《被解救的姜戈》观后感

如何定义一部好的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看完之后我会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有所感慨。

类似一杯醇酒,喝完之后仍然齿颊留香。

回味无穷就是这个道理。

《被解救的姜戈》这部影片,为我直观而血淋淋的展现了特殊时期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白人视黑人为奴隶,为牲畜,为物品,可以任意买卖,随意杀害。

这并不犯法,反而是为众多人所推崇。

自认为优等民族的白人,用死亡当做威胁,让黑人终日为自己劳作或是取乐。

黑人,在白人的庄园里,如同一群被圈养的野猪,没自由,没权利,稍微有所忤逆,就有生不如死的手段来惩戒。无论是被烙印痕迹,用皮鞭抽打,关铁箱曝晒还是放狗撕咬,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是磨平了黑人残存的棱角,让他们服服帖帖的变成家猪,心甘情愿的奉献,直到死。

白人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到愤怒,感到憎恨,感到不可饶恕。但是看完影片我想思考是藏在黑人眼中的,根深蒂固的奴性。

姜戈和医生进入坎迪的大房子时,先看到的是坎迪的背影,他以及几个白人,怡然自得的围坐着,在他们目光的中心,是两个肌肉发达的黑人在拼命搏斗。他们汗如雨下,浑身是血,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击打相对的同类,尽管已经精疲力尽,但是并没有停止的权利。坎迪他们则兴奋高兴,连连叫好,把他们当做动物一样观看欣赏,盘算着谁的奴隶会赢。当其中一个黑人被打败惨叫之时,坎迪随意扔给胜出的黑人一把斧子,让他解决掉失败者。明显的,胜出的黑人犹豫一下,但还是在坎迪不耐烦的催促中亲手杀害失败的同类。

从他的犹豫,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杀害同类,并不是他心甘情愿,他的犹豫也许是因为不忍,也许是因为对自己相同命运的预见,因为他知道,即使他这一场赢了,还是会有下一场,下下一场,直到战死,沦为败者。

同样,失败的黑人肯定也有这样清楚的认识。只有死,才能结束厄运。

所以,他们既然知道注定是要死的,为何不联合起来对白人反抗,以他们的体格,至少能打死一两个白人。而在打死白人跟打死同类之间选择,显然,他们却选择了后者。他们的选择仅仅是因为存在着对多活一时的渴望吗,还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可以反抗。

这是个有待思考的问题。

继续往下看,姜戈骑着马同坐着马车的坎迪,一行人赶往庄园,一同前往的还有几个黑人奴隶,他们是坎迪用来搏斗观赏的工具,他们没有资格坐马车更没有资格骑马,他们只能步行。刚开始前进的时候,镜头给了其中一个奴隶面部特写,他盯着骑在马上的姜戈,眼神恶狠狠,包含着愤怒或者说是嫉妒。镜头再一转,可以看出其他的黑人都有对姜戈的敌意。

因为姜戈是黑人,却跟他们待遇完全不一样,他们不甘,愤懑,觉得不公平,进而转化为愤怒,不友好。他们却忘了,他们本来不该有这样的差别对待,不该是奴隶,不该受这些屈辱以及迫害。他们没有把枪口对准把他们变成这样的本质源头,白人,而仅仅是为眼前的同类的优待而生出嫉妒之心。也可以这样说,他们已经打心底接收自己的这种处境,并且认为是理所应当,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异类,这个异类不遵守这里的规则,打破了他们之前的认识,他们觉得这是不可接受,并且应该受谴责的。

简直是可悲。

他们就是一定程度上的黑人群体的缩影,反应了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黑人的意识形态。

这也为后面坎迪的黑人管家对姜戈不友好,并且想方设法的迫害姜戈做了一定的铺垫。因而故事才有了继续向下发展的转折点。

虽然黑人是被动接受奴隶身份,但随着时间的延伸,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就像一个人本来不是小偷,但是周围所有的人都言之凿凿的说,你就是小偷,起初他可能还会争辩会解释,会认为他不是小偷,因为他心里知道自己没有偷东西。但当他每时每刻都被灌输“你是小偷”的想法,而且没有人拿出相反的意见,他就会开始想,会不会我真的是小偷,会不会我真的偷了东西,这时候他的记忆可能都会欺骗他,自己虚构出一个小偷的记忆,久而久之,他就从心底认为了自己就是小偷这个“事实”。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说,你不是小偷,他反而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愤怒,然后为自己的小偷身份加以维护。

类似洗脑的说法。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描述。反观我们现实生活,谁能保证,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所谓事实,谁又能保证,不是大多数人商讨好的结果。是谁界定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界限,是谁界定正常与疯癫之间的区别,我们认为的疯子会不会只是不被我们所理解的姜戈,而我们只是心存嫉妒为人驱使而不自知的奴隶。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解救的姜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