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毫无生活情趣的人,每日里除了工作以及必要的家务、健身,其余时间多用来读书、写文。去年八月份开始在公开自己的习作,因为懒惰和功力不够,写得不多,获得的点赞数量也不多。所写文字多被散文专题收录,我就斗胆也称它们为散文吧!说实话,对于散文,除了初中语文老师教导我们说:“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余一无所知。
如果还有人抬爱说我的文章写得还可以,如果我也还有勇气高调秀一下所谓写文的经验,那么首先从脑海里跳出来的,只是这四个字:真诚,随性。至于技巧,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对文字收放自由时自成章法,可惜我还未达到那种境界。
1、热爱,怂恿文字从心头到笔端
世间万物相遇皆因缘,我与散文的相遇,缘于我初中时写了一篇关于春游的作文,被语文老师夸奖为“一篇很好的散文”,并在校园内广为传颂。在不知道散文为何物时写下一篇“成功”的散文,这在一个少年的心里是莫大的鼓舞,以致这股激情绵延至今。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时空辗转,从校园到国企,从生产车间到夜市地摊,从个体超市到民营企业,从操作工到小商贩,从营业员到生产线管理,从孑然一身到为人妻母,在生活的洪流里摸爬滚打、跌跌撞撞,时而鼻青脸肿,时而笑颜如花。一路走来丢失了许多,也收获和改变了许多,独有对文字的热爱,始终与我不离不弃,祸福相依。
真正的热爱从来无私。
我心中最理想的人生状态是这样: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能以此谋生。命中注定我最爱读书写文,偏又造化不深少有回报,所以我的理想人生状态只能实现前面一半,后面一半是断断不可能了。那又如何?想简单了,生命的过程就是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事物,填充或长或短、或狭隘或宽广的时间和空间。人生在世,本已有那么多的身不由己,遇一真正的喜好,也是幸事。
人都有表达与沟通的欲望,越是在生活中不善言谈者越是渴望交流,如我。于是 ,写文就成为我与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忧伤时写下一段,心中的郁闷便会如风般轻逝;快乐时写下一段,笑意隐含在字里行间。
既然爱,请深爱,我要求自己这样对待文字。时有知己问我如何能这么气定神闲人陶醉于笔墨纸张的方寸之间,我回答说:“如大家的喜欢打牌、乐于追剧一样,读书习字,一样的上瘾。”
2、阅读,期待厚积薄发
关于读书对于写作者的重要性,论述的文章俯拾即是,我暂且自说自话。
对文字的喜爱最初是读,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语文课本,《新少年》杂志,《小学生报》,《读者文摘》,各类文学经典……
贫家小女子,仰头只见头顶的那片天,耳濡目染是方圆几里的喜怒哀乐,无法行万里路,做不到阅人无数,那么就努力读万卷书好了,只相信与书缠绵,也能够胸中丘壑万千。
通过读书,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会不断加深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智慧、慈悲、柔韧、坚强等美好的情愫会一步步滋养人的面庞,丰盈人的脚步,走进人的内心。书像一面镜子,我们对着镜子不断完善自我。
书籍更是写作者在语法修辞、立意布局等方面无声的老师。上学的时候练书法,特别是硬笔,都是从临摹开始,一笔一划对照着写,自己就曾经临过好一阵庞中华的字帖。但如同临王羲之不能成为王羲之,至今我的字任谁也难看出庞中华的痕迹。但我们因此能抹杀临摹的作用吗?当然不能。自认为艺术模仿的最高境界,是穿越形象而捕捉到灵魂。
读书的过程如同临摹,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多读名家的作品。时下经常有所谓的畅销书充斥眼球,对此一般我不会动心,一本书出版了,假如十年或者五年之后仍有人追捧,那么我会考虑读一读。 认真研读一篇名家的作品,从一字一词,到一章一段,只要真正用心,就会发现那些看似的无章法,其实都有技巧可寻,只是那技巧往往只可意会,不好言传。简单的一个词语,看似平常,可若你试着换了另一个,却怎么都没有原来的神韵,甚至与它连带的词和语句都少了色彩。
都说进步最快的方法是名师指路,我想那些名家的一篇篇美文就是名师,看得多了,路自然有希望走通。
3、神不散,言要有所衷
天资有限,又缺少历练,写文于我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经常明明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不能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仿佛有一团气窝在胸口,总不能一吐为快。即便如此,我也要求自己一定要言有所衷,这是底线。
借景抒情,以人言物,无论借了多少景,做了多少陈述,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意愿,怀念,哀思,愉悦,烦忧,哪怕单纯的喜好厌恶、是非曲直,都要清晰可见。即使不能传道授业于读文的人,文字即心声,与人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最喜欢这样的文章,作者在文中从不表达他的观点,从不说此人好与不好,此事对与不对,此景妙与不妙,但你偏能从他的文中攫取出善恶美丑、快意恩仇。他们可以谈古论今、纵横四海的形散,但读罢掩卷,总会恍然大悟般叹道:原来如此,果真如此。
要我说如何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我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现身说法吧,前一段时间读了《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里面的《阿河》,娓娓道来的是一个乡下年经女仆的故事,作者本人只字未提,可通篇感受到的都是他对阿河命运真诚的怜惜,深深的叹息,像空气一样摸不着看不见,却给了生命最强大的生机。还有那篇《荷塘月色》,除了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中再没提及他内心的彷徨与无奈,可那荷塘边幽僻的路,路上独处的人,静静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月光,月光下隐隐约约的远山,蝉声与蛙声里诗意的江南……所有的静谧与安详,好像都在揪着他的徘徊不放。
4、真诚与感性,文字输出的源泉
有前辈说:你的文就是你的人。
没有专业学习过写作,写文最初始的目的就是抒发心中所想。一直钦佩那些写小说的人,怎么就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怎么就能那么得心应手的让文字在笔下生花?我的毫无情趣,也表现在对语言的运用上,不会杜撰,只能写实,庆幸世上还有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可以直抒胸臆,给了我在阳光下晾晒情感的机会。
现实中我是那种只要说话便一定要实打实的人,唯恐哪里表述不准确,被人怀疑有一丝一毫的虚假,作文更是如此。我写过的几篇自己尚还满意的文字,都是就身边的人和事有感而发,不夸张,不隐瞒,不造作。文章,想感动别人,必先能感动自己才行。真诚行文的另一个好处是写起来不费力,真情实感信手拈来,远不用搜肠刮肚,而且写完后会如释重负,看到的,想到的,都通过文字呈献出来了,无比的轻松和惬意。
我所谓的灵感的确是来源于生活,但却始终做不到高于生活。我想,艺术一定要高于生活的目的,大约是为了美感吧?所以我的文离文学艺术的殿堂还隔着千里万里,真诚与美感并存可能会更好。
行文的素材哪里来?一普通工薪层女子,工作期间似陀螺,眼前只是苟且,远方永远在远方,诗呢?一双真诚、纯净的眼,一颗敏感、慈悲的心,寻常日子里的诗意,就栖居在那里。记得几年前在公司旧址,深秋了,楼下一小片绿地已是枯枝残草,我站在窗前,忽然看见两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于是兴奋的邀同事来,同事默默看一眼说:“服了你了,不就两只蝴蝶吗?有什么可看的?”
这可是深秋的蝴蝶呀!在如此季节,在这么萧瑟的地方,还能如此认真、执着的舞蹈,不让人感动吗?想想算了,自己的这点小情怀,在人家眼里实在是矫情。不过对于喜欢写文的人,还真得这么矫情才好,有发现,有思考,才会有表达和倾诉。
5、坚持,一条只能独行的路
如上面所说,我们的感动别人不懂,写文者的寂寞与孤独最是无法摆脱。如我一样的庸人,读与写不会带来花团锦簇般的生活,甚至很多时候连一点点的共鸣都难求,要一直过一种青灯古佛似的日子,自己与自己焦灼缠绵。
写文一定要这么苦吗?我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非也,据说张恨水因为出版社催得紧,经常会一边玩牌一边写小说。
还是那句话,谁让我明明造化不深还要喜欢舞文弄墨呢?勤能补拙,笨鸟多飞,也只有读得多了,写得多了,才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山可能会重重又重重,水可能反反又复复,考验我是否真的爱,是否真的能耐得住寂寞,不计名利,只求心安。
一直写着,一个人面对毫无表情的大小屏幕,外面的繁华似水,散文是从心底流出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