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广州家综社工督导之体会

广州社工实务如今走过五年,五年前,广州社工的实务从只有几家机构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发展成一街道一家综的燎原之势。80年代初开始,内地开始恢复社会工作教育的时候,学界对社工的“本土化”就开始探讨不休。近几年来,广州的社工实务开始发展的时候,业界对本土督导的培养也可谓苦心孤诣。

目前广州家综的督导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外聘香港资深社工担任督导,我谓之香港督导。这部分督导主要是给予一线社工实务上的指导,也包括整个项目的服务规划意见。二是高校老师但当督导,广州的社工机构有相当一部分有高校背景,部分机构会直接与孕育她的高校社工系的老师的有合作,由他们担当督导,我谓之老师督导。从我个人所接触的来看,老师督导一般是在家综进行需求服务调查时候,给予指导和意见。同时,在家综的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的相关文书上签名。第三个督导中,一部分是机构内部相对丰富经验,能力较突出,并晋升为机构中高层管理者的社工,我谓之本土督导。其中多数已退居二线,最主要是负责管理整个机构或者家综的运作,并在实务文书的最后签名把关。另一部分是社工主任和个案主管,由实务能力较出众的一线社工担任,一般一个中心设有三到四名,他们则是中心实务最直接的督导,文书的第一次批阅,解答社工的服务疑难和负责设计服务领域的年度计划。由于香港督导每个月只有一两次到点进行督导,所以,当一线社工在实务上遇到困惑的时候,本土督导则需要为他们分享经验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督导有教育功能,支持功能和行政功能这三大功能。这三个功能在现下的实务模式中,发挥的情况如何呢?

先说一说督导的教育功能。毫无疑问,这一功能目前发挥最大作用的是香港督导,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贴切不过。香港督导有着十多年的实务经验,也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在专业个案,专业小组的开展上,能够直接给到一线社工具体而实在的教导,可以说是手把手教一线社工做实务。在大学的《个案工作》介绍了六种个案实务模式,而每一种模式也只有几页纸去介绍,其实能学到的是极其有限的,而在现实的实务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是通杀任何一类个案的。在去年有好几次的实务能力培训,督导老师感到社工学习不够专注的时候说:全中国(内地)还有谁像我一样这样教你们做个案。连一个极其细微的技巧和面谈的问句都教到。你们在大学里的课堂上老师能教到你们这样吗。并非大学课程没用,而是远远不够用,这些具体而细微的技能培训,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对实务能力提升的需求。

业界绝大多数社工皆认为个案是最考社工专业功力的一项,通常一个个案,督导有时也会进行团体督导,让所有社工一起对个案的感觉(或者困惑),分析,跟进手法等进行讨论,交换彼此的想法,其后再给予建议。这种机会一般较难得,通常在督导碰上中心的例会时候才进行。平时的个案跟进当中,通常是根据同工的跟进文书记录进行督导,并与同工进行面谈进行个别督导。其实无论是在团体督导当中,还是个别督导当中,运用该个案所使用的理论模式来分析个案,手把手教社工做个案和小组的督导方法都很浓重,甚至教导社工通过怎样的问句和回应来进行个案。专家会在评估的时候,认为社工的个案,只是描述了情景,没有理论分析,说到底又是指社工记录个案没有体现社工专业应有体现的东西,言下之意,即社工跟进个案的记录,与业外人士记录与一般人打交道的事情无多大差别。其实该如何记录?专家只是说应结合理论去分析案主的问题,究竟怎样结合却又没有具体意见,专家中也有香港的督导,也有曾经社工机构的管理人员和高校的老师。每个专家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实较难统一。初出茅庐的社工,在专业和技巧上的补给,需要极大地依靠香港督导。督导对社工的教育就是帮助社工提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巧,所以督导者该同时具备较丰富的的实务经验及较专深的理论知识。香港的督导在与社工讲解理论的同时,也会分享众多香港服务的经验和手法,社工可以直接参考或加以变化而借用。个案小组社区是社工的三大直接工作手法,督导不仅在微观的实务上给予指导和意见,家综的服务是根据其社区的环境及资源情况而设计服务,督导的视野与眼界同样需要较丰富的实务经验和专深的知识。

香港督导一个月也只是一两次到家综进行督导,社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填写督导需求表,再作安排进行督导。我曾设想,即使是进行需求调查,督导也能与社工一起做,通过督导对社区的观察,与居民进行接触,让督导更好地了解到社区的需求和特点。但事实上,因为有指标,每个同工的督导时数也有指标要计算的。专家在评估的时候,都提及目前广州各个家综的服务,总体上显得较分散和割裂,这些不足,督导也看到(评估专家里也有香港督导),实际上家综面临的各种困境又是与购买服务的模式或者购买方所协定的指标有关,或是用公式般的套话来讲,与现时的政治文化相关,不论是香港督导,还是机构管理层,都难以短期解决这些问题。

督导的支持功能。社工为什么需要支持?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支持,无论内心多强大的人。社工要体现对人的关怀,社工同样需要面对情绪问题或心理的困扰,当这些问题或困扰会对工作或者生活产生干扰的时候,督导需要引导社工走出困境。当然,社工的朋辈督导也能发挥教育功能,同路人的角色也可使社工得到支持感。督导的过来人角色,也给了社工更多借鉴之处,当社工产生所谓的职业倦怠,支持感,督导给予的支持显得相当重要。但很多时候,情绪的支持,成就感的发掘,工作团队的同心协力等,还未能满足社工所需的支持感。当社工不知道怎么做服务,发现自己做的实务没专业性,感觉服务的成效极低的时候,情绪的疏导和朋辈的支持有时候只是扬汤止沸。因为很多时候,社工的无力感、倦怠感是来自不知道怎么做实务,做极都不好。如果督导教会社工如何做,做得更专业,其实就是最大的支持。在督导所发挥的支持功能上,大学老师督导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微小,虽然有每周一个早上的高频率到点,但实际上就极少能与社工进行交流,即使有也只是在需求调查的问句或者访谈的设计上征求意见,可能是因为社工时间分配不足,或者兴趣小组也没有多大被督导的需要吧。

现在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是,当社工对机构的管理有不满情绪的时候,社工能放心地向香港督导进行宣泄,表达不满。机构的某些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社工的薪酬福利,也会影响到服务的开展,社工可以向香港的督导尽情倾吐宣泄,也敢于放心表达的对管理意见,毕竟,香港督导始终是“外人”,而本土督导,首先作为机构的中层及以上的管理人员,始终是一种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对于机构管理的不满或意见,会有多少社工做到直言不讳?社工与香港督导可以亦师亦友,与本土督导能吗?

我个人把督导的行政功能理解为督导对机构和中心管理事务的参与和主导,其实就像任何一个组织里的中高层领导。既然是管理,来来去去也离不开制定计划,设定战略目标,管理人力资源,链接社会资源,搞好公关等等。从我的个人体会而言,本土督导的双重身份下,支持功能是发挥挺尴尬的。其实本土督导在督导角色的承担上显得有些尴尬。督导的三大功能,每个功能都有承担到,但其实每个功能所发挥作用都不明显,有时候甚至是似有若无。但三大功能当中,本土督导发挥最大的,目前也只能是行政功能。

社工机构也是一个科层制组织,科层制是排除私人感情的,是不能不讲心,但督导要使社工获得支持感却要讲心。虽然在机构中的非正式群体,但其中又岂会有不是同一阵线的领导?社工个别督导的时候,当社工需要情绪支持的时候,社工希望督导能把自己当成案主,如果像一般的组织的领导向下属那样来教育,斥责,所谓的进行思想工作,这样能使社工得到支持感吗?不被倾听,不被接纳,谈何支持?社工获得支持感是可以帮助社工保持工作热情,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或许这样的要求不合理吧。本土督导与下层社工之间是存在权力架构的,一个上级对下级的关系,而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信任关系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存在权力架构的上下级,可以做得到吗?本土督导其实也只有两三年实务经验,无论是实务经验积累,还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还远远未能满足社工在实务上的需要的指导。前面提到,社工的支持感获得,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有人教会他怎么做实务,而这一部分,社工目前更多是依靠香港督导。平心而论,在社工当中,实务能力鹤立鸡群者,毕竟是极少数,虽然不乏较突出者,但社工的实务毕竟是要求有所积累和沉淀的,本土督导也需要时间,更需要回归实务。某程度上,督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管理制度上传达到对社工的关怀,工作上支持和鼓励,对社工来讲其实已是一种支持。

本土督导需要培养,没有错,而且本土督导的模式,也不一定按照香港或者西方国家的模式来发展或培养。但就现阶段来讲,培养本土督导,我认为需要改进是要侧重实务。社工主任和个案主管其实是本土督导中承担更多教育功能,他们更直接督导社工,更靠近实务前线。目前的督导培训岗位几乎被项目主管或机构的高层领导垄断,这也并不过分。可是,当这部分督导却又没有再回到督导社工的实务中来,学了就是学了。可能督导在行政功能上已使用了督导班所学,只不过我不知道而已。但是,我们培养本土督导,不正是为了以后不再依赖香港督导吗?那么,督导班毕业的督导们,不趁新鲜滚热辣回归实务,更待何时?又或者,会担心社工还是会倾向选择香港督导,督导班培养的督导受到冷落,对他们反而是打击。那么督导们,你们是不是先要回到实务中来呢?不出三五年,一线社工的实务经验要比督导的要多,那时候,你还有信心督导经验丰富你甚多的社工吗?虽说目前社工更多需要依靠香港督导,但本土督导和朋辈督导也能在教育功能上有所发挥。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行当督导的社工不是好社工。至少从薪酬上,没有几个愿意一直拿低工资。如果有职位可以提供给社工晋升,所以也没有几个是不愿意。而当社工一旦晋升,有开始远离实务,转为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这对社工的实务能力的提升是不利的。如果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身先士卒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同理可得,不一马当先带领社工做实务的督导也不是好督导。既然督导的实务经验也不甚丰富,那么与同工一起做实务,也是一个必要的积累。军校的培养的将军不带兵打仗,纸上谈兵难道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家综由主任和副主任负责管理,在两人的分工上,并未感觉到两人的职责分工是明确的。两者在督导的职责或者功能上,如能更明确些,对督导能力发展或发挥督导的功能会有利。

无论以后的督导模式发展成怎样。香港督导在短期内还会继续存在与广州的社工机构当中,社工的督导其实是一个矛盾体,行政人员的督导就一定不能很好地发挥支持功能吗?这值得探讨。个人认为,无论是督导的教育功能,支持功能还是行政功能,社会工作督导归根结底的目的皆是为了向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广州社工服务就像“初归新妇”,社工督导也是“落地孩儿”,广州的社工服务还有很多需要做的更优质,社工督导培养还可以做的更好。今年是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第一个三年周期期满之年,究竟以后广州的家综是目前这样众多机构百花齐放景象?是演变成“群雄割据”——由十几个实力强劲的机构逐鹿的局面?还是变成一个谁也没料到的状况呢?刚刚培养起来的本土督导何去何从?只能拭目以待了。

拙作根据个人工作经历和感受而写,观点仅仅是个人愚见,无攻击任何个人和组织之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略谈广州家综社工督导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