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

个人信息

姓名:黄通

学号:201821121080 

班级:计算1813

目录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报告
    • 3.1 DNS
    • 3.2 FTP
    • 3.3 DHCP
    • 3.4 smtp和pop3
    • 3.5 其他应用层协议 (不作要求,但属于加分项)

一、 实验目的

熟练使用Packet Tracer工具。分析抓到的应用层协议数据包,深入理解应用层协议,包括语法、语义、时序。

二、实验内容

使用Packet Tracer,正确配置网络参数,抓取应用层协议的数据包并分析,协议包含DNS、FTP, DHCP, stmp, pop3。步骤包含:

  • 建立网络拓扑结构
  • 配置参数
  • 抓包
  • 分析数据包

三、 实验报告

建立网络拓扑结构

  本网络由一台pc客户端和一台服务器组成。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张图片

1、 DNS

1)打开服务器的DNS,并配置相关参数。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2张图片

 2)将pc端的DNS地址改为与服务器相同的地址。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3张图片

 

 3)结果如下图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4张图片

 

 开通DNS后,即可通过域名来访问与IP相同的内容。

4)抓包并分析抓到的数据包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5张图片

 NAME:查询名

长度不固定,一般表示的就是需要查询的域名,也可以反向查询由IP地址查询域名

TYPE:查询类型

  资源记录类型

CLASS:查询类

  通常为1,表示Internet数据

TTL: 生存时间

 以s为单位资源记录的生命周期,一般用于当地址解析程序取出资源记录后决定保存及使用缓存数据的时间,它同时也可以表明该资源记录的稳定程度。图中为86400为一天的秒数,表明该信息较稳定。

 

2、 FTP

1)在服务器设置中找到FTP并添加账户与密码。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6张图片

 

 

2)在cmd(命令行)中由FTP来访问服务器。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7张图片

 访问服务器后,根据提示输入预设好的用户名与密码

 

若显示通过即可通过ftp对服务器进行远程操作。

 

然后可以根据菜单上的指令进行各项操作。

输入quit即可与服务器断开连接。

 

3)以下是抓包的结果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8张图片

 

 

3、DHCP

1)DHCP是用于自动分配网址的协议,如下图所示: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9张图片

 

 2)在pc端,将静态ip改为DHCP。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0张图片

 

 

 3)抓到数据包如下: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1张图片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2张图片

 

 

4、 smtp和pop3

1)在分配邮箱前需将dhcp改为静态,并且写上DNS地址。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3张图片

 2)在服务器端新添加pop3与smtp对应域名。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4张图片

 

 3)在服务器上添加email账户,使用者可以通过账户进行邮箱通讯。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5张图片

4)在邮箱配置界面,对应的Incoming Mail Server与·Outgoing Mail Server分别填上之前配置好的pop3与smtp相应域名以实现邮件的呼出与接收功能。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6张图片

5)向服务器发送邮件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7张图片

 

  6)若邮件成功发送则显示下图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8张图片

 

7)抓到的数据包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19张图片

8)将pc端mail地址改为server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20张图片

 

9)向pc端发送邮件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21张图片

 10)点击receive收取邮件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22张图片

 11)抓包如下

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_第23张图片

 

4、实验中产生的疑问

1.为什么在配置接收邮箱的地址后缀应该与接收邮件的域名后缀相同?

答:因为该邮箱接收邮件时,接收地址应被接受邮件的域名所识别,从而将邮件转发给接受邮箱,而地址的识别方法是靠地址后缀所识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分析应用层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