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推荐
推荐, 但无需细读,快速阅读即可。
通过了解俄国植物学家柳比歇夫一生坚持记录的来龙去脉,对如何科学记录和正反馈到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记录习惯都很有好处。
基本信息
书名
奇特的一生 -- 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 “时间统计法”
作者
(俄)格拉宁
出版时间
1979年外国文学出版社 (六七十年代后出版的第一部苏联著作,印了14万本的畅销书)
2001年海燕出版社
2013年6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因为李笑来曾经提到 ,豆瓣评分很高,重版)
内容
一共是16章,每章又分1-4小篇,非常容易阅读,2-7页就是一小篇。
内容大概分为三个部分:
-介绍柳比歇夫一生涉猎甚广,著作甚多,多到很难想象是如何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的。
-介绍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碎片时间利用”等等的工作方法。
-提到了柳比歇夫生活中曾经的困难,爱好,矛盾,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类似于传记的内容。
独特性
大部分时间管理的书籍都是干货型的,上来就讲方法,事例为辅。但这本是通过讲一个人的故事来说一个时间管理的方法。更人性有时候讲的事情也更宽容。
事实上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故事,人对干货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联系自身的经历。我们再成长的路上可能看过很多喜欢的人的传记,或者迷过偶像,希望像他们一样生活。所以,如果想要更好的时间管理,这本书是时间管理众多书籍中很独特的一本。
时间管理相关
纯工作时间: 区分纯工作时间,有很多其他说干货的时间管理书籍,感觉每天24小时除掉睡觉,都需要工作似的,开点小差就很负罪感。而柳比歇夫通过自己的记录,承认自己再这么努力“纯工作时间”有七八个小时已经很满足了。
总结的重要性:柳比歇夫的记录如果要说作用,通过查看(Review)时间统计法的记录,来调整自己的计划。除了定性的总结,定量的,分门别类计算时间的花费也很重要。
利用碎片时间: 柳比歇夫的记录是精确到分钟的,并不是大事记,所以碎片时间工作也是被记录下来了。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坐车这样可以复合利用的时间,大部分也被柳比歇夫积极利用起来看书。
时间管理也是人性的: 人不是机器,柳比歇夫因为他儿子的死伤心了很多年。到了生命的最后,他其实没有完成他自己最后一本书的计划。所以,再时间管理的强人也不是100%的完美,但对平凡的我们也是一种宽容。
柳比歇夫时间守则: (时代不同,职业不同,不适用于大多数人)
-不承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不接受紧急任务
-一累马上休息
-睡得多,每天10个小时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工作结合
成长: 柳比歇夫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是为着自身的不断成长,更好的自我认识,超越自己。时间统计法只是工具,为着还是自身人生的体验丰富和自我是实现。
点评
推荐阅读方式
这本书比较平实,其实没有什么一见惊为天人的内容,分章节的方法基本也是给不习惯读书的人准备的,干货看我上面的总结就可以了。
但是我还是会推荐直接读书而不是看读书笔记,因为对干货的理解来自于个人的人生经验或者是一本书当中非干货的部分。如果你对是不是要做时间管理,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每天做过的事情记录下来,记录下来有什么用等有疑问,翻一翻这本书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另外,毕竟是一个活生生人的半传记,人生不同时间读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所以我认为最好的读这本书的方式是快速翻阅只看感兴趣的,但过段时间,可能几个月可能几年可以再翻翻。
柳比歇夫其人,采用柳比歇夫的方法可能是反本性但有益处的
柳比歇夫有分门别类的爱好,建立动植物分类学的林耐是他的偶像。他也非常重视总结,并且会量化不同角度去看时间的花费,比如根据不同时间块,以及不同类别的事情,这和他的学术背景也非常有关系。
对于时间管理来说,本身个性爱齐整(比如我们通常说处女座个性),学术类工作的人比较能接受柳比歇夫的方式,和性格/日常习惯相符合。而和柳比歇夫个性习惯不太一样的人,按照这种方式来管理自己其实会比较困难的,需要事先的自我认知。
比如我,本身的个性比较大条,其实不是柳比歇夫类型的。但是因为我的工作性质,养成了细致,分类,量化等的习惯,看到柳比歇夫的做法反而会觉得非常有道理。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作为IT工程师,我的工作有一部分需要构建知识库,就会涉及分门别类,久而久之对我来说分类是很习惯的一个事情,否则千头万绪又时常更新根本无法应付。因为KPI,因为Excel表,我的工作也会经常涉及量化做个同比环比表看一下趋势之类的,柳比歇夫的对时间做量化的方法对我来说就不违和,甚至还有点亲切。
但我知道也许很多其他类型工作的人,或者学生(比如没有工作前的我),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这种方法。如果原本没有这些习惯,在使用柳比歇夫的方法时会感觉非常反人性的,难以坚持。但是基本上说成长都是有痛苦的一面,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能带给你的回报是非常巨大的,也同时能帮助养成专业的工作习惯。
时间管理是非常适合当下的,甚至能解决部分焦虑问题
柳比歇夫时代处于苏联的计划经济时期,基本生活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他是自己对人生有要求,希望自己的认识能多经历一些,多做出学术成果。
而现阶段中国的情况是,除了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大部分的人还有很多的生活压力。大城市的基本生存压力,学业压力,父母期望同辈压力等等。大家都在争上游,导致生活节奏快,自己慢一点点就会焦虑。
虽然焦虑有很多心理层面的因素,社会信息在不同人群中流通的因素,但我们无法抗拒社会的前进,能做的就是从自己做起。时间管理是比较好能部分解决这些压力,解决一部分的无谓焦虑,或者起码能应对”自己还不够努力“类焦虑的方法。尤其是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记录下时间的花费,每天不要浪费时间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能清楚自己每天在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就不会有不知道怎么好的焦虑。
扩展
相关书籍
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很多人是通过李笑来的书知道柳比歇夫,包括新版书的编者。我并不推荐李笑来的书,基本都是二手信息。李笑来是新东方出来的,非常知道年轻的学子需要什么,这也是他后来明知区块链是什么,还通过区块链去割韭菜的基础。当然如果能被鼓动到,认真开始管理自己的时间那是歪打正着,还是好的,所以我对李笑来出版了这么一本书持正面态度。
相关软件/APP
相关的时间管理软件比如早期的Outlook日历,会记录下会议,和别人的会面,但一般是事先记录,因为此类活动涉及他人的安排,需要事先空出(block)特定时间段,但事后却不关注到底这个时段做了什么,本质是提醒。APP类的设计沿用了工作日历类软件,一般都是在没有发生前标注计划,并通过手机的提醒功能,是事先计划为主,事后补充记录很少。或者说软件有设计但使用者并不倾向于记录下来。
而事后记录的模式,可能最相关的反而是纸本日记/手账,经典的手账比如英国Filofax,日本Hobonichi的年日程本的主要部分都是一天一页按小时排列的格子,用来记录自己做过什么(有时会事先记录提醒,但是事后记录为主,事先记录为辅)。
手账
目前APP用来做记录还不够便利,不如日程本方便。我比较完市面上几乎所有手账本,建议买:
A5,塑胶封套,周记录本(weekly,一周2页),竖式时间轴。
关于品牌,便宜的可以看看台湾珠友,中等可以看日本Muji,mark's,韩国by.fulldesign, 法国Quo Vadis,高端可以看日本Hobo,德国灯塔。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为什么我会推荐这些品牌,可以看我的手账系列文章:
时间管理|手账2019|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2019日程本
时间管理|手账2019|经典日程本比较-欧美篇
时间管理|手账2019|经典日程本比较-日韩篇
时间管理|手账2019|经典日程本比较-中国篇
时间管理|手账2019|一本完美的日程本
对人工智能的启示
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需要现成的数据,并且需要针对后端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清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非常棒的人工智能数据输入,因为第一柳比歇夫是事后记录,都是发生的事实,和大部分软件中记录想法的和计划不一样,第二是柳比歇夫是任何工作类的都记下来,而不是只记重要的或者大段时间,也包括碎片时间,数据比较完整,几乎不需专门清洗就能使用。
柳比歇夫倚重的总结(review)和分类统计,虽然直接通过可视化就能解决,但如果加入人工智能聚类算法,异常识别,可能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insights。同时可视化的结果也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做的更炫酷。人是感知美的动物,可视化做的好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无形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