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实践出真知”?这所学校探索了5年,经验是……2018-01-03 张浩 人民教育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计划中,让学生走出课堂、奔向广阔的天地。但是研学旅行如何开展,具体到如何选择主题,如何与国家课程、学科任务结合起来,如何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辨别、探究、思考、归纳、总结、吸收,最终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值得我们深思。

各个学校在探索中也积累了很多不错的经验。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这所学校从2013年起就通过研学旅行探索实践育人之道,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两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学生趁着春光,踏歌而行,继而周游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孔子与弟子开阔眼界,在天地大课堂增进学识、修身养性,成为研学旅行源头最富诗意的一页。

当今时代,教书育人不再是狭义的知识传授与技能习得,而是以人为本,从生命发展的角度,立足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培养社会人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幸福快乐、自主自律、思想创新、能力多元的人。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措施,正在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培养、锻炼、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因此,研学旅行的核心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灵魂是实践育人。

1

以课程为主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中心

对于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研学旅行给了学校更大的教育空间、更全面的教育环境,把旅行变成课堂,把社会当成教材,把世界当成老师。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行走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成为主要的学习特点,合作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知识呈现的方式有形或无形、单一或融合,然而无形总是多于有形,融合总是多于单一,学生如何在研学旅行中辨别、探究、思考、分类、归纳、总结、吸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广东省中山市三鑫幸福教室从2013年开始探索、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俨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幸福模式”——坚持以课程为主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中心,主题选择和线路安排与教育教学目标紧密融合。我们设计的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个学期的全学科融合课程配套实践活动,与课程各学科知识完全对接,与课程各学科学习情景完全一致,完全服务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以五年级下学期《乡下人家》全学科融合课程配套实践活动为例,学生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科学、电脑、心理、书法等学科课堂上,学习完与乡村生活相关的知识后,马上全班师生一起启程,前往湖南省张家界市金豆湾村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完成各个学科实践任务和融合实践任务。

学生们在小溪边细语,讨论语文的博大;在青石上思考,冥想数学的奥妙;在青松下交流,加强英语的运用;在田野里欢唱,展示优美的歌喉;在森林里漫步,享受乡村的宁静;与乡亲们劳作,与山里孩子一起生活,体验乡下生活的艰辛、劳动的光荣,感受乡下人的质朴、乐观、热情以及对梦想的追求和渴望……

除了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在真实的场景中得到运用,学生还需要以大自然为课堂和教材,进行为期6天的“项目制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张家界—珠海常见植物比较”“张家界—珠海气候特点比较”“土家族民俗文化”“张家界景区地貌特点及成因”等项目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学生在出发前要上网搜集资料,完成项目学习手册上的主题、研究计划;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乡下人家,走进美丽的张家界景区,通过观察、采访、记录对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返回学校后,学生还要在教师指导下对项目进行总结、汇报。

“幸福教室”研学旅行为学生打开了世界这本教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手与脑结合,课堂与课外联系,知识得到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爬长城的时候,我爬到一半就不想爬了,在同学的鼓励下,我还是努力往上爬,终于和大家一起爬到了好汉碑。老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其实只要坚持、永不放弃,就是好汉!”“小星星班”学生曾嘉仪在攀登长城过程中体会到了坚持的快乐。

“数学课上我们学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科学课上我们学到了播种的知识,来到大福镇,我和同学们走进旱田亲手播种、搭菜架,让我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仙人掌班”学生谢蓥在劳动中体会到了知识的用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走进北京太阳村,我了解到张淑琴奶奶创办太阳村的故事,非常受感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她一样,去关爱身边的人,把幸福传递给他人。”“云朵朵班”学生张迪涵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

“在丹东的山上,我发现其他树木的树叶都掉了,只有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深绿色的。我就想到了‘松柏长青’这句话,明白了人们为什么用这句话祝福别人健康长寿。通过小组的调查研究,我们还知道了为什么松树和柏树在冬天也不落叶的原因。”“小蜜蜂村”学生王悦在东北研学旅行过程中时刻充满学习的热情。

“记得第一次在高铁站采访工作人员,因为阿姨工作非常忙碌,我们等了很久也没有采访成功,后来我们就学会观察和筛选,采访的成功率一下提高了50%以上。”“百草园村”学生蔡君卓在高铁站进行调查访问时有了自己的心得。

“第一次入住农家、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扫地抹桌子、第一次下田割稻、第一次面对软绵绵的小青虫、第一次面对水土不服……太多的第一次让我一开始非常惶恐。经过一次次尝试,我终于成功地面对和克服了各种困难。”“四叶草村”学生陈佳怡在乡下人家体验到了成长的幸福!

课程是主导,实践是载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根本目标。通过研学旅行,“幸福教室”学生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关键能力均得到培养和提升。

2

“前置学习、现场研学、总结反思”等三大环节,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科学系统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力,来自于实践。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必须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思维辨析,实践后通过总结提炼出知识,再经过下一轮实践形成新的“内在的能力”,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经过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幸福教室在研学旅行之路上形成了独特的“幸福模式”,呈现出别样的迷人风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认可。

“幸福教室”所有的研学旅行课程、活动都与国家教材的学科知识配套,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所有实践任务都必须运用到学校课堂上所学的学科知识。所有实践活动中的学科任务结合了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在拓展视野、亲近自然时把学科知识学以致用,将书本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

这些课程和活动还与国家教材的学习主题相配套,实现了与教材主题的对接,让学生走进书本中的文学世界,走进生活的真实世界,感受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通过与学生关键能力系统性、科学性的对接,我们把育人融入社会、自然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成长,发展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所有的研学旅行活动中,我们还开发了专门的《研学旅行学习手册》,聘请名师、名家编写,把学生培养目标、教材学习主题、学科知识要点都融入其中。研学活动出发前,学生在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周末进行前置性学习,保证每次旅行活动前学生都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技术准备。“前置学习、现场研学、总结反思”等三大环节,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科学系统性。

研学旅行促进了少年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与生活快乐体验的高度契合。学生不仅能体验不同地域的民俗民风,还能在挖出土豆时咧开嘴大笑,能在捉到泥鳅时满身是泥地在田地里奔跑,能在乡村小溪发现螃蟹时惊奇地大叫,能收获在旅行中经历的喜悦与成长的快乐。

3

家长其实是孩子最好的导师

儿行千里母担忧。幸福教室研发的“游学少年电子沟通平台”,让家长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研学活动的细节:孩子的活动照片、实践收获、导师评价、同伴评价等;家长也可以随时与孩子沟通互动,鼓励加油。孩子虽然远行,但心和父母一直在一起。

家长其实是孩子最好的导师。我们看到,幸福教室的研学旅行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许多父母放下繁重的工作,与孩子一起研学。亲子感情在研学活动中日益浓厚,其乐融融,终生难忘。学生透过真实的生活,深切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支持与帮助、鼓励与欣赏;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进而发自内心地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周围的一切事物。

为了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有序,幸福教室专门制定了包括“步行、交通、居家、酒店、水电”等30多个专项安全预案,实现了“活动前有学习培训、活动中有高度执行、活动后有总结完善”的学生研学旅行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了各项研学旅行活动的“零事故”。

“走出课堂,动手动脑”,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把书本上死板的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灵活的能力;把书本上固定的文字,变成了心海里流淌的素养。深度的研学体验,终生的难忘回忆,每一次研学旅行都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塑造与提升。

(作者系广东省珠海高新区三鑫实验学校校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实践出真知”?这所学校探索了5年,经验是……2018-01-03 张浩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