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会流泪但不感动,不是烂片也并非杰作

文/溪山木影

「电影+」《芳华》|会流泪但不感动,不是烂片也并非杰作_第1张图片
不是电影海报,这张更有意味。

看电影与看书不同。看书具私密性。院线电影作为“大众艺术”,使得看电影更多时候被看做一段娱乐时间,包括家庭时间、情侣时间、朋友时间等,极少时候也极少人会去尝试作为独处时间。

看电影,常常处于需要分享的时间,至少观者已留有需要分享的心理空间。我们会买爆米花和饮品,会担心娃儿冷不冷,会在意老人有没有因为电影“奇观”而感受到一些现代生活的乐趣,还会有一些电影价值观取向和电影未分级对儿童心理影响的隐约担忧等。这些多少会制约观者的专注力和介入感。当然,如果一部电影足够吸引人,会令观者忘我,使得以上皆不是问题。


电影《芳华》,讲述的是特定年代文工团的故事,特地选了周末,邀上娃儿奶奶,一起重温她非典型的旧时光。

我没有看过小说《芳华》,更没有切身经历那段“芳华”年代,也不真正了解审片版本改动了什么,在此背景下,仅就自身局限性聊聊公映版电影《芳华》的观感。

看《芳华》,在讲述到人物类似宿命无法改变(突破)的人生轨迹(阶层),以及在旁述者看来人物与自身命运的一些温情和解,甚或无奈般的怡然自得时,也会潸然泪下,但是这些普世价值竟不真会击中人心,引发疼痛。

从选题来说,可以感受到导演的诚意,试图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直面“真实”的历史题材,试探文艺表达和“反思”的边界,有着成为真正严肃导演的野心。

但是观感上,整部影片有种挥之不去的“粉饰气质”,让人“心生偏见”。

观感一,因为美而无法感动。电影的色调像是用“美图秀秀”复古模式美化了一番,就连血肉模糊的战伤场面也透露着一种讲排场的设计感,如同应当服丧之女身着凤冠霞帔一般,让人排斥。这种对涉及个人经历的逝去年代的浪漫回放,夹杂着诉说与人时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美化心理,弱化甚至遮蔽了对严肃主题应有的反思力度。

观感二,囧!年轻演员们颜值都好高,除了个性比较鲜明的何小萍和刘峰外,镜头切换中,稍不留神,真有点分不清谁是谁,谁在跳舞,谁喜欢谁,谁喂谁吃了桃子!如果电影镜头语言,节奏,色调,配乐,情节,美术,选角与人物性格刻画等营造出的氛围,哪怕其中一点可以打动观者的小心脏,应该都不至于让人分心和脸盲症发作吧。

观感三,性别视角套路?当电影“坦然”的展示铺排“内内秀”(款式估计经过真实考证)和洗澡场面,男女身着泳衣一起游泳和在显得现代化的泳池边谈论女生晾晒衣物,女兵们大胆用当下男性审美标准谈论自己身体,以及电影语言特意描写身着牛仔裤的女性臀部等似有所指的镜头时,当下的想法:这是影片本身表达的需要吗?老人会不会尴尬,娃儿也感受到尴尬了吗,此时,娃儿转过脸对我说:妈妈,这什么时候才能大结局?

我想尽量中立的思考,这是影片对那个时代的真实描述,还是为迎合市场审美趣味或固化受众审美趣味的懒惰套路,或是导演饱含情感的个人化表达,亦或只是自身作为女性观者的敏感和过度解读而已。

如果是真实描述,问题是:那个时代有这么现代感的泳池甚至有泳池吗?男女可以如此自然的一起着泳衣谈笑风生吗?哪个傻孩子会把缝了海绵的内内晾在大庭广众之下?

如果说是迎合市场审美趣味或固化受众审美趣味的懒惰套路,似乎有迹可循。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进入市场的基本套路中,总能见到“拳头+枕头”的程式或噱头,无论是为迎合市场趣味还是固化趣味,都是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表达的妥协。

如果是导演饱含情感的个人化表达,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是“芬芳年华”应有的人性冲动被禁锢了,还是任何时代都无法真正掩埋青春的躁动,亦或我们误解了那个年代。

如果说是女性观者的敏感和过度解读,我无法彻底跳脱出来,只能自说自话。影片用一名文工团女兵的视角来讲述,却突然用当下男性审美标准谈论女性身体,俨然不会是女性作者的显性视角。而且,这不是一部“红高粱”,也不是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表达主题与表达格调显然不符。

观感四,原生阶层的不可突破。刘峰是“活雷锋”。众人把他看作道德神坛之上的典型(林丁丁说,谁叫他是活雷锋,活雷锋就是不可以抱她),如果“活雷锋”胆敢有人之私欲,是要被审判和惩罚的。当然,你也可以怀疑“活雷锋”只是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样板,不信有他只为了尚未开花的单恋而放弃显而易见的大好前途,甚至只是为了被单恋的女孩铭记和传唱而试图献出生命成为烈士(英雄,雷锋)。可以肯定的是,他单恋的姑娘并不爱他这一类型(阶层)的,更爱名表、金戒指和华侨,并如“正常人一般”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检举他。最后烈士没当成,残疾,为生活俗事所扰,显得落魄,但看到单恋过的姑娘发胖后的照片,依然会不被察觉的温柔一笑。这样的人,也不见得被生活善待。

何小萍比别人更有专业天赋,更努力,但始终处于被欺负的处境,无论在家还是团里。她在群体生活中遭人嫌弃和被欺负,似乎始于“借军装”拍照,但其实从她一进入团里就已经是一个笑话。“借军装”有她的情有可原之处,可是,诚如林丁丁所说,她真的可以开口借,虽然林丁丁未必会如自己所言真借。但于何小萍而言却是做不到的,这是她原生家庭(阶层)的烙印和自尊。

高干子弟们依然沿袭着父辈划定的人生轨迹,过着门当户对,居高临下的体面生活,虽说日子并非完美无缺。

只有萧穗子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走向(前提还是她的父亲被解放了)。

影片结尾,生活继续,似乎人人都在来自原生家庭(阶层)的限制中有所坚持,找到平衡。无所谓好与坏。

观感五,文艺是什么,为什么?唐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工团里挂大标语:“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做斗争。”战争结束。分队长问团长:“为什么文工团要解散”,团长回答:“我们的使命已经完成”。文工团排练厅挂大标语:“艺术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1980年,刘峰在文工团门外,经过大幅广告:“请喝可口可乐”。文工团解散了,一代人的“芳华”逝去。是感慨,是不满,是无奈,没有深究……

今天,我们说:文艺(电影)如果只是表面文章,再热闹,再花哨,也不能真正深入人心,触及灵魂,引发共鸣。

无论是导演的原意还是妥协,个人能力还是时代局限,作品是其本身。

「电影+」《芳华》|会流泪但不感动,不是烂片也并非杰作_第2张图片
电影+计划

本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留言联系并注明出处,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芳华》|会流泪但不感动,不是烂片也并非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