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暗含哪些风险?行业严监管将让它何去何从?

现金贷暗含哪些风险?行业严监管将让它何去何从?_第1张图片

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整治办下发特急文件《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即日起,各级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暂停牌照发放本身对已有玩家的影响有限,市场关注的是通知背后的信号意义,可能意味着围绕现金贷的系统性监管和整顿大幕开启。届时,当前现金贷行业的资金渠道、获客模式、定价模式等都会受到影响,也不排除市场进行一次洗牌,当前的一些头部公司因为某些合规问题或模式问题,在新规之后或一蹶不起。受此消息影响,近期赴美上市的几家平台,股价再次出现大跌,有几家平台股价已经破发,行业监管的威慑力可见一斑。

就着即将来临的监管政策组合拳,我们不妨对现金贷行业做个集中回顾,行业如何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成长为一个风口?爆发式增长的背后,究竟有何风险?监管的来临,对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妨一起来做个梳理。

天时地利与人和,现金贷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讨论现金贷问题之前,需要先对概念进行界定,广义上看,不基于具体消费场景和受托支付的个人贷款产品,都可视作现金贷,从业机构涵盖了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也包括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P2P借款、现金贷平台等非持牌机构,利率定价有高有低、金额有大有小、期限有长有短;而狭义上看,当前引起热议的现金贷产品主要指期限短、金额小、利率高的特定产品,经营方以非持牌机构为主,是行业潜在风险的始作俑者。在本文中,我们就以狭义的现金贷口径进行讨论。

现金贷的崛起以至于成为一个风口,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原因:早期互联网消费金融围绕场景进行的大数据风控探索,积累了风控基础和种子用户基础,以银行为代表的持牌机构转型为现金贷行业开放了资金渠道,P2P行业小额普惠的监管定位促使全行业发力消费金融和现金贷业务,政策层面鼓励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的信号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再加上一直在努力寻找新风口的风险资本加持等,种种因素集中在一起,共同催生了现金贷的大风口。具体来看一下:

大数据风控与业务模式的建立。在很多人看来,典型的现金贷平台是零风控,依靠高利率来覆盖坏账风险,那就要反问了,这么简单的商业模式,之前怎么没人做?高利率就能覆盖坏账风险,暴力催收的舆论风波从何而来?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一直是欺诈风险高发领域,若没有较为完备的风控手段,再高的利率也无法弥补骗贷团伙带来的损失。所以,大数据风控手段的逐步成熟,是现金贷业务得以放量增长的先决条件。

自2011年央行发放第一批支付牌照以来,第三方支付迎来高速发展期,期间积累了大量关于大数据反欺诈的经验教训;而2013年以来P2P和互联网场景分期的崛起,也加速推动大数据反欺诈技术走向商用和成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大数据风控的成熟使得现金贷的业务模式得以建立,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转型压力下,资金方打开了水龙头。放贷需要资金,自P2P进入整顿期以来,各类变相募集公众资金的行为门槛和成本大幅提高,没有机构资金的注入,现金贷行业起不来。恰恰传统持牌机构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一方面要调整业务结构,提高消费金融占比,又不懂互联网消费金融那一套,本质上也不信那一套,于是就做起了现金贷平台的资金方,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本质上还是对公授信那一套,轻车熟路,消费贷款数据也很好看,何乐不为;另一方面则要进行互联网化转型,与互联网化的现金贷平台合作,便是转型的标志和起点。

于是乎,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资金方与现金贷平台的合作越来越深入,水龙头管道越来越粗,助力部分平台在短短一年内实现数十倍的增长,风口真正起来了。

政策层面对消费升级的鼓励,为消费金融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金融是个强监管行业,2016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整体又处于集中整治期,很难有新的风口起来。不过,消费金融可以助力消费升级,本身又不涉及公众资金,当时主流的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业态并无大的风险隐患,所以,在对校园贷进行重点整治后,政策层面并未对消费金融业态进行过度的管制,仍然以鼓励为主。在这种行业整体整顿、局部宽松的背景下,各种资源开始加速涌入现金贷领域,风口便形成了。

现金贷暗含哪些风险?行业严监管将让它何去何从?_第2张图片

此外,P2P新政对于大额标的限制,促使两千多家P2P平台把经营重心转向消费金融。相比现金贷平台,P2P平台的经营历史更久、客户基础更雄厚、技术实力也更扎实,成为现金贷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而资本的涌入,也为行业起飞加了一把油。

事关两层面风险,此次现金贷不同于校园贷

哪里有风险,哪里便有监管。如果不是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现金贷的风口不会这么短,政策环境也不会转向。那么,蓬勃发展的现金贷行业背后,究竟有何问题呢?

结合当前的行业现状来看,现金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个是借款人层面,主要的问题是畸高利率加重借款人负担、非法催收影响借款人人身财产安全且扰乱社会秩序、多头借贷大幅提高借款人杠杆率等。

校园贷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借款人层面,主要的表现是高利率和暴力催收,出现了很多负面舆情事件。不过校园贷整体规模有限,校园贷平台与传统持牌机构联系也不紧密,风险在行业层面不具有太多的传染性,监管的处理措施也很直接,开正门、堵偏门,非持牌机构一律禁止从事校园贷业务,同时鼓励银行等持牌机构进入校园市场。

现金贷暗含哪些风险?行业严监管将让它何去何从?_第3张图片

在政策层面上,也主要围绕借款人一方,关注畸高利率、暴力催收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一个是金融体系安全性层面,主要的问题是资金来源渠道有待规范、业务发展缺乏实质杠杆率监管、潜在不良风险突出、风险可能经由助贷模式转移至持牌机构等等。

与校园贷不同,此次现金贷的问题,便已经上升至行业层面。除了P2P机构的现金贷业务资金来源于网贷投资者外,其他现金贷平台的资金主要来自持牌机构,虽然引入了保证金、第三方担保或保险等风险缓释手段,但一旦现金贷平台本身出现问题,保证金机制将形同虚设,持牌机构将不得不直面风险。届时,风险,便传导至持牌机构。

那么,现金贷行业究竟会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风险事件呢?起码从现在的不良数据看,头部平台的损失率基本能稳定在5%左右,并不高,完全可以承担。不过,现金贷行业的两个特点加剧了这一担忧:

一是杠杆率问题。作为非持牌机构,现金贷平台不受杠杆率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1亿的资本金甚至可以放百亿的贷款,意味着平台主要靠经营过程中的利息收入来承担风险,一旦出现局部系统性事件,导致不良率陡升,击穿了贷款利率定价,届时,平台并无充足的资本金来对冲风险,唯有倒闭一途,风险便传导给了资金方。

从这个角度看,看上去风光无限的现金贷平台,很多并不具备承受局部系统性风险的能力,规模大而底子薄,让人不得不忧虑。

二是多头借贷问题。借款人层面的多头借贷问题,某种程度上会加剧局部系统性问题的暴露,使得这些高杠杆率的现金贷平台分分钟倒闭。

现金贷暗含哪些风险?行业严监管将让它何去何从?_第4张图片

所以,此次现金贷的问题不同于校园贷,不仅仅是高利率、暴力催收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事关行业安全,所以,监管的方式与力度,也将不同。

关于现金贷监管的几点预测与建议

基于上面的分析,除了延续4月份《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补充说明》中提到的利率定价、催收方式等要求外,资金来源、杠杆率、拨备政策都会成为重点监管内容。

其中,利率定价、催收、拨备政策等手段都比较容易落地,衍生性影响也小,可以参考对于持牌机构的监管规定进行处理。而对于资金来源、杠杆率的要求,则既要设定监管目标要求,也要给予一个过渡期,避免激化风险。

现金贷风险的传播主要有两条路径:

一是经由现金贷平台的资金渠道向持牌机构传播,表现为当现金贷平台不足以兑付不良资产时,作为资金方的持牌机构将不得不承担实质性风险;

二是经由借款人向其他现金贷平台传播,表现为当存在多头借贷行为的借款人在一个平台出现实质违约时,大概率也会在其他平台上违约,从而引发行业性不良的集中性爆发。风险的传染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金贷风险的整治宜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可能在短期内激化风险的一刀切措施。

此外,还应坚持“开正门、堵偏门”的原则。系统性的信用风险很多时候是由流动性危机导致的,而借款人的流动性危机多来自于集中抽贷行为。所以,在对非持牌现金贷平台集中整治的同时,要鼓励持牌机构加大投入、填补市场空白,避免借款人因为短期流动性问题演变成信用风险问题。

最后,对于市场关注的多头借贷行为,这个结要慢慢解,是个系统工程,急不得,处理不当就成了抽贷,会引发一些问题。现在要做的,是要控制增量,然后留下存量慢慢去化解。

集中整顿之后,小额、短期限的现金贷也有望成为一个新的业态,被主流金融机构接纳,只是,暴利不再、爆发式增长也不再。这样的明天,其实也蛮好的。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薛洪言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金贷暗含哪些风险?行业严监管将让它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