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煮肉百家香——故乡腊肉

偶然看到百度百科上介绍腊肉,说是腊月的腊(là)与腊肉的腊(xī)在古文里并非同一个字,才知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典故,即腊月的腊是繁体的腊,而腊肉的腊本来就是腊月的腊的简化字。所以,腊肉之所以称为腊肉,至于为什么现在人们都读là,而不读xī,除了简化字的原因使两个字没有了区别以外,还可能确实跟腊肉一般都在腊月里制作以待年夜饭之用有关。想起前天晚上看某电视台放的张霞导演的《剑南春之歌MV》,凭腊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腊肉都可以来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剧了,完全有资历与剑南春打擂台。


一家煮肉百家香——故乡腊肉_第1张图片

犹记小的时候,腊月里家家户户必准备的几样年货:腊肉、炒花生、红薯条、炒包谷子、炒胡豆。由于家里比较穷,奶奶有精神病啥都不知道做了,爷爷爱抽烟,牙早早的就不行了,因此也不愿弄这些,所以每每过年,我总是期盼着自家也能有点年货,许是邻居看我可怜,总是熏好腊肉后,送几块给爷爷让煮给我吃。为了吃得心安理得一点,见邻居开始做腊肉了,我便勤快的去帮忙,别看这黑不溜秋的一坨一坨的肉,做起来可不简单。那时候农村里一般的人家家里都养着一两头肥猪,到腊月初便将这头辛苦饲养的肥猪宰杀掉。一般将腿肉留下来灌制香肠,再留一两块新鲜的肉就近吃,其他的出去排骨、猪蹄、猪头尾、内脏等,便都一块一块的分割下来,而且得割成肥瘦适中的。然后用盐、白酒、花椒粉、酱油之类的将肉腌好放置一两天,盐的分量一定要掌握好,放少了肉容易变质,也不够入味儿,盐放太多了,腊肉做成后太咸,影响口感。下一步就准备熏肉了,熏肉第一将就材料。一般的人家用柏树丫,稍讲究些的人家会加上些花生壳、陈皮、核桃壳、柠檬、柚子皮等。准备一铁皮大桶,跟油桶一般大的,里面搭上架子,将肉摆放上去,再放些柏树丫盖上,再用布封好口,然后在桶下面生上火,不要明火,只要火星,慢慢的加材料,慢慢的熏,剩下的就是耐心了。不能离人,以免火势便大,一口把肉给吞没了,别看这就是个看守的活,做好也不容易,为啥?因为不明火,而且又叫熏腊肉,肯定是烟熏烟烤的,这个时节里,在灶炉旁边是不用怕冷了,不过烟呛得下几抹眼泪肯定是必须的。上次看了小姑子熏腊肉的光辉照片,那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啊。熏的工作一般也是要做上好几天的,这活儿大人一般都不放心小孩子做的,小孩子都玩心重,一不留神肉全失踪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所以这会子,我就最多给邻居送送饭、端端水。


一家煮肉百家香——故乡腊肉_第2张图片

熏好后的肉,黑不溜秋的,看着特别丑,上面还留着层一层的烟灰,都是黑黑的。不过能带着一股子香味儿,特别是加了陈皮柠檬熏的,但是看着没有特别想吃的欲望。最后一步是晾晒,腌完熏完之后的肉虽然不咋变质了,但不便于保存,而且南方天气多潮湿,肉还是容易坏的,所以都做些铁钩或是草绳,将熏好的腊肉一块块穿起来,挂外面竹竿上晾晒,早上慢慢的搬出去,下午太阳下坡前搬回家,如此晒上半月左右,腊肉就可以放心的挂自家屋里了。

想吃了,取上一块用热水清洗干净,为了解馋,可得忍着那黑乎乎的油腻;然后冷水下锅,大火烧开小火煮上半小时;煮的水不要,将肉取出来,透亮透亮的,切成片,热锅里稍微放一点点油把肉片爆一爆,再加点配菜如花菜、蒜薹、蒜苗都可以,飘香四溢。吃上一口,那是不同于鲜肉的味道。也可以煮的时间稍短些,直接上锅里隔水蒸熟,如果是放在米饭上蒸,吃的时候连米饭里都是腊肉的香味呢。

其实,在如今这个物质生活保障健全的年代,腊肉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和习俗。忙了一整年了,到了腊月临近年关,大家都把手里头的活计放下,认真准备着年货。更代表了人们对传统春节的重视,不管多远的家人总要赶回家和亲人们团聚。等过完年,再带上几块腊肉,那是带走的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一家煮肉百家香——故乡腊肉_第3张图片
一家煮肉百家香——故乡腊肉_第4张图片
一家煮肉百家香——故乡腊肉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家煮肉百家香——故乡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