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新生作家蒋方舟

东京一年:新生作家蒋方舟_第1张图片
@蒋方舟 2007年《第一女生》小说连载 刊照

在80后这一代青年作家里,蒋方舟可以说是个幸运儿。

从7岁开始写作,9岁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打开天窗》,到高考时已经出版9本书,再到最新的一部个人旅行日记《东京一年》,20年的写作生涯,使蒋方舟一直生活在众星捧月的光环里成长,顺风顺水,“星”路坦荡。

在08年的高考暑假后,蒋方舟被清华大学降分破格录取,一时间成为焦点舆论,随后被邀请成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羡煞旁人。边写作,边学习,边赚钱,这些普通写作者梦寐以求的事物,俨然成为了她最唾手可得的事情。大学毕业后,蒋方舟一边是各种线下座谈、演讲活动的热闹嘉宾,一边又是清谈节目《圆桌派》里的话题制造者,半红不紫的状态,以及一脸的真诚和少女心,让她成为大众青年心中的仰慕对象。因此,也正如网友所言,蒋方舟之所以如此出名,并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她本人以及她“天才少女”、“美女作家”“《新周刊》主编”这些光环下特殊的身份。

人们迫切的希望能从这位少女成名的作家身上寻找到一种共鸣感,或者是某种力量的话语权。但,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这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蒋方舟如大众所期盼的那样应对自如,成为某一类“公知”代表,或者青年有为的小说家,她进入了创作转型的瓶颈期,我们甚至找不到一部能够代表她青年时期的深刻作品。

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她童年时期出版的那些充满“稚气”的书,相比之下蒋方舟发表在“博客”时代的那些散文与杂论,更让人忍俊不禁。被网戏谑“作文”出身的蒋方舟,拥有超越同龄人的敏锐观察、分析和思辨能力,加上她的文采,所以,发表在博客上的这些书评、散文和社会人文杂记,多以男性的视角,引经据典,分析论辩。每篇都能获得数万读者的围观讨论。这些或多或少的杂志约稿和博客练笔,也为她日后写作能力的提升积累了经验。

2013年,带着“暂时放弃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观察当代青年群像”的心态,24岁的蒋方舟坦然面对自己,出版了自己成年后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文章都是她过去五年发表在杂志、博客上的约稿合集以及一篇曾经获得人民文学杂志奖的4万字中篇《审判童年》。用她自己的话说,觉得很多文章都是硬邦邦的,没有太多个人化的东西,没多久,文章里的观点也大多已经改变。从这部合集里,除了一些杂文的视角新颖,观点锋锐外,并没有突破的质感,以及令人惊喜的能够体现她个人的深刻部分。

2015年,从台湾旅行归来,蒋方舟出版了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本短篇小说合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全书讲了九个独立的情感故事,这九个故事又环环相扣,呼应开头,但上市后读者反馈一般,也并没有形成她独有的风格。甚至有网友直呼她不会写小说!蒋方舟经在接受采访中坦言,写作对于自己来说越来越困难。每隔几年,她都会带着巨大的自我怀疑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对于自己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一边是面对读者的期待和苛求,一边是自己渴望迫切找到在文学里的位置。显然,她在写作上遇到了天花板。

东京一年:新生作家蒋方舟_第2张图片
蒋方舟 写真

2016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蒋方舟在东京独居生活了一年,在日本这一年里,她每天无所事事,除了写作,闲暇时间就去看一场展览、参加某个交流会、逛各种艺术馆和书店。一年后归国,出版了自己平生第一本日记著作《东京一年》,书中主要收录了她过去一年在东京的一些所见所思日记、时评和杂论。《东京一年》又可以说是一本蒋方舟“自我”剖析式的东京文鉴。它和之前作品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我们除了从这本书里,看到作者一贯的坦诚外,还有她思想见地的成熟,看待事物那种针砭时弊的深刻态度。

我特别喜欢看名人的日记,这来源于人们本身喜欢窥探别人私事的好奇心,从日记里你可以读到他们以往作品里所不能呈现的另一面和深度。读阿城的《威尼斯日记》也好,顾准的《顾准日记》也罢,文体都比较自由,所以思想恣意而生,他们“自我”式深邃而有趣的一面,毫无修饰的被记录下来,日记俨然成为了他们的私人纪录片。

日记和书信这种题材的出版,对于作家而言是一种宝贵的思想汇集。所以,回到蒋方舟的《东京一年》也是如此,这看似是一场个人的自说自话,却是蒋方舟试图通过对日本的见闻、文化艺术的观察和思考,去诚实的探寻个人和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既有冷静的自嘲,也有深刻的思考。她是这本书的叙述者,同时也是被叙述者。她在东京看世界,却也在东京看自己。她把自己放在日本文化的灯光下审视自我,在异国他乡以另一种远视关注自己的祖国,这种视角让蒋方舟的写作都逐一变得通透而明亮,不再那么生硬而僵化。不管是日记里对《马路杀人案的思考》、《江绪林自杀随感》、《作家向田邦子的选择》、还是天才梵高的《同居启示录》、远藤周作的《沉默》等等,都以知识分子严肃而深沉的思考方式评述和自我式回答,体现的每个时代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精神、存在价值与感悟,使内容本身更加具有意义。

东京一年:新生作家蒋方舟_第3张图片
蒋方舟《东京一年》

在蜜罐滋养,一路通畅的文学路上,让少女成名的蒋方舟很难写出深沉的“严肃”文学来,我们也不能像对待先锋作家一样,给予她过多的苛求;尽管蒋方舟的文字从来都不曾深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东京一年》可以算作是她日本归来后的扛鼎之作。在这本书里,她脱去了以往作品里各种旁引写作技巧,蒋方舟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和一个陌生文化的碰撞,自己在日本的经历和思考,找到了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她终究没有成为别人眼中的“公知”、“小说家”;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从《东京一年》里,我们看到了蒋方舟的洒脱和坦率,她不再以写作的方式去“讨好谁”,也可以感受到她把自己带入到作品里的自我和意境,以及精英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感意识的觉醒和担当。蒋方舟也出色的把人们对她本人的期待,转换成对作品的期待。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东京一年》成就了美少女作家蒋方舟,向青年作家蒋方舟的“诚实”转型。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京一年:新生作家蒋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