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丽坚持分享第641天 20181208
“和美课堂”第十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这周末在我们学校举办。
魏星老师开讲。他讲《清平乐·村居》。我们班昨遴选出来32个孩子进场学习。魏老师引导孩子理解字词的意思,把感觉最重要的一个词写出来。最后寻找到这首词的题眼就是“醉”。魏老师的绝活是引导孩子在过程中发现那颗最闪亮的金子,当然旗开得胜。
接下来,张东伟老师用“读猜品”细讲《问刘十九》,《月下独酌》对比“喝酒”的前后感情。之后学习“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能来夜话否,池畔欲秋凉”时,题目用《招东邻》还是《邀东邻》,对比哪个字更符合。学习“酒”的古诗,一节课整合三首。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相同题材的古诗,是张老师的绝活。佩服!
讲完课,张老师还分享两个词。
一是“整合”。种类多,分正向整合和反向整合,还有侧向整合、古今整合。这点儿他做到了。
二是“朗读”。要进行导读的设计。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读。“多读书,少发问”张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张老师到新加坡给华人做讲座,朗读于右任《望大陆》就让现场一位60多岁的华侨涕泪满流,他也登上了当日的报纸。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故乡不可见兮,
望我大陆! 永不能忘!
大陆不可见兮, 天苍苍,
只有痛苦! 野茫茫,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山之上,
忘我故乡。 有国殇。”
现场张老师为我吟诵这篇作品,低沉的声音浓含思念故乡的强烈感情,绝对感染了现场的听课老师。把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出神入化的朗读,也是张老师的另一个语文教学的绝活。
他是谁?想必大家你看就知道。对呀,他就是当代中国国学经典讲座大师赵志祥。他今天带来三篇笑话。同样是笑话,不同之处会在哪里?首先是《汉人竹箦》理解句意,慢慢朗读。再把作者引出,1800年的书,邯郸淳所写《笑林》给孩子们震撼。
其次是300年的笑话。还是读白话后看原文,是明代冯梦龙的《笑府》。内容容易理解,侧重读出味道,强调几个重读与强调的的。之后出示作者简介,“不笑不话,不成世界”。前两则笑话都是闲出示白话文,再展示原文,最后介绍作者。
第三个笑话赵老师讲的最有意思。他直接出示其中两句读:“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赵老师看座位狭窄,迅速带着孩子挪开。虚词声音拉长,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晃动身体。
“猜猜是啥味”也特别有趣。因为我们台下老师都知道是屁。赵老师在不动声色给孩子埋坑呀!小组交流“宝物”答案。
我们看到他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提醒孩子们:不准说,不准笑。能不笑吗?猜出答案的孩子们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
之后让孩子们练习把红色字体推高拉长读。这种读法和白话文儿的读法真的是很不一样,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
赵老师和孩子们对话时能够摸准孩子们的兴趣点,设计每个环节都富于挑战性。比如在学习完这则笑话之后的朗读三级师生比赛,极大刺激孩子们,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性极高。
之后补充前面文字,猜想合适题目。孩子们的猜想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颂屁”还是“屁颂”,孩子们和现场听课的老师们纵声大笑。
“假如你是阎王 你会怎样判秀才的罪?”赵老师卖个关子。
赵老师的课堂,孩子们会得到五花八门儿的鼓励语言。我看到师生课堂上精神的契合!难得难得!
“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充分了解学情,知道孩子的兴趣点,敢于尝试新鲜的教学内容,运用新奇的教育方法,勾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成就了赵老师一节又一节的公开课。这就是赵老师的绝活吧。
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幸运,前一段时间走出去听大师的课,今天大师又走进我们学校让我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