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码字5年

谈写作|码字5年_第1张图片
摄于杭州2017

        从没想过自己毕业以后要做个码字的文案,时间一晃,这个没想过的事已经做了5年。假如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没有遭遇一次次的碰壁,现在我可能应该在某个学校做着老师吧。在多数人眼里,老师多好啊,工作稳定、带薪休假。但如今我再回首往昔,却有点感激现实让我被迫放弃了这个选择,最终得以和文字真正结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命运冥冥中似乎早已注定。

      不过,说实话,当时的我也别无选择,因为自己一无是处,唯一能做的便是文字相关的工作。所谓能做,也不过是自己偶尔会写几篇日志,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天赋和能力。我不确定是否会有公司愿意录用我这么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还好自己的研究生学历稍微派上了点用场,最终进入了A出版社的一个分社,算是开启了我的码字生涯。

        我在这家分社的主要工作,就是看完一堆堆的书稿,然后用红笔勾出其中的错别字、表达有误以及不符合国家出版规范的地方,然后在空白处写上规范的表达。每一部书稿一审结束后,都需要送去A出版社的各个老师处二审、终审。如果审核未通过,就需打回来重新审核。

        这个分社虽然名义上挂着A出版社的头衔,但其实两者只是合作关系。因为不是“亲孩子”,所以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以至于我们每次去送稿子的时候,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看人脸色、小心说话,还时刻提心吊胆自己的稿子被重新打回。

        稿子被打回并不是最糟糕的,总还有挽回的余地。最让人绝望的是稿子已经下厂印刷,你却偏偏发现有个地方错了,而且还是封面上原本要写上某个挂名老师的名字,但你忘记加上了……被臭骂一顿不算,还要扣钱,简直悲剧。

        很快,在这里呆了一年,我就产生了厌倦感。不仅因为文编处于这个公司的最底层,丝毫没有任何主动权,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了价值感。心里有一个声音对自己说:整天改别人的书稿,而且很多都是过时的陈旧知识,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我自己不能原创,自己又能在这个社会存活多久呢?

        想着培养自己的原创写作能力,折腾了许久,终于找到了一家做杂志的公司。其实,刚入职的那会儿,心里真的一点底气也没有,人物采访、栏目策划、文章写作,每一项工作都是全新的,该怎么入手?既然不能退缩,想想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刚进去的第一天,我就被告知第二天要去南昌出差,还要采访。这人生第一次的采访,我至今印象深刻。当时,客户给到我的人物资料只有三条:性别女,年龄50岁,尹默专柜的高级会员,然后nothing,什么都没有了,可以写采访提纲了,采访前必须发给对方。当时,我的脑袋里只来回回转几句话:疯了吗?怎么可能?我想,我是真的写不出来,对于我这个之前从未接触过采访的人来说,近乎绝望。

        但是人就是这么的神奇,当被逼至某一点,再也没有退路的时候,除非就此放弃,否则总会找到方法绝处逢生。冷静下来,开始思考解决的方法。我在想:现在所做的杂志是哪个方面的?即使只有三条信息,难道就没有挖掘的地方了吗?一个50岁、年过半百的女人,依然喜欢尹默这么年轻的品牌,对生活和婚姻会是什么态度?对时尚会是什么态度?如果我是读者,我会对什么好奇?希望知道什么?就这样,从一个点无限地发散出去,渐渐地,竟然发现可以有很多值得提的问题。

        尽管采访的过程中,我强装淡定,但任何一个经验丰富的人都会看出我的蹩脚和生涩。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只要踏出第一步,后面的路程再多波折,也有了走下去的理由。

        第二家公司因为是给不同的公司组织做企业刊物的,因此就有了很多机会接触新鲜的人、体验新鲜的事。比如,去一个五星级酒店参加他们的厨艺大赛,见证一盘盘大餐的诞生过程,然后比赛结束后,从一个个大厨身上获得食材背后的故事。那一刻,我抛却平日里保护自己的躯壳,变得大胆热情开放。比如,独自跟着一群大老爷们去山西出差,背着单反相机和录音笔,又当记者又当摄影师。晚上和客户出去吃饭时,因不愿意敬酒而离席而去,一个人躲在厕所里大哭……

        这些记忆中的故事,或欣喜或难过,无形中都在不断打破原来的自我,虽碎了一地,但将这些碎片捧起重新粘合时,新的自我诞生了,这或许就是成长。就像罗胖说的,所谓成长,就是不断打碎自己、不断重塑自我的过程。

        如一些朋友所见,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所以,就有了文字生涯中的第三家公司。我知道,对于过于频繁的跳槽,很多人不看好。不过,这些都不要紧,关键是你心里知道,自己走的每一步有着怎样的意义。

        如果说,在前两家公司,我做的工作是编辑,在第三家公司,我才明白了何为文案。其实,很多文字工作者最初入行时都是文艺青年,看重文字本身如何的文采卓然、惊世骇俗。我亦不得免其俗。

        但一次次的工作实践,教会我从文字中拿掉文艺青年的那份矫情,只是将文字当作一个与消费者沟通的工具。如果“沟通”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辞藻再华丽,也只是用文字堆砌起来的一堆废物。那这是不是说就要抛弃掉自我呢?其实不是的。文案需要的是感性与理性在不同阶段的相互配合。在写作初期,你需要动用感性,尽可能地发散思维,感消费者所感;当你找到与之共鸣的点后,再用理性将这个点铺陈开来,层层诱“消费者”深入,最终达到让消费者理解并认同的目的。

        可能是意识到理性和逻辑的重要性,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前阵子,当我用一个思维导图写完一个项目内容时,突然觉得有点诧异:这还是我吗?改变也许就是这样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吧。

        接下来,我的文字生涯中,不知道是否会出现第四家公司,暂且就先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吧。做了5年的文字工作者,其实从内心深处来说,我对自己的文字能力还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不知道自己能走到什么位置,好像至今没有一篇东西是自己真的满意的。

        有时候,想到这里,莫名地有股苍凉之感。但,不好才是真的好吧,人生就是一个攀登的过程。最初,正是因为写文字需要不断输出,才会逼迫自己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去输入,看各种类型的书,试着和不同的人交流,做自己之前不敢做的事,都是如此。

      如果一件事,让你变得越来越好,那便是值得做的。这也便是我码字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写作|码字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