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微子篇第十八【395】用舍行藏,正直正气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吕氏春秋》说他和纣王是一母所生,但是妈妈在生他的时候,还是帝乙的妾,后来立为妻,又生了纣,帝乙死后,纣以嫡子得立。箕子和比干是纣王的叔父。

       纣王无道,微子进谏不听,担心大祸将至,绝了殷商的宗祠,于是引身而去,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邑;箕子也进谏,还是不听,于是装疯卖傻保全自己,被纣王降为了努力;比干以死相谏,纣王将其剖心致死。

       孔子说:“三人的行为不同,一个走了,一个不走,一个死了,但是他们都符合仁的范畴。”微子走了,是为了保存殷商宗族的香火;箕子不走,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以待天时;比干刚烈而死,是为了让纣王醒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各自的方法不同,但都忠君爱国,都是仁的体现。

       后来武王灭商后,封微子在宋国,保存了殷商宗族。封箕子在朝鲜,是现朝鲜人的先祖。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士师”,是法官。柳下惠做法官,三次被罢黜。有人就对他说:“不好干就去其他的地方干呗,不是一样做官吗?”柳下惠说:“像我这样,直道而行,不肯委屈自己,到哪里不是一样被拔出三次吗?如果不坚持正确的事情,上级让怎么判,我就怎么判,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去其他国家找机会呢?”

       柳下惠就是儒家推崇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典型代表。他内心正直,不委曲求全,不为官职俸禄动心,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给机会干就干,没机会干酒回家休养生息也好,何必像个无头苍蝇那样到处找活干呢。没原则的做事,跟小人有什么区别。罢黜也不为所动,不知道到底看谁的笑话,他们自取其辱而已。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孔子去齐国的时候,齐景公知道孔子是治理国家的人才,想把他留在身边。关于给孔子什么级别待遇的问题,齐景公犹豫徘徊,就对孔子说:“如果按照鲁国给季氏的待遇,太厚重,我做不到;要是按照孟氏的待遇呢,又太薄,也不行,那就在季氏和孟氏之间吧。”

       后来齐景公的想法遭到齐国大夫们的强烈反对,包括齐国名臣晏婴也是反对的态度,要是孔子来了,他们的位置可能不保。齐景公也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妥协了,就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不能用你了。”齐景公也知道要实施孔子的主张非一日之功,也必须要得到群臣的支持,否则后果可期。在齐景公明确不能用的情况下,孔子也不会赖着脸皮要待遇,只好上路,找到真正愿意实施他的主张,能接纳的国家去也。

【齐人归女乐,季恒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孔子回到鲁国,得到鲁国的重用,做了大司寇,没多久就起到了效果。齐国就紧张了,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变得强大。于是,齐国选了八十名美女,教之以歌舞,组成文工团送给鲁君。鲁君和季恒子接纳了下来,并且整日跟美女们厮混游玩在一起,不思朝政,尽然三天都不上朝,孔子看到鲁国国君都这样,就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开始十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齐景公是倦怠懒政,鲁定公是沉迷色欲,卫灵公是叶公好龙,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很好的运用,自己也就放弃了,干脆教书育人,间接参政,这可能是最好的出路,这也使得孔子成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和布道者。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和柳下惠都遵循了这一儒家的道义。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微子篇第十八【395】用舍行藏,正直正气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微子篇第十八【395】用舍行藏,正直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