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特转来欣赏欣赏……
假如,在古代搞一个网上调查,问:你最喜欢哪个节气?我猜想,清明的得票率会特别高。为什么?
第一,天气宜人。既不冷、也不热,体感舒适度特别好。就像那首《月度歌谣》说的那样:正月寒,二月温,正好时候三月春。四暖五燥六七热,不冷不热是八月。九月凉,十月寒,严冬腊月冰冻天。第二,能见度特别好。清明的本意就是清clear、明bright,天气既清新又明媚。第三,景物也特别好。所以古人说“春梦暗随三月景”。 想及唯美的情境,就会下意识地“脑补”阳春三月的景物。
宋代贺铸的那一句词特别能够概括清明时节的天气观感:“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到处都舒展着春意。哪儿都能看,哪儿都想看,春意之美,空阔无边。而且清明时节,开始有彩虹了,清明三候“虹始见”。 从前人们认为彩虹乃是阴阳交会之气,这个时候阴阳相济,天气温和、清爽。
为什么景物会这么美?有两句话都解释得很经典。
第一句:“言万物去故而从新,莫不鲜明之谓也” 。过年的时候,我们说辞旧迎新,而对于万物来说,它们的辞旧迎新是在清明。阳春时节,草长莺飞,于是有声、有色。我们原来看的是默片,现在变成了有声片;我们原来看的是黑白电视,现在看的是彩色电视了。鸟有迁飞,草木有枯荣,现在它们该回的都回了,该绿的都绿了,该香的都香了。所以清明时节,更像是花鸟草虫的“复活节”。在古人看来,阴阳消长、气序更迭,造就了景物之美。
第二句:“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时候大地梳洗得干干净净,穿上了盛装,“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大家都是大地妆容的一部分。热热闹闹地聚齐了,一起来参加这个春天的聚会。
万物齐乎巽,巽(xùn),特指东南风,也泛指风。古人对我们的季风气候,认识很到位:是盛行风的转变,是和暖、温润的风,造就了万物春生,一切因风而齐。
《吕氏春秋》曰:春之德风,风不信,则其花不成。乃知花信风者,风应花期,其来有信也。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春天最大的美德,就是风,是应和花期的风。有风来,才有花开,草木才能够“春风吹又生”。
最早的所谓花信风,说的也是阳春三月的风。
南宋程大昌的《演繁露》:花信风,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初而泛观,则似谓此风来报花之消息耳。
风按照时节来,花也按照时节开,一切都遵循规律、恪守信用。所以风和花可以互为信使。
清明烟火尚阑珊,花信风来第几番?
每一番风,都加持着春意之美。直到今天,日本还在沿用着春一番、春二番的记录春风的称谓,天气预报当中也经常引用,春一番草木萌芽、春二番次第花开,春三番落英缤纷。但是,春天刮的风,未必都是诗人笔下的春风。
因为有的风是西伯利亚出品,有可能导致沙尘暴,有可能导致倒春寒。从全国来看,有些地区是谷雨时节风最大,有些地方是清明时节风最大。春天,也有春天的烦恼。所以常常感觉春天的风是被诗人们“美颜”过的。
清明时节的花事物候是:桐始华。
在百花繁盛的时节,桐花雪固然浪漫,但很多花只是很难入文人的法眼而已。柳枝上的“毛毛虫”柳花,虽然并非貌美如花,但它们真的也是花。人们青睐杏花桃花,但也需要留心“悠扬占春晚”的柳花,需要关注“微风扇里麦花香”, 需要感谢“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的油菜花。
有一句古诗特别简洁地刻画了春季物候:“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柳色黄金嫩,是早春物候;梨花白雪香,是阳春物候。这十个字,便浓缩了整个春天的物候历程。
有人说最美人间四月天。以人的视角,四月天最美;但以天的视角,却是做四月天最难!如果按照农历来算,就像民谣说的那样:“做天难做三月天,稻要温和麦要寒。种田郎君要春雨,采桑娘子要晴干。”做人难,做天也难。
冬天还好,到了春天,人们对于天气好坏的判定标准出现明显分化。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段对于冷暖、晴雨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往往是:你之所盼,恰是他之所怨。
要是老天爷有求必应地想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那天气如何是好?!
有人希望别刮风:清明寒食风动土,刮到小满四十五。有人抱怨怎么没有风呢: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有的人希望清明时节最好是晴:清明宜晴,谷雨宜雨。不仅要晴,还要晴暖、干燥:清明三天晒干柳,一棵高粱打一斗。有的希望清明也晴,谷雨也晴:三月沟底白,莎草变成麦。有人希望清明时节最好是雨天:不怕清明雨,只怕谷雨风。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为什么有这么多关于清明的天气谚语呢?这是在耕作时节,人们占卜耕作后的天气前景。
刚才说到人们认为“清明宜晴,谷雨宜雨”。因为人们担心清明下雨会伤及小麦。“麦吃四时水,只怕清明一夜雨”。谷雨宜雨,是因为谷雨时节各种大田作物都开始眼巴巴地在地里盼雨了。而且人们认为,谷雨时节雨水多,鱼虾也会多。鱼米之乡,人们对天气的态度,实际上是鱼米的态度。
春天的天气变化节奏快,所以有“春风踏脚报”之说。春天的风,往往说来就来,或许跺一脚,就起风了,然后又下雨了。春季的晴雨,啼笑无常。“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形容的就是春天天气的随性与多变。人们希望气候是四季如春,但天气往往却是“春如四季”。
春天的天气变化快,物候的变化也快。“茶歌才了又田歌,节物真成一鸟过”。清明时节的物候,就像鸟一样飞过。真是令人感慨,从茶歌到田歌的变换之间,便已春夏交替。
对于农事而言,也是快节奏的切换。节气没到,千万别急躁。节气一到,早起晚睡觉。清明时节,农活儿全方位地开始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拖延。而且我们说农桑,说耕织,那是既有粮食、蔬菜、瓜果、茶叶,还有蚕桑。
阳春三月,也被称为“蚕月”。“清明捂蚕,小满使钱”。从前养蚕,特别在意清明时的和暖天气。捂,指温暖。小满时卖了,给孩子们就有钱花了。
清明时节,田里的活儿是越来越多,但家里的粮是越来越少。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在人们看来,清明时节的花草之美,也是花草之鲜美。一花一草、一芽一叶,都可以是人们的充饥之物。野草野花,都是青黄不接时的时鲜。
所以清明时节用野菜和面做馅儿的面食非常多,当然名字很美,有清明团、清明饼。还有野菜“加盟”的清明粥。现在日子好了,挖野草、摘野花,几乎都只是锦上添花的一种休闲方式了。
从前,从南京到北京,都有临近谷雨采食香椿的习俗,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的说法。但现在气候变了,清明时节就可以采食芬芳醇厚的香椿芽儿了。
在我的记忆中,特别喜欢的清明物候便是榆钱儿: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榆钱虽然不能当钱花,但是可以当粮吃啊。鲜嫩、脆爽,又有淡淡的甜。撸榆钱儿,蒸榆钱儿饭,煮榆钱儿粥,拌榆钱馅儿,算得上是春天里的清鲜之食。榆钱,音同“余钱”,听起来好像是余下的钱。所以在人们看来,榆钱真是意好味佳之物。寓意好,味道鲜。榆钱以为食,而榆枝以为薪,“清明一日,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换新火,以取一年之利。”所以在清明时节,要特别感谢榆树。
清明时节,树上有好吃的,水里也有好吃的。
老话儿说:“三月螺蛳四月蚌”、“清明螺,赛过鹅”。春分之后,清明之前,正是螺蛳最肥美的时节。人们也自然不会忘记这些潜水的食材。
大家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是人跟鸭子相比。可是鸭子跟螺相比,其实是春江水暖螺先知。因为鸭只是走马观花的水上“访客”,而螺才是真正的水下“居民”。
将捉到的螺蛳置入清水中,养三五天,让它们把泥沙吐完。水焯之后,葱姜炝锅,快火炒制。味道,据说是可以留在记忆里的味道。
当然,清明时节的色香味,还包括茶。阳春时节的春茶新芽,“其细如针,斯为上品”。当初是唐舂、宋碾,都是制成碎末后煮茶。后来才是揉搓、冲泡叶片来饮茶。
戴着草帽、挂着竹篓,阳春时节采茶,感觉采的不是茶,而是芳香的云雾;阳春时节饮茶,也不是独饮闲闷之茶,而是以落英缤纷的泉水煮茶,呼朋唤友一起来分享春天的绿嫰清和之味。而且还会寄给远方的故人,一芽一叶皆是飘坠的天香。
茶,原本是餐食之余的雅闲之饮,非必用之物。但慢慢地,“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且渐渐地,茶已经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变成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清明时节的天气特点和物候现象,尤其是那些可以采摘、可以品尝的物候。
一到清明,杜牧特别忙,人们特别喜欢引用他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来描述清明气象。但是,雨纷纷的清明,往往只属于江南。对于北方地区而言,春季的各个节气当中,气温升高幅度最大、日照增长率最高、降水增长率最小的,恰恰是清明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