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

      摘要 村上春树是当今世界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里弥漫的孤独意境在日本文坛独僻溪径,并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潮流。村上春树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地被打上孤独的烙印,这无疑是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一个侧影。

      关键词: 村上春树 孤独 精神支柱 爱情悲剧 死亡

      正文 村上春树于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博览群书,受过良好的教育,1975年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毕业,30岁才开始从事写作。可谓大器晚成,是当代日本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

      村上春树自1979年发表处女作《且听风吟》登上文坛,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在日本文坛卷起了一股清新的文学思潮。以致于后来他发表的每部作品都被排入日本畅销书列。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传播。在中国,也掀起了一阵村上热。

      村上春树成为当今日本继大江健三郎后最具潜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之所以能成为有着世界影响力的作家的根本原因是他摈弃了文学之外的国民精神,而去探索人类普遍未知的内心世界。

      村上春树成长在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时期。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的精神危机也出现了,物质生活急速膨胀,造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失衡。一方面,人们的精神世界滞后,不得不快速地改变自己来适应物欲横流的社会:另一方面,物质世界对人的压迫,使人越来越趋向于物,即所谓的异化和人生危机。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城市日益膨胀,都市人轻而易举地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减少,钢筋混凝土的摩天大楼困住了人的精神思维,立交桥高速路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村上春树耳闻目睹了这一时代变迁,所以他的写作素材主要以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为社会背景。他的探索与这个年代的某些情绪不谋而合。例如虚无感,失落感,孤独感。“孤独感”尤其能够表现村上春树的独特风格。

      在现代都市里,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淡薄,孤独成为一种社会病。很多人把孤独视为一种精神折磨,一种走不出的心理阴影。即使有的人在生活中接受孤独,那也是出于无奈,逃避不了,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村上春树对待孤独的可取之处不是消极逃避而是把孤独作为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欣然接受。“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可能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好似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得很好嘛。换而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P76)〔1〕这种对待孤独的态度成为众多挣扎在孤独边缘的人们的心灵慰藉。孤独不是一种另类,而是一种生活需要。

    一、孤独成为都市个体人的精神支柱。

      在都市经济日益繁荣的情况下,人们日渐扭曲的的心灵像被遗忘的孤岛蜷缩在社会的某个角落。在各种无形压力下,人们只满足于自己在家与办公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淡漠的人际关系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孤独从无奈变成一种习惯。

      村上春树的主人公很少有处在风头浪尖的精英人物。如《奇鸟行状录》里的冈田亨,他失业后,留在家做家庭主妇;而《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只是个普通大学生。《海边的卡夫卡》里的主人公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少年。他们主要是十几岁至四十几岁的男子,很普通的人,但却又是不普通的。他们说话很奇特,独来独往,极少与他人接触,这种不普通一般出自别人之口,在别人眼里的另类在自己看来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这正是缺乏沟通导致的一种误缺印象。“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哪个能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P8)〔2〕

      这些主人公除了学生外大多是公司职员,他们拥有正式工作,结婚多年没有孩子,夫妻间跟外界联系较少,过着简单的二人生活。这种隔离式的家庭生活在《奇鸟行状录》比较明显,冈田亨与久美子结婚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与岳父家不常往来,与久美子的兄长绵谷升更是互不联系。绵谷升作为上流社会的精英人才,象征着金钱、权势,冈田亨却很少巴结他以求平步青云。主人公理所当然地享受平凡,这种平凡代表着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另外在作品中哪怕朝夕相处的夫妻也像隔离的孤岛,并没有彼此渗入内心。冈田亨辞去法律事务所的工作一心一意在家做家务,两人一起生活了六年,他却不知道妻子一次也未用过蓝纸巾和花纹卫生巾。也并不知道妻子讨厌青椒炒牛肉。因为这么一件小事两人发生争执。“‘你人和我在一起。可实际上几乎就没把我放在心上,不是吗?你活着每天只想着你自己,肯定。’妻说” (P27)〔3〕

      直至妻子离家出走,冈田亨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他不得不反思两人相处的生活。“我到底了解久美子什么呢?想着,我无声地捏瘪喝空的啤酒罐,扔进垃圾篓。我自以为理解的久美子,好几年来作为妻子抱着做爱的久美子,难道终归不过是久美子这个微不足道的表层不成?正如这个世界几乎全部属于水母们的领域一样。果真如此,我同久美子度过的六载时光又到底算什么呢?意义何在呢?”(P283)〔4〕

      维持冈田亨与久美子度过六年婚姻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孤独。他们俩各自捍卫着自己的孤独领地,互不干涉,也不彼此融合。既然能把孤独作为精神支柱,那么他们也不会主动寻求心灵的沟通。两人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没有爱情的温馨,也缺乏亲情的温暖,甚至都没有走进过对方的心里,两人就像隔着咫尺天涯的距离。通过那几个生活细节就可以看出夫妻二人是多么陌生,把孤独当成一种精神支撑,便不会考虑外界给自己带来的不便,更不会思索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村上春树的主人公身处社会边缘,与一个要求其成员完全投入的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只愿在社会边缘飘荡。边缘是脱离社会主流轨道的,这也暗示把孤独作为精神支柱必将忍受孤独的折磨。在主人公眼里,孤独是人的命运,与其逃避,还不如接受。既然是命运,那也是生活的一种需要。主人公精神反射到言行举止上的怪异那也不足为奇了。作品常以“我”的变化为中心,不在乎外界,心的模样及变化才是问题。把孤独当成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另外,主人公很独立,采取一种隐居的都市的生活态度。在《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他每天过着看书、喝酒、听唱片的简单生活,作为一个学生的他并没有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也没有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及与其他人保持联系。他躲在自己的圈子里主动与别人保持距离,孤芳自赏或安于现状,但从未因这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正常。对孤独安之若素的态度也代表着村上春树另类的人生观。他们孤独但不寂寞,享受孤独但不盲目颓废。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满足于这种现状,即便有他人介入也不会改变。

      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圈子也是孤独的,既然有圈子,就无所谓孤独。但村上春树描述的是不同于常人笔下的圈子。它们不是由热闹的人群组成,而是极少的几个人凑成的特殊体,狭小而又孤僻,互不干扰。《挪威的森林》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亲情被忽略,朋友圈子小得可怜,每个人都是脱离家庭的的独立个体,并且这些独立个体组成的圈子也是简单孤立的。渡边、木月、直子是一个圈子,渡边、敢死队是一个圈子,渡边、永泽是一个圈子,渡边、直子、玲子又是一个圈子,它们之间除了渡边以外基本不发生联系,人物关系的孤独简单地表现着现实世界的冷漠性。这种既是圈子游不能成为圈子的关系网正好矛盾地体现着孤独的存在。

      当然村上作品中也有因生理不正常而变得遗世孤立的。《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大岛,身体结构是女性,意识形态彻头彻尾是男性。他作为一个特殊人生活在世上,在各种场合各种意义上都是受歧视的。受歧视给人带来的重大创伤,只有真正受歧视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但大岛没有逃避这种缺陷,即使痛苦作为个别性质的东西留下伤口,他依然追求公平、公正,并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享受平凡人生。与其徒劳改变社会,不如退而舍之地孤独生活。只有选择孤独地生活才能把这种生理缺陷理所当然地维系下去。在《旋转木马鏖战记》里,作者写道:“我们哪里也去不了,这便是这种无奈感的实质。”另外《海边的卡夫卡》里的特殊人物中田,他九岁之前也能写字看书,不料遇上一场事故后,脑袋彻底损坏了,曾经所有的记忆都消失了。突然像一个空白人孤立在这个世界。他生活到六十岁,亲戚因瞧不起他而断绝往来,中田没有家人,没有工作,靠知事大人补贴生活。但他从未想过这种不正常的缘由。简单地生活,没有欲望,没有理想。与周围人缺乏沟通后,只能与猫正常交流。大岛和中田的可取之处在于明知自己的缺陷,却能坦然处之的生活下去。即使因为异类而人群产生距离,他们依然能用孤独来捍卫自己。

    二、孤独源于爱情悲剧,一种不可抗拒的宿命。

      爱情是人间幸福美好的突出代表,并且又是抗拒孤独的一种情感方式。但村上春树作品中几乎没有完美的爱情,这些爱情不是因为其中一方死去就是离开,而永远成为悲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和木月的爱情、他们青梅竹马,两人感情没有外界的阻挠,本是一对终成眷属的恋人,却因突然有一天木月的自杀戛然而止。一开始这份爱情就是狭窄的,两人被隔离在一个圈子,不与外人接触,就像与世隔绝。两人眼里除了彼此再无他人,仿佛连体婴,心心相惜,渡边是木月与直子看世界的唯一窗口。这份爱情早已埋下悲剧的种子,在木月死后,直子的世界关闭了。她过于依赖这份爱,视若生命的一部分,她怎么尝试也走不出这个阴影。那是一种渗入骨髓的不健全爱情。一个不生则死的悲剧。

      渡边在木月死后,爱上直子,他力图帮直子走出阴影,但付出的努力全是徒劳。直子试图用性来忘却自己跟木月的记忆,但得到的结果并不乐观,除此之外唯有逃避。渡边只能观望,爱莫能助。而直子除了选择死来延续与木月的爱情别无它法。

      悲剧的意义在于给人的内心造成重创而难以愈合。回忆是悲剧爱情的唯一安慰。《海边的卡夫卡》中,佐伯小学时就有自己的固定情人──早村家的长子。两人同龄,美丽的少女和美丽的少年,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相爱形影不离,就像同心体。如大岛说:“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佐伯和他没有寻觅的必要,两人一生下来就正好找到了对方。”本以为幸运之至,童话般的爱情会永远维系。不料在佐伯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恋人因意外事故死了。从此,佐伯把自己关在房间不与任何人说话,然后退学,最后消失。

      二十年后她再次回到高松,担任恋人家开办的图书馆的负责人。她所希望的是从过去恋人曾生活的地方找回爱情回忆的残片,以寻找恋人的踪迹,自欺欺人地哄骗自己死去的恋人还活着。其实佐伯的人生基本在恋人去世那年就戛然而止了。以后二十五年的时间流淌对她几乎毫无意义。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佐伯一直沉浸在孤独里,她不与外人接触,也不再追求人生的快乐。人虽然活着,心已经死了。爱情悲剧造成的巨大创伤一辈子也难以愈合。而孤独像一剂良药维系着她的存在,孤独变成了一种必需品,在漫长的岁月里陪伴她左右。没有人能弥补爱人离去的空缺,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回忆最后只能让她在孤独中郁郁寡欢。爱情悲剧最终导致佐伯不可抗拒地走向死亡。

      造成爱情悲剧的另一个方面是缺少沟通。《奇鸟行状录》中,冈田亨在妻子离家出走后,反复思考都不知道缘由,甚至连妻子何时有越轨倾向都一无所知。此外,冈田亨在出现这种意外后并没有立即采取什么措施去挽救,而是静静地等待,等待答案在现实中水落石出。主人公这种坦然的处理态度已经能够不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而把这种鸿沟当成了生活中的正常现象。

      在《挪威的森林》里,渡边与直子一次次毫无目的地漫步在东京街头,爱上了直子的渡边永远无法与她顺利沟通,这种爱情在这样的视角下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了,而是在都市的节奏中旋转着的、充满了不可靠性带来的伤感,机械前进着的社会带来的迷茫,和身处社会当中、寻求不到自己的定位而感到像一只蚂蚁一样脆弱的孤独和恐惧等等感觉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游离不定的,是现代都市里的青年在时代步伐匆匆前进下某种感情共性的凝固和反映。〔5〕

      村上春树所描绘的爱情并不是人们所去赞美、去讴歌的爱情,它更多的是被孤独所困扰,而不得不寻觅的爱情,是一种满足,一种在空虚的都市节奏中所要获得的满足。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不完整的。因为不完整才有缺陷,爱情的失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是一辈子难以弥补的,忧郁其实是孤独的一种延伸。

      三、孤独是生死之间挣扎徘徊的另一种逃避。

      关于死亡,村上春树最著名的论断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其一部分永存。”(P324《挪威的森林》)在《挪威的森林》里主人公自始至终都被那种与生同在的死亡阴影笼罩着,死亡就像在世界里目之可及的另一个世界,生死之间的距离有时隔得太近,以致于人们能听到它的呼吸。在那里,人们同样生活,相爱,痛苦,衰老。生与死的世界彼此包含,而又有难以跨越的界限。在《挪威的森林》里作者写道:“就是这样,直子的形象如同汹涌的潮水向我联翩袭来,将我的身体冲进奇妙的地带。在这奇妙的地带里,我同死者共同生活,直子也在这里生活着,同我交谈,同我拥抱。在这个地方,所谓死,并非生完结的决定性因素,而仅仅是构成生的众多因素之一。”死的人永远走了,但活着的人永远孤独。他们活在对死者的回忆里,有血有肉地左右着自己的悲伤。

      实际并非如此。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还使我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难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的,在现实世界生存的主角,在生的世界中无力跨越界限进入死的非现实世界,然而又活在死亡的影子里。”(P324)〔6〕对于生者而言,在进入死亡世界之前只能背负着这些沉重的负担在生之世界中生活下去。主角如此,绿子如此,玲子亦如此。其实活着的每个人都不约而同的等着一个结局,那就是死。这无不悲观但又现实的说法包含着太多的孤独成份,从人一出生就注定了这个事实。

      在《舞!舞!舞!》中,死亡世界就是那个寂静的躺着白骨的房间,也是那个黑暗尽头,墙壁那一端的昨日海豚宾馆。在实性的幻想里,五反田死了,因为无法调和自身不为人所认可的现实与非现实性;善良的狄克死了,在自己生活的现实与非现实的矛盾两难选择面前死去了。主角只能在生之世界里与由美纪,为了残存的生命本身,为了那尚未降临的死亡而活着。《挪威的森林》中的玲子说道:“我们迟早都要这样死的,你也好,我也好。”

      村上春树对死亡的主题一直爱不释手,从其处女作《且听风吟》到《海边的卡夫卡》,死亡贯穿了作品的始终。面对死亡,有直子悲观式的逃避,也有绿子乐观积极地挑战。绿子在现实中虽然同样遭遇了亲人的疾病和死亡,生活沉重、痛苦、枯燥,精神也处在极端的痛苦之中。但绿子本性乐观,始终顽强地反抗着命运。她把孤独当成生活的需要,不管是逃避生走向另一个世界,还是逃避死继续活着,这两种选择都摆脱不了孤独的折磨。绿子不因挣扎在生死边缘而视孤独为病态,她宿命式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用漠视的态度和大胆的幻想来支撑自己生活的信念。她渴望爱与被爱,她善于从黑暗中看到光明的一面。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选择不同,结果必异。

      当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失衡的时候,人只能把自己逼向绝境,人类可谓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受害者。村上春树作品中主人公的无奈与孤独感正是人类生存的尴尬处境,他们展示了一种生存状态的孤独,虚无以及失落。爱情给人的体验不再只停留在幸福表层,更多的是与孤独感相联系。爱而不得所爱给心灵造成的巨大落差使生活弥漫了孤独氛围,而主人公理所当然地接受这种孤独,不寄托于任何改变。无论做哪一种逃避,迟早也是会面临生死,孤独已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也是当代都市人的精神支柱。像渡边说的那样:“人们像是幸福的,像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看起来幸福。”(P67)〔7〕都市的繁华掩饰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和孤独。然而它真实地存在着,存在于社会规则下的每一个人的心里。存在即具合理性,孤独就像命运一样左右着我们的灵魂,既然挥之不去,何不像村上春树作品里的主人公那样天经地义地接受呢?孤独其实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 考 文 献

〔1〕村上春树《神的孩子全跳舞》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3〕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4〕同上

〔5〕消逝-7350,天涯社区网站,《时代镜像的反映和存在——村上春树及其作品简析》镜,〔6〕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

〔7〕同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