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之攀比效应

《怪诞行为学》之攀比效应


《怪诞行为学》之攀比效应_第1张图片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艾瑞里。这本书很流行,也很有趣。与主流经济学著作不同。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而这本书贯穿始终都在告诉我们,人是非理性的。

一条主线:人是非理性的。

理性假设的两个逻辑:

a、完备性:A和B,你要么更喜欢A,要么更喜欢B,要么一样喜欢。

b、传递性:A、B、C三个选项,如果你认为A比B好;B比C好,那么你一定会认为A比C好。

两个逻辑假设保证人在各个不同环境下的选择不会改变。而实际情况是人总是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的选择。

例:一只钢笔30元,200米外的另一家店特价20元,你愿意走过去省10元吗?多数人会愿意。一套西服8000元,200米外的另一家店7990元,你还愿意走过去省10元吗?

同样是10元,怎么变得不值钱了。因为省下的10元比较8000元当然就不值钱了。经济学家将其定义为“心理核算”。

人在行为和选择时依赖于比较,可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决策:我们的认知模式依赖事物间的比较,只有靠比较才能确定事物间的联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的使用锚定效应,或者陷入羊群效应,使自己失去理性的判断。

攀比效应:

人喜欢比较。例如:你发了2000元奖金,这事很高兴吧,可是你发现同事发了2500,你一下子就不高兴了。

“锚定理论”:生物学家发现小鹅刚出生时会把第一个移动的东西当作妈妈,其实人也会经常犯这样先入为主的错误。锚定效应就是把第一个认识到的东西作为标准的“锚”,第二、第三个要与锚进行比较。

例:中国的游客到国外旅游时,喜欢问当地的房价,而这些来自北上广的游客因为习惯的了高的离谱的房价,在看到其它地方的房价时,那简直是白菜价啊!

“羊群效应(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来自百度百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市中的追涨杀跌。看着K线,人会处于极度焦虑或者兴奋的状态。受群体影响而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

还记得日本核泄漏后的“抢盐潮”吧!我的岳母虽不懂什么预防核辐射,却还是跟着一群老人冲进超市,去抢几袋盐。

小结:我们的认知模式以来事物的比较,只有靠事物的比较才能确定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比较经常是在无意中发生的,我们会找到一个“锚定点”,可是这个“锚定点”是先入为主的,而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不省察“印记”和“锚定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就会陷入“羊群效应”。

精彩问答:

问:常听到一句话,“幸福就是比你的同学强一点”。我们总是喜欢去攀比,强太多就崇拜。我们会嫉妒同事,但不会嫉妒马云。幸福不来自于攀比,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可是,我们不止要过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其他人。在学校是成绩的攀比,在工作中是工资、业绩的攀比。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攀比心理似乎很难逃脱,就算我自己不去攀比,我的父母、家人、朋友和老师总是不自觉去攀比,也会不算提醒我去攀比。这样的环境,不去攀比似乎不太可能。请问老师如何破?

答:攀比和嫉妒、轻信、拖延一样,其实都是我们的本能,不可能根除,但是可以善加利用。潮水能发电,也可能泛滥成灾。

我想把攀比作为激励自己前进学习的动力,而不是让自己不悦的诱因,应该是利用攀比心理的正确方法。(哎!这次奖金又比老婆少,又被鄙视了!化被鄙视为力量,嗨......)

你可能感兴趣的:(《怪诞行为学》之攀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