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此由

梨木台

8月21号,公司组织我们去爬梨木台。一众人穿过写着梨木台的石刻,沿上扬的水泥路,往山中走。迎面遇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庭院。院墙上写了一行字,有同事念道,“山上此由”。我们一愣,觉得这是该做庭院的名称吗?念的也顺当,就是意思弄不明白,想不出来“此由”是怎样一个典故。

又一个同事笑道,“什么山上此由,是‘由此上山’”。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四个字,顺着念,是“山上此由”,倒着念才是“由此上山”。然后发现左侧果然有一条两人宽的山路,弯弯曲曲向上,隐没在郁郁的林木中。

最初上山时,山路上的无名野花,小小的身影彼此簇拥着。叶子只生长到半截,往上光秃秃的一杆细茎上,开出一朵红色黄色的小花。等微风吹过,细茎也看不清了,只见到数不尽的花朵,在矮矮的空中,毫无依凭的摇曳,甚是好看。除此之外,梨木台一游,唯有顺着念的“山上此由”这件事来的有趣。

古代的招牌,大殿或者府邸的门匾,书写的字都是倒着念。从华夏人用熟了汉字,到清朝时候,一直如此。而顺着念的起始,我未曾做过考据,大概的推想,应该是在白话文运动,也就是二十世纪初的时候。

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白话文虽然是主流,但古汉语的某些习惯,依旧流传到现在。想来,有些东西,比如裹脚和跪拜,都是过往的糟粕,是对人性的扭曲。所以人有了自主,有了思想,便要剃去。而有些自认为好的,有内在生命的,就流传下来。不过人多了,思想也就多起来,意见也就不统一。所以有些人爱顺着念门匾,有些人爱倒着念门匾。

当然,顺着念的,基本上是在现代商业中,挂一块牌匾,写上店铺名字,来吸引往来人的注意,招揽生意。倒着念的牌匾多在山林,因为虽然是现代了,众人心中依然觉得倒着念才显得有山林气息。

这也无可无不可,只要人自己喜欢就行。但是总有些东西,比如建筑,它想要改造的完美起来,怕是不太容易。古代的建筑是有着两千年文化底蕴的产物,而现代的砖混,框架或者钢结构的建筑,在中国的历史,想来没有超过两百年。

周作人在游览济南的时候,说道现代玻璃门和古代的排门之间,更眷恋的还是排门。因为它与周围的一切都显得调和。

“调和”这两个字用的好。我们的现代建筑,更倾向于内在的功能性,对于外在的调和,还显得很粗糙。比如你去看山,山上有一座古寺,或者有一座木亭。你会觉得与自然融合的很好,不显得突兀,眼睛看过去,没有任何不适,像是划过平平的水面,自然而妥帖。

但是放一座现代的楼呢?哪怕你进到楼里面感到富丽堂皇,感觉也很舒适。但出来以后,你望过去,眼睛像是扎了一根刺,总觉得不协调,不舒适。这座楼孤傲的很,或者说它还年幼,才两百多岁,没有想好怎么与大自然相处。

毕竟是现代了,古建筑的功能赶不上时代。它适应了自然,却被人文淘汰。如今,我只盼着现代建筑愈发的完美起来,让我们的后人,也能随处捡起一句诗,看到一副画。

那么,比建筑更难融合的古文明的许多痕迹,想要融入到现代社会,怕需要的时间更长吧。也许几代人的努力就可以,也许十几代人努力都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上此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