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人们常常觉得癌症不吉利,对此避而不谈。在科普作家李治中看来,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关于癌症的基本知识。不然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上当受骗,因为你不了解真相,会非常恐慌。

2018-09-13_第1张图片
好宝贝%

在“一席”的演讲中,李治中厘清了我们对癌症的三大误解。

第一,癌症越来越普遍,不是因为环境污染或者转基因食品,而是因为人类寿命越来越长。

为什么说癌症和人类寿命变长有关?李治中解释,癌症发生需要两个最核心的因素,第一个是基因突变,第二个是免疫逃逸。也就是说,一方面它要积累很多突变,另一方面,它还要摆脱免疫系统的监管。正常情况下,一个癌细胞要从正常的细胞发展成癌症需要20年到30年。

根据美国现在的统计,37%的女性和42%的男性在一生之中会遇到癌症。因此,李治中说,一个有着祖孙三代的当代八口之家,出现癌症患者的概率就超过了90%,所以癌症躲是躲不掉的。

第二,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很多癌症不仅不会立刻要命,还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对癌症的恐惧往往来自影视剧的误导。据统计,有超过1000部影视剧里的主角都死于白血病。事实上,白血病是癌症里面相对治疗效果比较好的一个。

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神药”的原型药格列卫,它的出现让慢粒白血病患者生存率从30%提高到了90%。之后的跟踪调查发现,这些病人的寿命和正常人没有差别。

李治中说,现在白血病五年的生存率已经超过70%,某一些亚型的白血病甚至超过90%,所以白血病被治好甚至治愈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一听白血病就觉得没希望了。

第三,治疗癌症不代表要杀死所有癌症细胞。事实上,现在全球已经有超过3500万人带癌生存,他们和癌症一起和谐地共存着。

治疗癌症并不是一定要杀死每一个癌细胞,只要把癌症控制住,把它变成慢性病和它共存就可以。李治中举例,大概有30%的人体内都已经有前列腺癌细胞了,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前列腺癌去世,我们只是携带着这样的癌细胞存活一辈子而不知而已。

以上就是李治中分享的关于癌症常见的三个误区,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癌症的真相,可查看《总编辑之选》栏目李治中的演讲全文。

2018-09-13_第2张图片
7    是一个转折吗?
假如,你在青春期已经建立了稳定的身份认同,在成年早期已经建立起了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几乎同时,另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又摆在你面前了,那就是怎么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怎么确立职业认同?

从某种意义上,确立职业认同与上节课讲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很像: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这些工作中外在的东西,相当于爱人的颜值,而在你工作中的感受,相当于在你关系中感觉到的亲密感。

在亲密关系中,颜值高固然好,但真正关键的,是你们是否建立起了能够分享彼此的亲密感。

同样在工作中,真正让你觉得幸福的,是你是否认同你所做的事情。

寻找职业认同和寻找真爱的过程也很像,它的困难既包括我们怎么找合适的目标伴侣或者工作,也包括我们怎么克服对完美对象的幻想和对失去可能性的焦虑,做出自己的选择和承诺。

就像稳定的亲密关系会带来内心的安稳和平静,投入自己喜欢的职业,你也会让自己的心慢慢地沉下来,并逐渐获得一种自信和成就感。

经常有人问我:老师,我该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就像有人会问我:“老师,我该找一个爱我的人结婚,还是找一个我爱的人结婚?”一样。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问:如果你要吃一条鱼,从头开始吃比较好吃呢,还是从尾巴开始吃比较好吃呢?

关键不在从哪里开始吃,而在这条鱼本身好不好吃。

无论怎么开始的恋爱,如果最终不能发展出两个人能够分享的亲密感,那就不会是好的爱情。

同样,如果干一行和爱一行之间一直有矛盾,除非我们能够以某种方式整合这种矛盾,发展出我们对职业的认同,否则,这个工作也不会让你快乐。

职业认同的四个标志

那么,建立起职业认同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你能接受职业背后的人际关系,并把它当做你自我的一部分。职业的人际关系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它包括了我们和工作伙伴本身的关系。

比如,你愿意投入到一种协作关系中,你认同与你共事的人,你有这个行业的前辈作为榜样,并愿意接受他们的指导。

第二层含义,职业的人际关系还包括了我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说职业有三个层次:生计、事业和使命。这三个层次背后所假设的人际关系是不同的。

生计代表的是一种你被压榨、被逼迫、不得不为的关系;

事业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稳定、互惠的关系;

而使命呢,则变成了一种你为职业对象服务、奉献,甚至牺牲的关系。

正是对职业背后关系的认同,把你逐渐塑造成了一个有技能、被需要、肯奉献的专家,你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扩展了你的自我概念。

如果你不认同职业背后的关系,那你就很难做出职业承诺,也很难建立职业认同。

你会把工作当做自我之外的东西,把它看作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一种临时之计,就好像你真正的生活从未开始,因为你不想要它。

这样的状态通常会让人焦虑。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被社会接纳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能够为之奉献的东西是什么。就像一个老农,虽然也在耕地,可是他知道这块地不是他自己的,那他就没有办法专心地耕种了。

心理学家范伦特(George Eman Vaillant)说,职业认同有四个标志:胜任感、承诺、报酬和满足感。

第一个标志,胜任感是说,你能胜任这个工作,你能在工作中体会到能力的成长,并获得一种成就感;

第二个标志,承诺是说,你愿意投入到某个职业中,你会对这个职业保持某种忠诚,并把它视为你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我自己虽然在做很多事,写作、教学、做一些教育机构的心理顾问等,但是如果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因为我对咨询有很深的情感,并把它当做我很重要的部分。

第三个标志,报酬是说,你从职业中获得满意的回报。

职业体现的是一种互惠关系。如果你没有从这个职业中获得相称的回报,那你就会有被剥削感,你也很难投入到职业当中。就像一段只会爱她、关心她,但不会回报同样的爱和关心的单恋一样。

报酬也把职业跟爱好区别开来。爱好是可以不计较报酬的,但职业必然会计较。

第四个标志,满足感是说,职业跟你的自我没有什么违和的地方。就好像你在做你的工作时,有一种很踏实的、本该如此的感觉。

这四个标志也提示了建立职业认同的四种障碍:如果没法胜任一个工作,如果没能做出发自内心的承诺,如果工作给你的报酬不让你满意,或者工作没法让你有满足感,都会影响你建立职业认同。

前面三种标志比较好理解,但是,第四种职业认同的标志——满足感是怎么来的呢?

有很多种说法。

比如有人说,这是因为这个工作能够体现你的优势。有人说,这个工作符合你的性格特质。我觉得都对,但是都不完整。

更完整的说法是,你能把你所从事的工作,镶嵌在你的整个人生故事里,变成你整个人生故事中有机的一部分。

在编剧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人物弧线。意思是说,无论剧情怎么变化,人物的故事都是围绕这个主要的线索变化的。

有时候,稳定的职业认同,就是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勾勒出这种人物弧线。

我有一个朋友,初中时就想做一个靠自己本事吃饭的手艺人。他觉得这样很酷。

后来他上了大学,学新闻,想着一定要写稿子,觉得那是一个手艺活。

后来阴差阳错,被分配到了一个中央媒体做行政的工作。那个工作不错,有光环,有油水,领导也器重他。

可是,这不符合他对自己“手艺人”的设想。所以,他毅然辞职到了一个小杂志社,重新开始写稿。

在我这个朋友的故事里,他的人物弧线就是“做一个手艺人”。

因为违背了这个人物弧线,虽然中央媒体做的行政工作他也能胜任,也能给他带来报酬,但是这没有让他产生满足感,也没法让他做出职业承诺。

后来,他的工作内容有了一些变化,从最开始做记者写稿,到变成帮作者改稿的编辑,到带领团队做项目。

但是,他都是以手艺人的态度来对待他的工作的,“手艺人”这个故事的核心没有变,它构成了我这位朋友的职业认同。

所以,职业认同的背后,是我们能够把工作纳入完整的人生故事里,并认同这个故事。

而要认同这个故事,它常常需要符合我们更深的情感,这些情感常常来自于我们工作之外的生活。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也是一个特别有职业认同的人。可是,她所从事的工作,却并不容易产生职业认同。

她是一个保险经纪人,主要做寿险规划。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她的职业认同,一度以为她不是被公司洗脑了,就是被自己洗脑了。

可是,当她讲了自己的经历,我便对她的职业认同有了更多的理解。

她原来在一个大公司做财会,后来才做了保险这一行。她说,原来她做财会的时候,也经常有人找她,给她送礼。可这只是他们有求于他。工程做完了,关系就结束了。

而保险呢,因为是一年一交,她一般会和客户保持很长时间的关系。

她说:“我不习惯这种人走茶凉的感觉,更喜欢这种长久的关系。对我来说,结束一段关系,是很难的。”

她说自己有个偶像,是公司里的一个传奇老爷爷,27岁进入公司,一直服务到90多岁,和客户的家人,一辈辈的,都是朋友。

我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你这么需要长期关系?”

她想了想说:“我特别抗拒关系的结束,也许是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在她两岁的时候,外公去世了,妈妈把她接到外公家的时候,她一头钻进外公的卧室,立刻回头问妈妈:“外公呢?”然后就开始哭了。

接下来几天,她就抱着有外公照片的相册,看到妈妈,就指着外公的照片哭一会。

外公的去世,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关系结束的痛苦。而对长期关系的渴求,变成了她职业认同的一部分。

所以你看,工作和我们的人生故事其实是分不开的。

真正的职业认同,需要把我们的人生境遇与工作产生深刻的联系,并把工作整合进我们的人生故事里。

这种人生故事的整合,才是职业认同最关键的部分,也是能让我们产生满足感的最关键的部分。

我们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鲁迅先生。他想当医生,是因为家人被庸医所害,让他有了治病救人的想法。

而他弃医从文,又是因为发现精神的医治比身体的医治更紧迫也更重要。

这种把职业和人生故事联系起来的职业认同,它赋予了工作意义感,也继续回答了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延续和深化。

回顾一下,这一讲我们讲了成年早期的另一个人生课题——确立职业认同。

我们比较了职业认同和亲密关系的相似性,讲了职业认同的四个标志:

胜任感;

承诺;

报酬;

满足感。

最后,讲了满足感产生的条件,那就是把职业认同纳入到你的整个人生故事中,并认同这个故事。

陈海贤

思考题:你有没有找到你的职业认同?如果有的话,你是怎么找到自己的职业认同的?如果还没有,那你在寻找职业认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欢迎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