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读吴军《大学之路》

该书的初衷就是大女儿梦华到了快读大学的时候,作者从高中开始,带着孩子游走英美等国家的著名高校,实地考察这些学校,这些主要是私立高等精英学校。虽然不能代表全部欧美高等学校,但是也代表了欧美高等教育走向的精髓。

为什么读大学?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申请读大学的时候,成绩单比欧美的孩子的好看,为什么后劲不足?综合性大学与非综合性教育大学的区别?纽曼和洪森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念的差距是什么?

作者认为,由于中国的孩子,从小承担了很大的学习压力,高中开始,就只学习高考需要考的科目,视觉狭隘,背负父母未完成的 期望,拿到名牌大学的通知书,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任务,所以后劲不足。而且中国大学,很难转专业,学生学习的不是自己擅长的或者喜欢的,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后劲不足。

而想法的是,欧美的孩子,在大学入学时,可能成绩单不好看,但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从分调动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取得好的成绩。

综合性大学里,在本科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性教育,在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内,全方位的学习。而据调查,往往通识性教育下的学生,后劲更足。

纽曼和洪森教育家,他们两者的教育观点迥乎不同。前者认为,由教授老师管着修够学分就大学毕业,远不如让一波优秀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思想碰撞,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的更为重要。这个就让我想起了为什么明国以后中国再难出做学问的大家。那会儿的胡适,章士钊等。

而洪森认为,在大学后,就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一毕业后,就能够从事相关行业的技术工作更为实际。这种教育理念实际上,也是中国目前大部分大学的教育理念。

为什么赢在起跑线上这个说法有待商榷?

从现实生活中看,很多人进入大学后,就已经不学了,后来的前进道路上,不是人太多,而是很难找到同路人。只要终身学习,你会把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人,远远的甩在后面。

作者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腾讯原副总裁,著有多本书,创立投资公司,同时爱好广泛,弟弟清华斯坦佛大学博士毕业,现在任一家IC公司CTO,都算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他们的教育成功,有什么秘诀?

终身学习。作者的父母,以前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高等教育,靠着终身学习的习惯,在非常重视文凭的清华大学,评为教授级研究员。

吴军自己从大学开始的求学路长达20来年,他回首一看,自己的本科生所受的教育,对以后的工作或者学习,用处不大,说明本科教育知识的角度作用并不是很大,那么读大学究竟应该读什么?

应该不只是读书受教育那么简单,应该通过通才素质教育,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这个更为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13 读吴军《大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