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9

                           废墟可以清扫,伤痛不能遗忘

                                                             ————《唐山大地震》书评

2018-03-29_第1张图片

       我来说一个时间点: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看到这个时间点,你是什么感觉,陌生?疑惑?那我再加上一个地点——唐山。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于唐山。

        照理说,这是每个人都该铭记的时刻,可说来惭愧,在看钱钢先生的《唐山大地震》这本书之前,我甚至无法说出唐山大地震的年份,更不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浩劫。我是98年的,别说唐山大地震了,就连2008年的汶川地震在我的印象中也只是模糊的一瞥。只记得那时候,小学班主任在班上发动捐款,爸爸妈妈告诉我那里的孩子们很可怜,我就把自己小猪存钱罐里的钱全都捐了。当时只觉得班上同学一个一个排队捐钱,还有人拍照,挺好玩儿的。十岁的孩子,哪里懂得何为悲悯。还好还好,这些不该忘记的事,有人帮我们记着呢。

        1976年8月,一个23岁的有着多年当兵经历的小伙子,以救援队员身份踏入了破碎的唐山。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唐山,会成为他生命中那么重的一个烙印。冥冥之中,这个叫钱钢的青年人,是注定要来到唐山,记录唐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写出《唐山大地震》这本书,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他在震区两个多月的亲身经历,二是80年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三是他担任记者后收到的新闻训练。也正是这样的三个条件,注定了也只有他能写出这本真实、沉痛、充满反思的报告文学书籍。

        作者在序言中无奈地说到,当新的痛楚覆盖了旧的创伤,40年后才遇到这本书的读者能否理解1786。看到这句话我心里一沉,1976到2018,确已40年了呀,我会怎样理解呢。我向来是不敢看这类的书或纪录片的,因为心里害怕,害怕了解,害怕面对。但唐山对我来说,太过陌生了,于是好奇心还是驱使着我,读完了这本《唐山大地震》。

        令人惊异的是,全书真正写赤露露的惨剧的部分似乎并不多。作者以冷静克制的口吻为读者一点一点拂去累积了四十年的历史的尘灰,带我们看到一个最最真实的唐山——一个遍布断肢残骸的呻吟着的唐山,一个众志成城坚挺着的唐山,一个哄抢货物的疯狂着的唐山......每一种复杂的状态,混合着存在于当时的唐山,这是从新闻上永远也看不见的真实。我想这一份真实与冷静,一方面得益于作者离开唐山后的记者生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动笔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他离开唐山八年之后了。一个年轻人面对20世纪最惨烈的废墟的当时,他能感知到的或许只有单纯的痛苦。但当废墟被清扫,新的生活已然重建,他再踏上那片土地时,笔尖的重量,才会更沉了些。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把地震前,到地震时,地震后唐山的人间百态,一字一句为我们记得详尽。我不知道钱钢是怎样把胸中的千言万语凝结成这短短的七章,想必其中有不少挣扎。

        地震前,许多人都已经发现了动物们异常的举动,它们惊惶不安,举止怪异。老燕子把小燕子一只一只丢出巢外;养了好多年的黄狗狠狠地咬了主人一口,想要把他引到院子里;蝙蝠白天出来乱飞……好多人都已经察觉到了,却只是略感奇怪,不以为意,等到灾难无可挽回地发生过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酝酿灾祸之时,这些比人类还要弱小的生灵都已经敏锐地嗅出了末日的气息。作者还费尽心思为我们找到了九位亲眼目睹地震发生全过程的目击者,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那一场惨剧的发生。不是文件,不是统计资料,而是一个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对于灾难最初的反应和记忆。

        唐山,在地震前似乎是个不怎么出名的城市。但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知道,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多么重要的经济支柱。它就这样垮了,垮得那么彻底。唐山地震的范围、强度、伤亡、损失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以比拟的。作者将唐山地震与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造成的震动相比,唐山地震波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原子弹的总和。因此作者将他的第二章命名为《唐山——广岛》,但其实这一章,写的是拯救。有人在灾难刚刚发生时,已经无意识地成为最先点燃烽火的报警者。还有更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他们设备不齐,物资不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趟不知死活的征途。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徒手刨地翻砖,直至血肉模糊;他们用肉身一毫米一毫米地抬起几百吨重的水坝泄洪,成功预防了震后水灾;他们几天几夜不合眼,却还把仅有的口粮让给老乡;他们在医护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处理尸体,直到全身长满毒疮……太多的事,我无法赘述,翻开这本《唐山大地震》,你会看到在最苦难的时刻,是谁守护在我们身边。

        在唐山,生与死交织在渗出鲜血的土地内。生命,往往在遭受摧残时惊人地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作者不加删减地记录了几位幸存者的回忆,他们在地下等待救援的时间都远远超越人类极限。从他们身上你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平凡而坚韧的人的力量,想到这份力量,常常使人热泪盈眶。有一对新婚夫妇,靠着用菜刀敲击暖气片的声音支撑着自己活下去。还有五个旷工被困在地底,在生死关头幻想着如果有几千块的工资要怎么花,用这简单美好的念头支撑着他们,在黑暗中走了整整十五天。原来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意念,可以那么简单而朴素。

        如果说前面几章是大多数有关地震的报告文学都会记述的内容,那么这本《唐山大地震》最与众不同的价值,可以说是从第四章开始的。

有一些群体,如果作者不说,可能会完全被我们忽略。毕竟在地震中受难的普通人已经太多了,谁还有心思管这些平日里就习惯性被遗忘的人呢。囚犯们在监狱倒塌之后会趁机逃跑吗?精神病人在医院乱作一团后会有何反应?盲人们会依靠极度敏锐的听觉提前逃出吗?当他们幸存下来后,又会怎样回报这个向来忽略他们的健全人的社会?一切疑问,只等你细细阅读完这一章后,便会有了答案。

        其实这本书对于我最大的震撼是,它讲述了很多我怎么也想象不到的事,同时也是在新闻上不会看到的事。其中印象最深的,很多幸存者不去救援,而是哄抢各种商店的货物甚至粮仓,直到警察不得不开枪杀人。这是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狂潮,或许是因为当生与死赤裸裸摆在面前时,人性中最极致的善与最极致的恶,全都被释放了出来。

        唐山地震,是一场灾难无疑。但稍通历史的人都会敏锐地察觉到,这灾难的背景,是一场更加深远的浩劫。1966-1976,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十年,当这黑暗与唐山的黑暗重叠,一些很奇怪的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虽然这本书出版时已是1986年,改革开放之时,但作者在这方面的讲述仍然较为隐晦。作者没有评论任何一件事,只是把疑问留给读者。震后的很多事件都体现了当时独特而浓厚的共产主义色彩。我来说一下那个最令我感到不舒服故事。

        金库被震塌了,战士们经过一上午的搜寻,找回了几乎全钱币,和银行对账单只差五元三角九分了。银行工作人员都觉得可以了,但军人们却拼死拼活一直在废墟里摸索,终于在夜里找到了最后几分钱。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埋在地下不去救,却为了这几分钱浪费宝贵的救援时间,简直是置人命于不顾。但站在这些战士的角度,他们的天职是服从指挥,上级分的任务是找钱,那他们就必须把这个任务百分之百完成,差一分一毫也不行。我不禁困惑,这样的事放在今天,军人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样的反思是贯穿于全文的,也是这本书带给读者的宝贵思考。

        生死与救援都讲完了,这最后一章,留给了最沉重的一群人——国家地震局。《唐山大地震》最令人好奇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地震局在震前做了些什么?唐山的灾难是否是可以避免的?工作人员们在震后后遭受了身体与心理怎样的创伤?这一场失败的预言,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有责怎样的关系?这一切,请大家到书中寻找答案。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特殊的背景,他得以与地震局高级官员直接对话,从而掌握了大量真实资料,这是其他类似的报告文学作者无法企及的。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一连串倒计时。距离地震半年、四个月、六十天、十七个小时……一下子把我拉回那个年代,随着地震局与一次又一次紧锣密鼓的会议扣打着自己的心弦,看到他们做出错误判断时急得抓耳挠腮恨不得坐时光机穿越回去对他们大喊:醒醒啊!你们错了!

        与钱钢先生专业克制又充满同情的笔触相比,我的这些评价实在不足一看。只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让我忍不住想要推荐给每一个人,让所有人都好好地看一看,都能记住这一场灾难。中国辽阔的疆土在带来无尽资源的同时,也必然地带来大大小小的灾祸,如果没有钱钢先生这样的人为我们记录下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资料,我们连反思和总结的落脚点都没有。每一次灾难来了,就流些眼泪,再一通应对,随即抛诸脑后,那么那些逝去的生命,也是毫无意义的了。最后我脑海中只有钱钢先生在序言中说的那句话:“我没有看清前面的一切。对无数的悖论,我没有答案。但我相信,答案埋藏在20世纪最惨烈灾害的废墟里,埋藏在我曾经目睹、曾经记录的历史里面”。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野猪可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221713/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