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_第1张图片
   

杨绛,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也是钱钟书的妻子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我第一次知道《我们仨》这本书,是在去年5月份,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与世长辞。在这期间各大媒体、公众平台都做了相关的报道,也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我也是从那时候起才知道杨绛先生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有本著名的散文随笔《我们仨》。真正让我想去看《我们仨》这本书大概是在一个星期前,那时候在拜读钱老的《围城》,时常被钱老那幽默中带着讽刺的文笔捧的哈哈大笑,也时常被小说中传递出来对婚姻对世俗的无奈而深感叹息。随着方鸿渐和孙柔嘉一场压抑已久的大爆发的落幕。这本小说也落下了帷幕,还觉得意犹未尽的时候。杨绛先生的附言却再次吸引了我,在附言里杨绛先生详细了介绍了《围城》创作的前后过程,人物形象构成的来源,以及他们一家子生活的点滴片段。这让我再次想起《我们仨》这本书,想要了解一看究竟,想要了解这个特殊而又平凡的这一家子。所以当天所以当天就去买了这本《我们仨》。这本书的封页像是珍藏已久的枫树叶般充满质感,翻开书的第一页印入眼帘的便是一家三口1946年抗战胜利后的合照,英气逼人的钱钟书,端庄贤惠的杨绛,还有天真可爱的圆圆头,被定格隽永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二页是他们1950年的合影,而翻到第三页是他们一家三口1980年的合影他们围着桌子品尝着女儿做的丰盛的拿手好菜,那时照片里的钱钟书褪去了青年时的英气和傲慢,增添了浑厚的睿智和平顺。杨绛女士也从梳着齐整的发髻和精心修理过眉黛的优雅女士,变成托着一副老花眼镜但头发依旧梳理的齐整的和蔼老妪。而现在的圆圆头倒像是第一张照片里的杨绛女士那样出落的优雅端庄。
          书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是从杨绛先生梦境开始的,梦境中杨绛先生和钱老一起散步,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她和钱老失散了,留下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在旷野中不知所措。还好那只是一场梦醒来后发现钱老还躺在她的身边。她这样的梦做了多次终有一天她梦醒时发现了床边已没有熟悉的人。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初看时让我摸不着头脑,古驿道、客栈、小船,一个接着一个的梦境让我越看越糊涂,看到后半部分才恍然大悟到原来古驿道、客栈、小船,是指钱老最后住院直到逝世的那些日子,用这样特殊的比喻方式讲述了钱老和钱瑗先后入院到离世的过程。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雨,先后送别了两位挚爱的亲人,如今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形影相吊,只能用文字来缅怀他们追思他们。一想到这里惆怅的情绪就布满了我全身。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大部分章节读起来相对让我感到轻松一些。林林总总的描写了他们仨平凡朴素单纯有趣的生活用杨绛先生的话说:“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文中最后一段中杨绛先生写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当我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的鼻头泛酸眼角开始湿润。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在附录部分有很多珍贵的手稿,在前几张里是钱瑗初写《我们仨》的手稿。看着这些作文字上歪歪扭扭的字像极了小朋友的手笔,我的心里还泛着嘀咕怎么堂堂的大学教授的笔迹怎么会是如此拙劣呢。而没多久我一下子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这是钱瑗在病危前几个月忍受着病魔的折磨,全身的疼痛,这样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可以想像的到她在病房里一只手打着点滴另一只手颤颤巍巍,抖抖索索每个字孕育都要用尽全身的气力。在另一页手稿的目录表上标注着一到十二条的标题,只有前七个上面留着标题,而她只写了前四篇就再也没有气力写下去了。看着上面八、九、十、十一、十二上的空白想着她在也没有机会续写下去再也无法在为我们述说他们仨的故事。我在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我无法想象当时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先后疼失爱女爱夫的情况下,究竟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来记述下这段故事,是以平和安详的心态来回忆,还是会写着写着就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不管是以怎样的方式都是最坚强的。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给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和感受,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