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做记录吗?

最近,有小伙伴问我是怎么管理时间的?上周在《运用脑科学知识,培养休息能力》的文章中,分享了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规划,而还有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记录与总结。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做总结的人,碰巧在上个月,给趁早的小伙伴们进行了一次《效率手册使用心得》分享,所以把精华内容一并整理出来。

从2014年,我开始使用效率手册做日常记录与总结,目前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如果问一定要手动记录吗?在电子化这么方便的时代,为什么不用印象笔记?我的答案是没有这么多的一定之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下面,用清单体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记录心得。

1、目前的效率手册是3.0版本,以前自己也是记录待办事项,但后来觉得单纯记录发生的内容,对日后的指导意义并不大,所以把它升级为每日总结,帮助自己整理思路,同时,希望有朝一日,拿着这些效率手册,骄傲地说:“老子之所以这么牛×,都是这么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哈哈!脑补过度~)

2、写总结的最大好处——自我约束。因为需要记录,迫使自己每天都要思考和输出。开始阶段,写得内容也很单调,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真的会能产生顿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重复很重要,只有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才能摸索出里面的门道。

3、坚持和重复有关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坚持一件事,必然需要重复,但伴随着重复的模式化,势必需要重新调整目标,保持新鲜感。所以,只要保持在“学习区”,不无聊也不焦虑,才能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你真的会做记录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4、效率手册的三部分内容

三件事,记录紧急或重要的事情,精力投入的主要方向;

时间开销,便于掌握时间动态,如果遇到问题或突发情况,方便及时、快速地做出调整(时长是大概估算的);

学习收获,采用清单体,总结当日情况,结构是“大WHY,小WHAT,和一带而过的HOW”。写长容易,写短难,高度地总结概括能力,是现阶段自己主要训练的项目。

5、时间开销部分的说明

输入部分的内容,集中在早上,主要是课程、书籍和音频资料等;

输出部分的内容,集中在早上,主要是公众号文章、每日总结、每周总结以及读书、课程笔记等;

家庭生活,集中在平日晚上和周末;

健身,每周三次,每次约1小时,分别是周三晚上(利用为为上课)、周六下午以及周日上午(利用为为上课)。

我的日程并不复杂,主要是不想给自己太多的条条框框,预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但这样的日程,前提是高度自律,而想要保持自律,简单的做法就是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这是巧用大脑的省力原则,形成惯性思维,做事会容易很多

6、学习收获部分的说明

学习收获的主要内容: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生活的感悟和反思,以及前期想法的汇总整理。

这部分内容涂改较多,因为需要反复看,反复改,甚至自我否定。所以,预留一块留白区域,日后用彩笔进行补充。

特喜欢吴军老师的一句话:当我们将那些很少的经验中得到的结论,用于更大的场景时,常常不管用。所以,生活是具体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你真的会做记录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7、除了效率手册,我还有其他一些记录方式:

备忘录主要记录在手机日历中,方便提醒,及随时更新。当然,现在有各种APP,但本着极简原则,自己使用的就是苹果手机自带的日历。

工作相关,公司发的记录本(小巧,随身携带)。毕竟自己是个职场人,工作才是自己的主业,所以领导吩咐的各项工作、各种会议纪要、同事间的协作事项,都需要随时记录。

各种课程学习/读书笔记,有道笔记+。有道是用于随手的复制、粘贴,题目是主要内容+标签,方便日后检索。则是系统的输出。

8、切记不要为了记录而记录。记录的内容和意义,完全是自己赋予的,自己喜欢就好。但是,记录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引发思考。

9、记录的终极目的是解放大脑。我们的大脑带宽有限,能记住的事情很少,且杂乱无序,所以需要把各种想法记录下来,方便日后梳理回顾。请记住,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的会做记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