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屏蔽朋友圈的这4个月里

在我屏蔽朋友圈的这4个月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一次开始正式玩微信,是在大一的时候,初衷是为了加入校会的微信群,而我的第一条动态是跟QZ师兄(主席大大)在校会培训结束后的合照。从此,微信在我的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并一度左右了我的生活。我从来不曾怀疑过它的便利性,也不否认微信带给我的诸多好处,但我却清醒的意识到我用在微信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因为频繁的刷朋友圈和刷公众号。

2015年年初,回首一年的微信朋友圈动态,很惊奇的发现每天至少会有一条朋友圈动态,很多时候甚至达到了五六条,内容大部分与社团工作有关,所发动态较少涉及到个人的生活。沉思之后,和好友做了一个约定:“一个月不发朋友圈,请代为监督”(那时候的我还不知怎么屏蔽朋友圈)。有些事情,一个人自我监督是很难做到的,但当你把它告诉朋友之后,无形之中就能起到很明显的监督效果。

为了做到不发朋友圈,我把校会“杏林团学汇”之外的40多个公众号全部取消关注,因为我知道,一旦刷公众号,很容易就手贱转发到朋友圈,虽然那些真的是深度好文。说到深度好文(鸡汤文),我一直都认为一天看一两是有益身心的,看到一定程度之后,模仿大牛,给自己打鸡血,写一些给自己的鸡汤文。回归正题,自从下定决心之后,每天刷朋友圈的时间相应减少,但还是会花至少20分钟的时间刷朋友圈。800多位好友,排除那些把我拉黑的哥们,也得好久才能逛完一轮。

一个月转瞬即逝,我也真的做到了零动态,一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一个决心加一点自制力就可以做得到。但是,一个月后,从零开始,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我的朋友圈又再次忙碌起来了,而刷朋友圈的时间只增不减,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马云说:“现在的青年都是晚上想路千万条,早上依旧走原路”我辈青年,最喜欢的就是下决心,在脑海里已经自我拯救千万次了,在现实中却不曾脚踏实地的行动过。

2015年的暑假,回家学车的那两个月,开始屏蔽朋友圈,只是屏蔽,不刷别人的朋友圈,自己每天还是在朋友圈上面进行跑步打卡。很多时候,我真的是把朋友圈当作打卡和监督的最好平台,从一开始的扇贝打卡到后来的跑步打卡,把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公诸于众,放到朋友圈,让自己处于800位“好友”监督之下,无形中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对此,要对那些被我刷屏的朋友们说声抱歉了。当我的扇贝坚持到100多天后,养成了习惯后,不需要公众的监督就能自觉坚持时,我就不再打扰大家了,所以,我还是很体谅大家的,给Andy点个赞。

跑步打卡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初期的打卡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等到它变成一个习惯后,我就转向微博打卡(因为微博的好友很少),微博的打卡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坚持一个交代而已,想要记录属于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留下一段感动自己的时光。

不刷朋友圈,会错过很多好友的精彩瞬间,但真正的友谊不是靠朋友圈的点赞来维持的,真正的友谊并不会因为彼此的点赞而变得坚不可摧,也不会因为微信上的频繁互动而牢不可破。友情是建立在三观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那些因为三观不同而渐行渐远的昔日老友,心存感激,谢谢你们曾经出现在我的人生轨迹中,谢谢你们的用心陪伴,如果回不到从前,那就留下最衷心的祝福。偶尔,我会特意点开一些好友的朋友圈,相比于点赞,我更喜欢的是评论。点赞是顺手而为,在这个喧嚣躁动的社会,大家有着比社会更浮躁的心,看到一条动态,内容来不及细看就顺手点赞了,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敷衍,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而评论却不同,评论意味着人家是在投入了时间和精力,看完你的动态之后给出的回应,对于这种行为,肯定是要积极回应的,这也是每一条评论我会认真回复的原因。

在屏蔽朋友的这几个月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内心变得更加的平静,不再那么的浮躁了,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晚上,拿着手机,不再习惯性的把所有好友动态刷一个轮回,不再关注别人的精彩生活,不再传递和接收负能量。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活在自己小小世界里的坐井观天,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与其每天关注别人的生活,不如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是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前进动力的,把关注点从别人回归到自己,就这样,带着自己的节奏,不管快慢,只要在路上,就可以完成一场救赎和蜕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我屏蔽朋友圈的这4个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