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退且让

在接触推手之前,我从未看过能将蕴含如此剧烈冲突的矛盾以一种平淡至水的方式娓娓道来的电影,在接触推手之后,同样没有。

且退且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只属于推手的荣耀,这是只属于李安的风格,作为李安中年出道第一部自导自演的长片电影,他以一种游子式的乡愁口吻缓缓叙述在他前生对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透彻而精深的分析,使全片深深印上属于李安的特有的温文尔雅的气质,有如道家,阴阳相济,或是儒家,和而不同。

推手讲述的是身为推手大师的朱老被在美国结婚生子的儿子接去共享天伦之乐,却与儿媳玛莎生活习俗思想等各方面不和而离家外出打工。偶然间朱老不凡的太极功底一度成为美国新闻。当朱晓生重新领回父亲时,玛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终究选择不回独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简陋住所度过寂寞晚年。

心其实有点酸楚,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拍摄于1991年,去今已有23载,但无奈的是,虽然已不是同一片时空,但那时的问题依旧是问题,或许未来也终将看不到解决的方案,因为影片所阐释的不仅仅是关于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或者是老去的父母与年轻的孩子之间的赡养问题,或许还有一个深藏的矛盾,那就是现实与渴望之间深深的鸿沟。

是的,我更愿意以这种角度去解构这部电影,从而去理解隐藏在这部所有人看来更多是家庭片的电影所蕴藏的世界观,即当现实以凌冽的刀锋架于你的脖子,你当如何面对,挑战或是顺从。

推手,用推手去规避现实的锋芒,这是影片所传达的一种人生态度。正如影片中的朱晓生说“太极拳是爸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他擅长太极推手”。他是懂得他爸的,他爸一生都宁愿如太极拳一般圆滑的卸掉生活的重担,所以他悲痛,他以头撞墙,他在为曾经他年幼,受父亲的庇佑而得以成人,而如今他长大,却依旧眼睁睁望着他的父亲在现实的压力下越走越远,无法挽回。

所以李安是懂中国文化的,传统的中国人正如太极,以力卸力,从不以卵击石,以推手的巧劲保证自己不受伤害,默默承担而不言。毕竟人生终究有太多无可奈何的事情,可你又能如何呢,与其与现实同归于尽,倒不如转身留给现实一个背影。正如那句话“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于是才能理解为什么朱老在影片最后能决绝的离去,为什么老人明明寂寞,却也不愿打扰孩子的生活,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如此强烈的勾起一个人内心的酸楚,因为它是如此恰如其分的解剖了我们与生俱来灵魂中深藏的性格密码,即一代代中国人对现实的理解,既然无法改变,那么为何不干脆接受呢。

但是为什么明明我们都清楚,却依旧看的泪流满面呢,明明朱老知道,儿子终究有他的世界,但他依旧想去美国和儿子相聚;明明晓生也知道,父亲终不能和他生活在一块,可他依旧愿意一次次调和父亲与妻子的矛盾,一次次去无力的尝试,影片中朱老说道“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因为人生终究无法真正的超脱,超脱世俗的情感,所以我们默默的流泪,和千年以前千年以后的人一同共鸣情感,我们不得不含泪承认,人生终究是一本关于妥协的书。

陈文茜评论李安,说李安把自己放的那么低,低的能看见每个人灵魂的温柔。在推手这部电影中,李安已展现了他作为导演特有的细腻的感情,以一种敏感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审视自己的生活,并以电影的方式告诉我们他的理解。

在影片中,老头子送与老太太的那副字,是当年王维赠给张九龄的诗——《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我想这应该也是李安喜欢的一首诗,如道家而言,只有无争,天下才莫能与之争。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让一次,才能风淡云轻。

于是,推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以人生命名的大片,而非仅仅在探讨诸如中美文化差异的普遍电影。是的,它想告诉我们:当你无能为力之时,且退且让,借力打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且退且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