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10 海水蓝 论语第一篇学习心得2

有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相对于当今社会,物质极度贫乏,人性却没有大的偏差。他一针见血抓住人性本质,把封建社会如何通过官府宗族家庭来治理泱泱大国的最佳方式给明明白白的写出来,花费少,见效快,讲得出道理,听起来冠冕堂皇,就易于广泛传播。

凡是有识之帝皇,无不将此文奉为圭臬。

这一句话得千年孔庙香火,值。

以下文字见诸百度: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曾说:“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而会违反上级,这样的人是极少的。不会违反上级,而会反叛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从事于源头,建立了源头,治理国家自然一切顺利。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不是就是仁的根本?”

【译文二】:有子也说过,

孝顺父母,尊敬老人,却喜好触犯统治者,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统治者,而喜好做叛徒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要专心致志于本分,原则建立了,而品德也就自然有了,孝顺父母、尊敬老人,这真是亲近仁德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3-10 海水蓝 论语第一篇学习心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