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悖论——贤公子辅政的二律背反趋势(上)

被兄长魏安釐王又一次猜忌后,不再年轻的信陵君魏无忌从此谢病不朝。他整天与宾客做长夜饮,沉迷酒色整整四年,哪管屋外战火弥天,最终窝窝囊囊地病卒。一个曾经心怀家国的贤公子,居然以自暴自弃的方式了结残生。心中的委屈与愤懑可想而知。

这位贤公子既有能力又有魅力,给衰弱已久的魏国注入了久违的强心针。甚至有人在想,若是信陵君能做魏王,魏国说不定就能有救了!

可惜,他虽是王族贵胄,却终究不是王。更遗憾的是,他虽两次合纵胜秦,但秦胜魏却远不止两次。《史记》里那句“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只是一个文学修饰。

信陵君以各种形式挽救魏国多年,在山东列国也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但他选择的贤公子辅政之路,终究只是剑走偏锋,而非人们想象中的救国正道。只能像礼花一样燃烧出绚烂的一生,却无法改变历史的车轮。他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处境越是变得内外交困。

1.养士救国的魏公子

一切还得从华阳之战说起。

当时的秦国已经强盛三世,相国魏冉雷厉风行,武安君白起是列国畏惧的大杀器。这一相一将合作亲密无间,屡屡摧残山东列国的精锐。魏国在芒卯的谋划下,与赵国联兵攻韩之华阳城,企图迫使韩国加入抗秦合纵。韩求援于秦。秦相魏冉与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援。白起以长途急行军赶赴华阳,打了魏赵联军一个出其不意,13万魏军与2万赵军团灭。魏冉则派兵包围大梁,魏国岌岌可危……

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尽管秦军很快班师,但华阳之战给魏国君臣留下了深重的心理阴影。魏安釐王患上了恐秦症。不甘屈服的信陵君则化刺激为动力,致力于振兴邦国。在他看来,魏国之所以落入这步田地,就是因为不重视人才。

魏文侯时那叫一个济济多士,天下各类大才几乎都被魏国收入囊中。魏武侯时也还有老本吃。但到了魏惠王时,孙膑离魏入齐,商鞅离魏入秦,张仪离魏周游列国最终也入了秦。恰恰是这三人先后给了魏国致命的重击。这只是魏国人才流失名单上最耀眼的几个名字。与信陵君不合的丞相魏齐,还将逼走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的范雎。

这一系列正反面案例,让信陵君深刻地意识到了一点——宿敌秦国成于求贤,魏国衰于失才。想要救国,必须打赢日益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把有本事的人从其他国家吸引过来。

于是乎,“公子(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可见,信陵君把搜罗人才当成了振兴魏国的头等大事。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格魅力,揽得三千门客。这不但为信陵君的救国计划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也使得魏国在山东诸侯中的声望逐渐提高。

这种套路与秦国求贤令完全不是一个画风。因为信陵君并没把秦孝公当成学习榜样,他效仿的对象是齐国孟尝君与自己的姐夫赵国平原君。他们三人与楚国春申君被世人誉为战国四公子,走的都是贤公子辅政的偶像派路线。

《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在先秦时代,公子是诸侯之子的专称,不像后来那么贬值。所有的公子都是贵公子,但未必是贤公子。

信陵君不是魏国第一个执政的公子,也不是魏国唯一一个养门客的公子,更不是唯一一个想挽救魏国的公子。但司马迁为战国四大公子写的列传中,唯有魏无忌的传记不称个人标识更鲜明的《××君传》,而称《魏公子列传》。仿佛魏国数百年来,仅有信陵君一个配得上“魏公子”的称号。这个突出其人国别与出身的命名方式,折射出一种颇有深意的审美——贤公子崇拜

贤公子必需有出色的军政外交才能,能礼贤下士并养着数千门客,同时还要是本国决策层的柱石人物。

尽管战国诸侯普遍经历了变法,但贵族政治依然在各国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齐国将相多为田氏王族成员,魏国常以太子和其他公子为将相。这里说的“贤公子”,不光指个人素质优秀,关键是门下食客要达到数以千计的规模。否则只是被世人视为宗室出身的能臣,而非“贤公子”。

可以说,贤公子辅政是齐、赵、魏、楚等山东大国特有的现象。对于时人以及很多后人而言,养士三千的贤公子远比普通的贤相良将更具人格魅力。

无论在哪个时代,高贵的出身是很容易涨粉的。如果一个出身高贵的人具有不拘于礼法的“平等意识”,能屈尊降贵礼贤下士,好评铁定翻倍。如果他广结英豪却又赤胆忠心,更是会被视作为国为民的无双国士。因此,贤能公子在很多语境中和天之骄子是同个意思。

信陵君就是这号人物的代表。哪怕在享誉诸侯的战国四大公子中,信陵君魏无忌依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2.汉高祖为何钦慕信陵君?

汉高祖刘邦一生中有两个偶像。第二个是秦始皇,第一个是信陵君。他在人生中最后一年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以表对两位偶像的缅怀之情。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秦始皇的守陵民户有二十家,规格最高。信陵君只有五家,规格最低。但他并非帝王,获得的待遇已经够特殊了。

刘邦年轻时曾与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交游,在其家做客数月。也许是这段时光强化了信陵君在他心中那种无冕之王的神圣形象。

信陵君最大的光环,就是养士抗秦。后者是目的,前者是手段。但世人憧憬他是因为前者,而非后者。就连刘邦这样流氓习气极重的布衣士人,也乐于给魏公子当门客。无他,公子急贤亲士耳!

战国四公子都养士数千,但论起门客质量与忠诚度,信陵君独占鳌头。孟尝君门客曾经主君失势而几去几返,平原君门客频繁跳槽到信陵君那里,春申君更是被自己的舍人李园害死。真正能让门客同进退、共死生的,唯有信陵君。

在天下皆以市道相交的战国时代,春秋家臣的忠义居然在信陵君一门复燃。可谓奇迹!其中奥妙尽在信陵君对待门客的态度。

说起来,四公子折服门客的手段各不相同。我不说“各有千秋”,是因为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手段,达到了一种其他贤公子都难以企及的至高境界。

春申君养士没什么独到之处。孟尝君的做法是不分贵贱,让数千门客与自己享受同样待遇。此外,他每次接待门客时都安排侍史在屏风后面整理聊天记录。孟尝君以此收集门客数据,了解他们亲戚的住处。门客一离开,他就马上派人待着礼物到其亲戚家慰问。这一招颇得士心。因为人人都以为孟尝君对自己最亲近。其实孟尝君是“客无所择,皆善遇之”,对谁都这样热情。当然,善待与器重是两码事。前者重在“养”,后者重在“用”。

平原君的养士思路要粗放得多。他起初以为只要按时发薪、态度亲和就能赢得人心,直到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有个跛子住在平原君家对面街,每天一瘸一拐地出门打水。有一回,平原君有个美妾恰好在楼上望见跛子打水的样子,哈哈大笑。跛子气不过,第二天到平原君府上投诉。

他对平原君说:“士人愿意不远千里来投奔您,是因为您把士人看得比姬妾还重。我不幸沦为残疾,您有个姬妾在楼台上嘲笑我,我希望能得到她的人头。”平原君笑着说好,转脸又觉得这家伙真是荒唐,因为别人嘲笑一次就要杀人。于是没照办。

谁知此后门客在一年多来流失过半。平原君大急,询问原因。有个门客说,这是因为您不肯杀那个耻笑跛子的爱妾,所以大家以为您看重姬妾而轻蔑士人。平原君听完这话,毫不犹豫地砍下那位爱妾的头,亲自带着人头到跛子家道歉。原先出走的门客这才陆陆续续回来。酷烈太过,但有效。

魏公子既不像孟尝君搞一视同仁主义,也不像平原君靠杀姬满足某些士人扭曲的自尊心。而且,他不像孟尝君连鸡鸣狗盗之徒都招揽,走的是精兵路线。

信陵君不在乎对方出身如何,只要确有才识,就主动邀请入伙,而不仅仅是坐等四方游士上门。这既能保证招揽到真贤士,也更能给世人礼贤下士的印象。

例如,信陵君听说大梁东门的看门老头侯赢是位隐士,就马上派人带厚礼拜见,被侯赢当场拒收。

信陵君没放弃。他大摆宴席,魏国的将相宗室宾客纷纷到场。谁知等众客人坐定后,信陵君亲自驾着马车带着随从去邀请侯赢。侯赢在途中要求拜访老友屠夫朱亥,还故意把信陵君晾在一边聊了很久。但被集市往来群众围观的他,不但没生气,反而更加和颜悦色了。侯赢被信陵君奉为上宾,还亲自敬酒,全场皆惊。

散席后,侯赢成了信陵君的门客。朱亥虽然继续在市井以屠宰为生,但他和侯赢在窃符救赵行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流亡赵国的岁月中,信陵君依然保持着礼贤下士的诚意,在赌场和酒肆寻访赵国庙堂不重视的处士。

正因为如此,信陵君才能两次组织合纵大败秦师,让数位秦国悍将饮恨沙场,被山东列国奉为救星。其他三位贤公子,都没让秦国忌惮到如此地步。也正因如此,信陵君之死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事实上,他是死于腹背受敌。最狠的一刀来自于其尽心辅佐的异母兄长魏安釐王。

3.打不消的君王疑心

魏安釐王对信陵君心存芥蒂,是因为一件不起眼的事。

这一天,他正与信陵君下六博棋。突然北方边境传来烽火,边报称“赵寇入侵我国边界”。魏安釐王马上停止下棋,准备召集群臣开会商量对策。信陵君却制止他说:“这只是赵王在打猎而已,并非入寇边境。”于是俩人继续下棋。但魏安釐王心不在焉。过了一阵子,又有新边报传来,果然赵王只是在田猎。

魏安釐王很惊讶问弟弟为何如此料事如神?信陵君解释说,自己有个门客很了解赵王的隐秘活动,但凡赵王有什么动作,他都会立即报告。

当时赵国已经是连秦都视为劲敌的强国,居然被魏国间谍渗透到了最高层,信陵君的势力令人细思恐极。从魏国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张非常有用的情报网。但从魏王的角度说,弟弟直到今天才告诉自己有这等无孔不入的能力,有够惊悚。

从此以后,魏安釐王对信陵君是否忌惮,再也不敢把国政全托付给他。也许是为了制衡信陵君,魏安釐王任命魏齐为相国。

魏齐也是魏国公子之一。他正是导致范雎出走秦国的第一责任人。范雎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时表现出色,齐襄王赏赐“金十斤及牛酒”。范雎推辞不受。须贾嫉妒得要死,于是向魏齐诬告范雎勾结齐国。

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後,令无妄言者。”他令人把范雎打个半死,丢到厕所里,还纵容宾客撒尿在范雎的身体上……

后来范雎几经辗转做了秦相,秦昭王想为他报仇。魏齐闻讯后,急忙逃往赵国平原君家中。秦昭王又把平原君骗到秦国扣留起来,向赵国施压。赵相虞卿与魏齐交好,见赵孝成王顶不住压力,就舍弃相印与魏齐逃回了魏都大梁。他打算借信陵君的门路把魏齐送到楚国,然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

尽管信陵君被侯赢一番劝谏后准备迎接魏齐,但为时已晚,魏齐听说信陵君起初不想见自己,就愤而自杀了。

这则故事反映出魏国不少槽点。

首先,信陵君在诸侯中素有贤德之名,但主持朝政的却是嫉贤妒能的魏齐。

其次,信陵君素来喜欢屈尊降贵邀请能人入伙,但不知为何没有解救被迫害的魏人范雎。

最后,信陵君一生以抗秦闻名,但此时依然对秦国心存三分畏惧。

说来说去,无非一句话——信陵君为振兴魏国而付出的努力,被魏齐等人白白浪费。就在想方设法搜求人才的同时,魏国依然在流失人才,而且还是范雎这样的狠角色(尽管他当时还没出名)。造成这个局面的,表面上是魏齐,实际上是魏安釐王。

劣币淘汰良币的戏码在魏国屡屡上演,到了信陵君这一代更让人看得急眼。

魏安釐王肯定知道魏齐不是什么贤能之人,但依然任其为相。这是因为庸臣魏齐比能臣魏无忌好控制,同为宗室出身又不会尾大不掉。魏齐并非没有自己的门客队伍,但远不能与养士三千的信陵君相比。魏齐虽坏,但只危害国家,而不威胁王权。魏无忌虽贤,也为国家殚精竭虑,但他的三千门客以及境外情报网太可怕了。魏安釐王没有驾驭这等能臣的魄力与自信。

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平原君多次写信向魏安釐王与信陵君求援。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率兵十万救赵,却因畏惧秦国使者的警告而下令让晋鄙按兵不动。信陵君力主救赵,魏安釐王不听。于是信陵君在侯赢、如姬、朱亥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窃符救赵”的壮举。

为了救赵,信陵君窃取兵符还擅自杀死魏将晋鄙。于是他让人带魏军回国,自己和门客留在赵国。

赵孝成王优待信陵君,魏安釐王没追究其罪,保留其信陵封邑,却也不打算接他回来。信陵君客居赵国十年。秦国攻魏越来越频繁,魏安釐王这才意识到信陵君的重要性,多次派人邀请他回来主持抗秦大计。信陵君起初还在记恨兄长的昏庸,后被门客毛公、薛公说服返魏。

兄弟俩重逢时感慨万分,双双流泪。魏安釐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信陵君也不孚众望,组织五国诸侯联军打败了来势汹汹的秦将蒙骜。这是山东列国最后一次合纵胜秦。

然而,秦国派人买通晋鄙的门客,在魏国庙堂施展离间计。“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一直是魏安釐王的心病。晋鄙的门客与秦国使者反复宣扬诸侯打算拥立信陵君为王的假消息。魏安釐王最终信了,剥夺了信陵君的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陵君悖论——贤公子辅政的二律背反趋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