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情怀廉价的时代。
青春,正是使情怀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在各类影视作品中,情怀随处可见,国产青春片里尤为如此。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只需将画面加上上世纪末照片画风的泛黄滤镜、找几件蓝白色搭配的运动衫、还原当初映像中的校园风景,便能泛起一代人的情怀,当然,若是有心,找几首传唱至今的经典老歌作为情感爆发时的背景音乐也不困难。这样批量化生产的国产青春片做的是情怀,消费的自然也是情怀,但消费多了,不少人会发现,自己的青春早已成为电影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只能任由其成为千篇一律的工业制品。
2012年到2015年,可以说是青春片的爆发期,就以中国两岸三地而论,《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左耳》、《匆匆那年》、《何以笙萧默》一部接一部,无不赚得盆满钵满,就连徐峥的《港囧》也不免跟着这股潮流回忆一番青春,卖弄一些情怀。其实,抛开有个勉强能看的故事为基础的《那些年》外,剩下的那些青春片早已玩出了套路,要么是出国留学引来的分歧比如《何以笙箫默》,要么是打胎比如《同桌的你》,要么兼而有之比如《致青春》,在这样大家已经熟悉的套路下,《夏洛特烦恼》搭上了青春片的末班车。
《夏洛特烦恼》:活在梦里?活在过去?
《夏洛特烦恼》中的青春和上述不少电影的表现方式一样,画面是泛黄的画面,场景是90年代的场景,衣服是那蓝白运动服,背景音乐是无处不在的《一剪梅》和那英的《相约98》。但作为一部搭上末班车又以喜剧为主的《夏洛特烦恼》,对已经形成套路的青春片进行了一定的颠覆。
与上述所有国产青春片不同,在时间的叙述上,《夏洛特烦恼》没有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地回忆青春,也不算完全以穿插的方式回忆青春,而是通过做梦的方式回到青春,也就是重生。在路线上,与主流青春片的“小清新”路线不同,《夏洛特烦恼》走得则是重口味的意淫路线。上述青春片中,有不少改编自女频(女性频道)网络小说,而《夏洛特烦恼》的重生故事线,则是彻头彻尾地贯彻了男性都市类网络小说的一以贯之的套路。重生、泡女神、耍高富帅、抄袭重生前名人的歌曲赚大钱,都是常见的男性都市文情节。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不少人对此片的人物和三观的批判。比如“马冬梅”这一人物,很多人认为,在女性地位大幅提高、女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今天,马冬梅这一人物却依然是过往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好女人形象”。这是必然的,因为此片主要情节和男性都市文套路一脉相承,其女性人物的刻画也是男性视角或者说男权视角下的女性,马冬梅的死心塌地,秋雅的“绿茶婊女神”形象,都是男性眼中不同女性形象的折射。
《夏洛特烦恼》是一部商业喜剧片,商业电影追求的是吸引观众,因此它提供了一个无数人意淫过的“屌丝重生后逆袭高富帅”的故事来吸引观众。喜剧片追求的是笑点,作为可以说是近年来华语电影中最成功的喜剧片,其成功之处便在于此片不像《分手大师》那样强行搞笑搞得观众尴尬癌晚期,而是除了开心麻花所擅长的小品包袱之外,有一个可以填充不少笑料的“重生之屌丝逆袭”的剧情,从重生、泡女神、耍高富帅、抄袭重生前名人的歌曲赚大钱、走上人生巅峰到最后乐极生悲,这才是主创团队所花的心血所在。
作为一部商业片,《夏洛特烦恼》需要活在过去,因为按主流国产青春片的套路玩一波情怀、消费一波情怀依然能为它吸一波票房。
作为一部喜剧片,《夏洛特烦恼》需要活在梦里,因为通过以小清新方式表现的重口味意淫颠覆主流青春片,是它的笑点所在。
因此,不必纠结为何看似大彻大悟的夏洛最后依然是靠马冬梅养活的废物,不必质疑重新体验了一把青春之后夏洛收获了什么。从秋雅回归到马冬梅,从来不是此片想要真正严肃灌输的主旨,只是让这部电影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而必要的形式。“重生后的青春”本来就是一场意淫一场梦,夏洛能从“不满当下”变成“满足当下”已是奇迹,又怎能奢求他“把握当下”呢?这样的结局反而最符合一部完整电影的合理逻辑。
《relife》:现在进行时的“重返十七岁”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奶一波《relife》这部动漫,然而真正写到它时,心里却是有些发虚。虽然一口气全部出完的播出方式、偏成熟化而非“废萌”化的画风、比较治愈的主题、“根本停不下来、一口气十三集”的剧情,都让这部番和其它动漫相比显得与众不同。但说到底,这也只是一部脑洞一般、不少剧情套路常见的七月番,写到这生怕“奶一波”变成“毒奶”。或许评价一部作品应该等到对这部作品的热情褪去之后吧,当初看《琅琊榜》也是眼前一亮,现在想想比起当初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时代的作品,也不过如此,制作再精良,在我心目中怕是比不上群演连话都说不利索的《亮剑》。不过已经写了这么多,只能硬着头皮奶下去了。
补番一年,看了不少很受欢迎和追捧的动漫,但真正让我觉得有深度又有社会性的动漫却少之又少。朋友曾推荐我看《fate/zero》,故事固然荡气回肠,但被捧得很高的“三王论道”在我看来却依然中二,而且或许是史观不同,我始终无法理解吉尔伽美什一个早期氏族社会的首领有什么资格和鼎盛奴隶制帝国领袖亚历山大大帝谈笑风生。去年看《没有黄段子的无聊世界》第一集时,反乌托邦的设定让我眼前一亮,甚至一度让我觉得自己在看《1984》,然而第二集之后,故事又回到校园日常、后宫发展、卖肉福利的日漫常见情节,听闻此番在日本销量也是暴死,不知为何在国内颇受追捧,怕是因为黄段子的缘故吧。
《relife》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在于其关注个体内心世界时兼具一定的社会性。在人物设定上,直面日本社会真正的一大问题尼特族而不是所谓的御宅族。男主成为尼特族既有因为目睹上司自杀从而无法面对职场的个人心理因素也有目睹日本某些公司职场现状难以接受和适应且离职后求职困难的社会因素。因此,片中主人公重返十七岁后内心的变化也更受人关注,情感线反倒次之了。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主要在发达国家和经济高增长﹑生活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的青年阶层中产生。在台湾有时会被媒体当成宅男使用,容易造成与专业的御宅族混淆不清的情况;在香港则称之为双失青年(失学兼失业的青年);在美国称为归巢族(Boomerang Kids),意指孩子毕业又回到家庭,继续依靠父母的照顾及经济支援。在中国大陆称为家里蹲或啃老族。——摘自百度百科
除了社会性和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外,《relife》表现的青春和大多数国产青春片比较,却别有一番风味。
不同于一般青春片以回忆和正常叙述的方式表现当年的青春,也不同于《夏洛特烦恼》中重生而回到过去,《relife》的起点是27岁的男主因生活所迫参与日本政府主办的一个针对尼特族的实验,服用类似于柯南中APTX4869的药物使自己能够变回17岁重回学校就读体验重生之旅。可以说与包括《夏洛特烦恼》在内的青春片中“过去的青春”不同,《relife》所要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的青春。如果说《夏洛特烦恼》是回到过去从过去的人、事、物中体验不同的人生从而打消对当下的不满,《relife》则是主人公从真正在享有青春的“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轻人中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重新融入社会、回到现实。也正是因为这样,《relife》中主人公的前景与夏洛相比更为广阔,夏洛只能在意淫到最后发现自己另一条人生道路依然是一个bad end之后才“满足当下”,而《relife》中的主人公则可以重新鼓起勇气回归社会,继续“把握”当下,甚至真正“抱得女神归”。
同样和包括《夏洛特烦恼》在内的诸多青春片不同的是,《relife》也并没有刻意走复古、怀旧的情怀路线,而是在不经意间引起一代人的共鸣。比如男主和同学在学校食堂吃中饭时,发现现在的学生可以若无其事地带着手机进学校玩,不禁吐槽自己当年上学时带手机的一律没收,这一幕引来C站不少弹幕的共鸣和对中学时代的追忆。
真正让人感慨的情怀或许往往是这样的细节。
在后青春时代回顾青春:青春能给我们什么?
《重返十七岁》、《重返二十岁》、《永远十六岁》、《夏洛特烦恼》、《relife》,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影视作品中不少主人公以或是通过回忆、或是通过重生、或是通过接触年轻人的青春的方式获得了救赎,青春似乎是蕴藏着无尽力量的心灵鸡汤,指引主人公重新找到人生道路。然而,青春并不是这么神奇,回忆也好、重生也罢,都无法改变自己最初的青春早已逝去的事实。青春不是鸡汤,即使回顾青春有所收获,也不能说我们就能承受现实的残酷和未来的风险。
因此,不必奢求青春给我们太多,不必思考自己过去的青春有没有意义,更不必后悔自己挥霍青春。有时,想起当年和同桌的几句玩笑,想起当初几个有意思的同学,让我们在发呆的时候情不自禁笑出了声,已是青春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