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持久连接keep-alive

平时大家在查看chrome调试工具network时经常会看到Response headers和Request headers中的Connection: keep-alive。想必还是有一小部分前端的同学并不知道这个是干嘛的吧。此外keep-alive是在http 1.1的时候提出的,但在http 2.0时又不再适用。所以关于keep-alive的谈论是基于http1.1的。接下来就我自己的认知来和大家简单聊下持久连接。

一、连接耗时(开启keep-alive的必要性)
如果你用 Chrome 的来分析 network 的话,你就会发现小文件如 JS/CSS 瓶颈其实在延时。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个 JS 大小是 100KB,然后你在用 2Mbps 的 ADSL(下载速度: 2000 / 8 = 250KB/s),带宽耗时是 400ms。

在开始传输这 100KB 前,还需要在以下三个地方耗费一定时间:
1. DNS 查询要 1 个 RTT(Round Trip Time往返时间,即 ping 时间)
2. 建立 TCP 连接要 1 个 RTT
3. 再建立 SSL 要 3 个 RTT
4. 之后 HTTP 发请求又 1 个 RTT
假设你的 ping 是 25ms,6 个 RTT 就是 150ms。总和 550ms,延时占总和的 27.27%(150 / 550)。这绝对不是个小数字,可以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二、常用设置
1.开启:http 1.1中默认启用Keep-Alive,目前大部分浏览器都是用http1.1协议,也就是说默认都会发起Keep-Alive的连接请求

2. 关闭:在http头中设置Connection: close,即可关闭。

3.设置连接时间: 在http header中设置Keep-Alive: timeout=5, max=1000
timeout
是超时时间,单位秒,超过这个时间后就断开连接
max是最多的连接次数,若超过这个次数就强制断开连接

三、延伸:TCP Keep-Alive(三个参数:超时:tcp_keepalive_time,再次发送侦测包时间间隔:tcp_keepalive_intvl,探测次数:tcp_keepalive_probes)
      TCP Keep-Alive是tcp的一种检测tcp连接状况的保鲜机制。其原理大概如下:
      当网络两端建立了TCP连接之后,双方没有任何数据流发送往来tcp_keepalive_time时间后,服务器内核就会尝试向客户端发送侦测包,来判断TCP连接状况(客户端崩溃、强制关闭应用等等情况)。如果没有收到对方的回答,会在tcp_keepalive_intvl时间后再次发送侦测包,直到收到对方的回复,若一直没收到回复,则在尝试tcp_keepalive_probes次后丢弃该tcp连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http持久连接keep-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