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学会利用同理心 ——读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第一模块“同理心”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是APP“得到”上面一款非常受欢迎的作品。我曾经仔仔细细的听了两遍,收获颇多,意犹未尽。

打算读第三遍,采用边读边写的方式,按《产品思维30讲》的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写一篇,写五篇读书笔记,通过写来进一步加深学,通过输出来倒逼输入。

今天写第一个模块——“同理心”的读书笔记

1、前提

梁宁在第一个模块“同理心”之前,通过发刊辞和导读,明确了几个概念和基本观点,这也是整篇《产品思维30讲》都需要用到的概念和观点。

(1)产品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底层能力。产品能力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2)产品经理(具有产品能力的人)会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看一个产品和人(某种程度上,人也是产品)。

(3)用产品思维看人,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层、存在感。

感知层是指可以感知的外表层;角色框架层是指社会化结构中的特点角色;资源结构层是指人所具备的所有资源之和;能力层容易理解;最核心的存在感是指对自己存在的感知。

2、同理心

按道理来讲,产品思维应当是理性思维,梁宁为什么要先讲同理心?

她认为,理性思维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情绪,这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人的同理心包括了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分别是: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什么是愉悦?愉悦就是被满足。

什么是爽?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就是爽。相对应,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是不爽。

什么是愤怒?自己的边界被侵犯就是愤怒。

逻辑思维里另外有一讲,讲到愤怒其实也是恐惧。自已觉得有能力应对把控的侵犯,就会表现愤怒;自己不能应对的侵犯,就会表现恐惧。

梁宁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愤怒、焦虑、羞耻其实质都是恐惧。

恐惧是人的边界,如果突破不了恐惧所限制的界,人就不能成长;恐惧也是动力,恐惧可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情,以摆脱恐惧的控制;

恐惧就是痛点,做产品要么让人爽到爆,要么可以帮人抵御恐惧。人们为了解决恐惧,会毫不犹豫地花钱,所以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

3、潜意识和防御

好的产品经理不能被人基于角色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应当看到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好的产品经理,不能让用户产生思考,不能让用户启动防御。因为产品本身是无法说服用户的,是被动的艺术。好的产品经理要看到“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那么,潜意识来源于哪里呢?

潜意识来源于童年的植入和催眠(绕过防御)。

4、角色

角色就是人在社会化结构中的一层壳,而集体就是一堆角色组成的群体。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为社会中的角色,教育的过程是这样的:确定目标;建立恐惧边界;放入清晰标的;给予红利,产生路径依赖;不断重复。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你应当抛弃对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应当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如果是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就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5、发散思维和逻辑归纳思维

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的人,感受力差,这是自律的人;

感受能力强的人,能在别人已有结论的地方,重新建立自己的新观察;但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激情地表达自己,具有人格魅力,这是自我的人。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自我的人关注我喜欢什么、我要什么;自律的人关注什么是对的,关注外部的边界和规则。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这两者,都会催生非常优秀、成功的人。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6、总结

我们内在的愉悦、恐惧、潜意识与集体人格,共同形成了我们自己。

我们要看到自己的愉悦与恐惧,看到自己的天分,也要看到用户的愉悦与恐惧,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集体人格,不要触发他们的防御。

7、思考

用产品思维看待自己和自己能提供的产品,明确自己的动力是来自于愉悦还是恐惧;

自己提供的产品是针对用户的愉悦还是恐惧;

自己提供的产品如何不触发用户的防御;

如何与自己驱动机制不一样的人合作并建立亲密伙伴关系;

如何看待币乎里的用户心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学会利用同理心 ——读梁宁《产品思维30讲》第一模块“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