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听说我想创业,给我提出了一些“忽悠”的办法。他们说,既然你是程序语言专家,而现在人工智能(AI)又非常热,那你其实可以搞一个“自动编程系统”,号称可以自动生成程序,取代程序员的工作,节省许许多多的人力支出,这样就可以趁着“AI 热”拉到投资。
有人甚至把名字都给我想好了,叫“深度程序员”(DeepCoder = Deep Learning + Coder)。口号是:“有了 DeepCoder,不用 Top Coder!” 还有人给我指出了这方向最新的,吹得神乎其神的研究,比如微软的 Robust Fill……
我谢谢这些人的关心,然而其实人工智能的能力被严重的夸大了。现在我简单的讲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人喜欢鼓吹人工智能,自动车,机器人等技术,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人不但不理解人类智能是什么,不理解人工智能有什么局限性,而且这些“AI 狂人”们的心,已经严重的机械化了。他们或多或少的失去了人性,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忘记了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忘记了人的价值。这些人就像卓别林在『大独裁者』最后的演讲里指出的:“机器一样的人,机器一样的心。”
每当提到 AI,这些人必然野心勃勃地号称要“取代人类的工作”,“节省劳动力开销”。暂且不讨论这些目标能否实现,它们与我的价值观,从一开头就是完全矛盾的。一个伟大的公司,应该为社会创造实在的,新的价值,而不是想方设法“节省”什么劳动力开销,让人失业!想一下都觉得可怕,我创造一个公司,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成千上万的人失业,为贪得无厌的人节省“劳动力开销”,让贫富分化加剧,让权力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最后导致民不聊生,导致社会的荒芜甚至崩溃……
我不可想象生活在那样一个世界,就算那将使我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也没有了意义。世界上有太多钱买不来的东西。如果走在大街上,我看不到人们幸福的笑容,悠闲的步伐,没有亲切的问候,关爱和幽默感,看不见甜蜜浪漫的爱情,反而看见遍地痛不欲生的无家可归者,鼻孔里钻进来他们留下的冲人的尿骚味,走到哪里都怕有人抢劫,因为人们实在活不下去了,除了偷和抢,没有别的办法活……
如果人工智能成功的话,这也许就是最后的结果。幸运的是,有充足的证据显示,人工智能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也曾经是一个“AI 狂热者”。我也曾经为人工智能疯狂,把它作为自己的“伟大理想”。我也曾经张口闭口拿“人类”说事,仿佛机器是可以跟人类相提并论,甚至高于人类的。当深蓝电脑战胜卡斯帕罗夫,我也曾经感叹:“啊,我们人类完蛋了!” 我也曾经以为,有了“逻辑”和“学习”这两个法(kou)宝(hao),机器总有一天会超越人类的智能。可是我没有想清楚这具体要怎么实现,也没有想清楚实现了它到底有什么意义。
故事要从十多年前讲起,那时候人工智能正处于它的冬天。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我偶然地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 『Paradig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gramming』(PAIP),作者是 Peter Norvig。像个考古学家一样,我开始逐一地琢磨和实现其中的各种经典 AI 算法。PAIP 的算法侧重于逻辑和推理,因为在它的年代,很多 AI 研究者都以为人类的智能,归根结底就是逻辑推理。
他们天真地以为,有了谓词逻辑,一阶逻辑这些东西,可以表达“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存在所有”,机器就可以拥有智能。于是他们设计了各种基于逻辑的算法,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甚至设计了基于逻辑的程序语言 Prolog,把它叫做“第五代程序语言”。最后,他们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众多的 AI 公司无法实现他们夸口的目标,各种基于“神经元”的机器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巨额的政府和民间投资化为泡影,人工智能进入了冬天。
我就是在那样一个冬天遇到了 PAIP。它虽然没能让我投身于人工智能领域,却让我迷上了 Lisp 和程序语言。也是因为这本书,我第一次轻松而有章法的实现了 A* 等算法。我第一次理解到了程序的“模块化”是什么,在代码例子的引导下,我开始在自己的程序里使用小的“工具函数”,而不再忧心忡忡于“函数调用开销”。PAIP 和 SICP 这两本书,最后导致了我投身于更加“基础”的程序语言领域,而不是人工智能。
在 PAIP 之后,我又迷了一阵子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因为有人告诉我,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新篇章。然而我逐渐意识到,所谓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跟真正的人类智能,关系其实不大。相对于实际的问题,PAIP 里面的经典算法要么相当幼稚,要么复杂度很高,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我看不出 PAIP 里面的算法跟“智能”有什么关系。而“机器学习”这个名字,基本是一个幌子。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机器学习说白了就是统计学里面的“拟合函数”,换了一个具有迷惑性的名字而已。
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总是喜欢抬出“神经元”一类的名词来吓人,跟你说他们的算法是受了人脑神经元工作原理的启发。注意了,“启发”是一个非常模棱两可的词,由一个东西启发得来的结果,可以跟这个东西毫不相干。比如我也可以说,Yin 语言的设计是受了九 yin 真经的启发 :P
世界上这么多 AI 研究者,有几个真的研究过人脑,解刨过人脑,拿它做过实验,或者读过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最后你发现,几乎没有 AI 研究者真正做过人脑或者认知科学的研究。著名的认知科学家 Douglas Hofstadter 早就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帮所谓“AI 专家”,对人脑和意识(mind)是怎么工作的,其实完全不感兴趣,也从来没有深入研究过,却号称要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这就是为什么 AI 直到今天都只是一个虚无的梦想。
纵观历史上机器学习能够做到的事情,都是一些字符识别(OCR),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一类的,我把这些统称为“识别系统”。当然,识别系统是很有价值的,OCR 是非常有用的,我经常用手机上的语音输入法,人脸识别对于公安机关显然意义重大。然而很多人因此夸口,说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实现“人类级别的智能”,取代所有的人类工作,这就是神话了。
识别系统跟真正理解语言的“人类智能”,其实相去非常远。说白了,这些识别系统,也就是统计学的拟合函数能做的事情。比如 OCR 和语音识别,就是输入像素或者音频,输出单词文本。很多人分不清“文字识别”和“语言理解”的区别。OCR 和语音识别系统,虽然能依靠统计的方法,“识别”出你说的是哪些字,它却不能真正“理解”你在说什么。
聊一点深入的话题,看不懂的人可以跳过这一段。“识别”和“理解”的差别,就像程序语言里面“语法”和“语义”的差别。程序语言的文本,首先要经过词法分析器(lexer),语法分析器(parser),才能送进解释器(interpreter),只有解释器才能实现程序的语义。类比一下,自然语言的语音识别系统,其实只相当于程序语言的词法分析器(lexer)。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指出,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只不过是实现一个语言的万里长征的“第0步”。
大部分的 AI 系统里面连语法分析器(parser)都没有,所以主谓宾,句子结构都分析不清楚,更不要说理解其中的含义了。IBM 的语音识别专家 Frederick Jelinek 曾经开玩笑说:“每当我开掉一个语言学家,识别率就上升了。” 其原因就是语音识别仅相当于一个 lexer,而语言学家研究的是 parser 以及 interpreter。当然了,你们干的事情太初级了,所以语言学家帮不了你们,但这并不等于语言学家是没有价值的。
很多人语音识别专家以为语法分析(parser)是没用的,因为人好像从来没有 parse 过句子,就理解了它的意义。然而他们没有察觉到,人其实必须要不知不觉地 parse 有些句子,才能理解它的含义。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对 Siri 说:“我想看一些猫的照片。” 它会给我下图的回答:“我在网上没有找到与‘一些猫’有关的资料。”
这说明了什么呢?很多人可能都发现了,这说明了 Siri 无法理解这个句子,所以它到网上去搜一些关键字。可是这还说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 Siri 里面并没有 parser,甚至连一个好的分词系统都没有,所以它连该搜什么关键字都不知道。
为什么 Siri 去网上找关于“一些猫”的信息,而不是关于“猫”的信息呢?如果搜索“猫”和“照片”,它至少能找到一些东西。这是因为 Siri 其实没有 parser,它里面根本没有语法树。它只是利用一些普通的 NLP 方法(比如 n-gram),把句子拆成了“我…想…看…一些猫…的…照片”,而不是语法树对应的“我…想…看…一些…猫…的…照片”。
这个句子的语法树,按照我之前做过的一种自然语言 parser 的方式,分析出来大概是这个样子。
具体细节太过技术性,我就不在这里解释了。不过有兴趣的人可能发现了,根据语法树,这句话可以简化为:“我想看照片。” 其中“看照片”是一个从句,它是“我想…”的宾语,也就是所谓宾语从句。多少照片呢?一些。看什么样的照片呢?主题是猫的照片。
是不是挺有意思?
Siri 里面没有这种语法树,而且它的 n-gram 居然连“一些”和“猫”都没分开,这就是为什么它去找“一些猫”,而不是“猫”。它甚至把“照片”这么重要的词都忽略了。所以 Siri 虽然正确的进行了“语音识别”,知道我说了那些字。但由于没有 parser,没有语法树,它不可能正确的理解我到底在说什么,它甚至不知道我在说“关于什么”。
制造自然语言的 parser 有多难?很多人可能没有试过。我做过这事。在 Indiana 的时候,我为了凑足学分,修了一门 NLP 课程,跟几个同学一起实现了一个英语语法的 parser。它分析出来的语法树形式,就像上面的那样。
你可能想不到有多困难,你不仅要深刻理解编程语言的 parser 理论(LL,LR,GLR……),还得依靠大量的例子和数据,才能解开人类语言里的各种歧义。我的合作伙伴是专门研究 NLP 的,把什么 Haskell,类型系统,category theory,什么 GLR parsing 之类…… 都弄得很溜。然而就算如此,我们的英语 parser 也只能处理最简单的句子,还错误百出,最后蒙混过关 :P
经过了语法分析,得到一棵“语法树”,你才能传给人脑里语言的理解中心(类似程序语言的“解释器”)。解释器“执行”这个句子,为相关的名字找到对应的“值”,进行计算,才能得到句子的含义。至于人脑如何为句子里的词汇赋予“意义”,如何把这些意义组合在一起,形成“思维”,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人很明白。
至少,这需要大量的实际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积累的。机器完全不具备这些经验,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它获得经验。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经验在人脑里面是什么样的结构,如何组织的。所以机器要真的理解一个句子,真是跟登天一样难。
这就是为什么 Hofstadter 说:“一个机器要能理解人说的话,它必须要有腿,能够走路,去观察世界,获得它需要的经验。它必须能够跟人一起生活,体验他们的生活和故事……” 最后你发现,制造这样一个机器,比养个小孩困难太多了,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是什么。
各大公司最近叫得最响亮的“AI 技术”,就是 Siri,Cortana,Google Assistant,Amazon Echo 一类含有语音识别功能的工具,叫做“个人助手”。这些东西里面,到底有多少可以叫做“智能”的东西,我想用过的人都应该明白。我每一次试用 Siri 都被它的愚蠢所折服,可以让你着急得砸了水果手机。那另外几个同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很多人被“微软小冰”忽悠过,咋一看这家伙真能理解你说的话呢!然而聊一会你就发现,小冰不过是一个“网络句子搜索引擎”。它只是按照你句子里的关键字,随机搜出网上已有的句子。大部分这类句子出自问答类网站,比如百度知道,知乎。
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就是反复发送同一个词给小冰,比如“王垠”,看它返回什么内容,然后拿这个内容到 Google 或者百度搜索,你就会找到那个句子真正的出处。人都喜欢自欺欺人,看到几个句子回答得挺“俏皮”,就以为它有智能,而其实它是随机搜出一个句子,牛头不对马嘴,所以你才感觉“俏皮”。比如,你跟小冰说:“王垠是谁?”,她可能回答:“王垠这是要变段子手么。”
心想多可爱的妹子,不正面回答你的问题,有幽默感!然后你在百度一搜,发现这句话是某论坛里面黑我的人说的。
下面是一个确切的例子,它显示了小冰是如何工作的。图片是 2016 年 10 月底抓的,那时候我试了一下跟小冰对话。现在的情况可能稍微有所不同。
这说明小冰的答复,基本是百度问答,知乎一类的地方来的,它似乎只是对那上面的数据做了一个搜索。小冰只是随机搜索出这句子,至于幽默感,完全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很多人跟小冰对话,喜欢只把其中“符合逻辑”或者“有趣”的部分截图下来,然后惊呼:“哇,小冰好聪明好有趣!” 他们没有告诉你的是,没贴出来的对话,很多都是鸡同鸭讲。
IBM 的 Watson 系统在 Jeopardy 游戏中战胜了人,很多人就以为 Watson 能理解人类语言,具有人类级别的智能。这些人甚至都不知道 Jeopardy 是怎么玩的,就盲目做出判断,以为 Jeopardy 是一种需要理解人类语言才可以玩的游戏。等你细看,发现 Jeopardy 就是很简单的“猜谜”游戏,题目是一句话,答案是一个名词。比如:“有个歌手去年得了十项格莱美奖,请问他是谁?”
如果你理解了我之前对“识别系统”的分析,就会发现 Watson 也是一种识别系统,它的输入是一个句子,输出是一个名词。一个可以玩 Jeopardy 的识别系统,可以完全不理解句子的意思,而是依靠句子里出现的关键字,依据分析大量语料得到的拟合函数,输出一个单词。世界上那么多的名词,到哪里去找这样的语料呢?这里我给你一个 Jeopardy 谜题作为提示:“什么样的网站,你给它一个名词,它输出一些段落和句子,给你解释这个东西是什么,并且提供给你各种相关信息?”
很容易猜吧?就是 Wikipedia 那样的百科全书!你只需要把这种网站的内容掉一个头,制造一个“倒索引”搜索引擎。你输入一个句子,它就根据里面的关键字,搜索到最相关的名词。这就是一台可以玩 Jeopardy 的机器,而且它很容易超越人类玩家,就像 Google,Yahoo 之类的搜索引擎很容易超越人查找网页的能力一样。可是这里面基本没有理解和智能可言。
其实为了验证 Watson 是否理解人类语言,我早些时候去 Watson 的网站玩过它的“客服 demo”,结果完全是鸡同鸭讲,大部分时候 Watson 回答:“我不清楚你在说什么。你是想要……” 然后列出一堆选项,1,2,3……
老板,你指望拿这样的东西代替你公司的人类客服吗?那你的公司就等着倒闭吧 :P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产品完全没有价值。我用过 Siri 和 Google Assistant,我发现它们还是有点用处的,特别是在开车的时候。因为开车时操作手机容易出事故,所以我可以利用语音控制。比如我可以对手机说:“导航到最近的加油站。” 然而实现这种语音控制,根本不需要理解语言,你只需要用语音识别输入一个函数调用:导航(加油站)。
个人助手在其它时候用处都不大。我不想在家里和公共场所使用它们,原因很简单:我懒得说话,或者不方便说话。点击几下屏幕,我就可以精确地做到我想要的事情,这比说话省力很多,也精确很多。个人助手完全不理解你在说什么,这种局限性本来无可厚非,可以用就行了,然而各大公司最近却拿个人助手这类东西来煽风点火,夸大其中的“智能”成分,闭口不提他们的局限性,让外行们以为人工智能就快实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必须鄙视一下这种做法。
举个例子,由于有了这些“个人助手”,有人就号称类似的技术可以用来制造“机器客服”,使用机器代替人作为客服。他们没有想清楚的是,客服看似“简单工作”,跟这些语音控制的玩意比起来,难度却是天壤之别。客服必须理解公司的业务,必须能够精确地理解客户在说什么,必须形成真正的对话,要能够为客户解决真正的问题,而不能只抓住一些关键字进行随机回复。
另外,客服必须能够从对话信息,引发现实世界的改变,比如呼叫配送中心停止发货,向上级请求满足客户的特殊要求,拿出退货政策跟客户辩论,拒绝他们的退货要求,抓住客户心理,向他们推销新服务等等,各种需要“人类经验”才能处理的事情。所以机器能不但要能够形成真正的对话,理解客户的话,它们还需要现实世界的大量经验,需要改变现实世界的能力,才可能做客服的工作。由于这些个人助手全都是在忽悠,所以我看不到有任何希望,能够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机器客服。
连客服这么按部就班的工作,机器都无法取代,就不用说更加复杂的工作了。很多人看到 AlphaGo 的胜利,以为所谓 Deep Learning 终究有一天能够实现人类级别的智能。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已经指出了这是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人觉得困难的事情(比如围棋),就是体现真正人类智能的地方,其实不是那样的。我问你,心算除法(23423451345 / 729)难不难?这对于人是很难的,然而任何一个傻电脑,都可以在 0.1 秒之内把它算出来。围棋,国际象棋之类也是一样的原理。这些机械化的问题,其实不能反应真正的人类智能,它们体现的只是大量的蛮力。
纵观人工智能领域发明过的吓人术语,从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到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从 Machine Learning 到 Deep Learning,…… 我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似乎很喜欢制造吓人的名词,当人们对一个名词失去信心,他们就会提出一个不大一样的,新的名词,免得人们把对这个名词的失望,转移到新的研究上面。然而这些名词之间,终究是换汤不换药。因为没有人真的知道人的智能是什么,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人工智能”。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这个“前 AI 狂热者”都在为“人类智能”显示出来的超凡能力而感到折服。甚至不需要是人,任何高等动物(比如猫)的能力,都让我感到敬畏。我发自内心的尊重人和动物。我不再有资格拿“人类”来说事,因为面对这个词汇,任何机器都是如此的渺小。
乘着这个热门话题,现在我来讲一下,十多年前我自己做聊天机器人的故事……
如果你看过 PAIP 或者其它的经典人工智能教材,就会发现这些机器对话系统,最初的思想来自一个叫“ELIZA”的 AI 程序。Eliza 被设计为一个心理医生,跟你对话排忧解难,而它内部其实就是一个类似小冰的句子搜索引擎,实现方式完全用正则表达式匹配搞定。比如,Eliza 的某个规则可以说,当用户说:“我(.*)”,那么你就回答:“我也$1……” 其中 $1 代替原句子里的一部分,造成一种“理解”的效果。比如用户也许会说:“我好无聊。” Eliza 就可以说:“我也好无聊……” 然后这两个无聊的人就惺惺相惜,有伴了。
有些清华的老朋友也许还记得,十多年前在清华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聊天机器人放在水木清华 BBS,红极一时,所以我也可以算是网络聊天机器人的鼻祖了 :) 我的聊天机器人,水木账号叫 helloooo。helloooo 的性格像蜡笔小新,是一个调皮又好色的小男孩。
它内部采用的就是类似 Eliza 的做法,根本不理解句子,甚至连语料库都没有,神经网络也没有,里面就是一堆我事先写好的正则表达式“句型”而已。你输入一个句子,它匹配之后,从几种回复之中随机挑一个,所以你反复说同样的话,helloooo 的回答不会重复,如果你故意反复说同样的话,最后 helloooo 会对你说:“你怎么这么无聊啊?”或者“你有病啊?” 或者转移话题,或者暂时不理你…… 这样对方就不会明显感觉它是一个傻机器。
就是这么简单个东西。出乎我意料的是,helloooo 一上网就吸引了很多人。一传十十传百,每天都不停地有人发信息跟他聊。由于我给他设置的正则表达式和回复方式考虑到了人的心理,所以 helloooo 显得很“俏皮”,有时候还可能装傻,捣蛋,延迟回复,转移话题,还可能主动找你聊天,使用超过两句的小段子,…… 各种花样都有。最后,这个小色鬼赢得了好多妹子们的喜爱,甚至差点约了几个出去呢!:P
在这点上,helloooo 可比小冰强很多。小冰的技术含量虽然多一些,数据多很多,然而 helloooo 感觉更像一个人,也更受欢迎。这说明,我们其实不需要很高深的技术,不需要理解自然语言,只要你设计巧妙,抓住人的心理,就能做出人们喜爱的聊天机器。
后来,helloooo 终于引起了清华大学人智组研究生的兴趣,来问我:“你这里面使用的什么语料库做分析啊?” 我:“&%&¥@#@#%……”
现在回到有些人最开头的提议,实现自动编程系统。我现在可以很简单的告诉你,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微软的 Robust Fill 之类,全都是在扯淡。我对微软最近乘着 AI 热,各种煽风点火的做法,表示少许鄙视。不过微软的研究员也许知道这些东西的局限,只是国内小编在夸大它的功效吧。
你仔细看看他们举出的例子,就知道那是一个玩具问题。人给出少量例子,想要电脑完全正确的猜出他想做什么,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很简单的原因,例子不可能包含足够的信息,精确地表达人想要什么。最最简单的变换也许可以,然而只要多出那么一点点例外情况,你就完全没法猜出来他想干什么。就连人看到这些例子,都不知道另一个人想干什么,机器又如何知道?这根本就是想实现“读心术”。甚至人自己都可以是糊涂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机器又怎么猜得出来?所以这比读心术还要难!
对于如此弱智的问题,都不能 100% 正确的解决,遇到稍微有点逻辑的事情,就更没有希望了。论文最后还“高瞻远瞩”一下,提到要把这作法扩展到有“控制流”的情况,完全就是瞎扯。所以 RobustFill 所能做的,也就是让这种极其弱智的玩具问题,达到“接近 92% 的准确率”而已了。另外,这个 92% 是用什么标准算出来的,也很值得怀疑。
任何一个负责的程序语言专家都会告诉你,自动生成程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读心术”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要机器做事,人必须至少告诉机器自己“想要什么”,然而表达这个“想要什么”的难度,其实跟编程几乎是一样的。实际上程序员工作的本质,不就是在告诉电脑自己想要它干什么吗?最困难的工作(数据结构,算法,数据库系统)已经被固化到了库代码里面,然而表达“想要干什么”这个任务,是永远无法自动完成的,因为只有程序员自己才知道他想要什么,甚至他自己都要想很久,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编程不过是一门失传的艺术的别名,这门艺术的名字叫做“思考”。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代替人的思考,所以程序员是一种不可被机器取代的工作。虽然好的编程工具可以让程序员工作更加舒心和高效,任何试图取代程序员工作,节省编程劳力开销,克扣程序员待遇,试图把他们变成“可替换原件”的做法(比如 Agile,TDD),最终都会倒戈,使得雇主收到适得其反的后果。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其它的创造性工作:厨师,发型师,画家,……
所以别妄想自动编程了。节省程序员开销唯一的办法,是邀请优秀的程序员,尊重他们,给他们好的待遇,让他们开心安逸的生活和工作。同时,开掉那些满口“Agile”,“Scrum”,“TDD”,“软件工程”,光说不做的扯淡管理者,他们才是真正浪费公司资源,降低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的祸根。
我不反对继续投资研究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人工智能(比如人脸识别一类的),然而我觉得不应该过度夸大它的用处,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它上面,仿佛那是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仿佛那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仿佛它将取代一切人类劳动。
我的个人兴趣其实不在人工智能上面。那我要怎么创业呢?很简单,我觉得大部分人不需要很“智能”的机器,“傻机器”才是对人最有价值的,我们其实远远没有开发完傻机器的潜力。所以设计新的,可靠的,造福于人的傻机器,应该是我创业的目标。当然我这里所谓的“机器”,包括了硬件和软件,甚至可以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内容。
只举一个例子,有些 AI 公司想研制“机器佣人”,可以自动打扫卫生做家务。我觉得这问题几乎不可能解决,还不如直接请真正智能的——阿姨来帮忙。我可以做一个阿姨服务平台,方便需要服务的家庭和阿姨进行牵线搭桥。给阿姨配备更好的工具,通信,日程,支付设施,让她工作不累收钱又方便。另外给家庭提供关于阿姨工作的反馈信息,让家庭也省心放心,那岂不是两全其美?哪里需要什么智能机器人,难度又高,又贵又不好用。显然这样的阿姨服务平台,结合真正的人的智能,轻而易举就可以让那些机器佣人公司死在萌芽之中。
当然我可能不会真去做个阿姨服务平台,只是举个例子,说明许许多多对人有用的傻机器,还在等着我们去发明。这些机器设计起来虽然需要灵机一动,然而实现起来难度却不高,给人带来便利,经济上见效也快。这些东西不对人的工作造成竞争,反而可能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利用人的智慧,加上机器的蛮力,让人们又省力又能挣钱,才是最合理的发展方向。
转自:http://www.yinwang.org/blog-cn/2017/04/23/ai
今天看技术博客,意外翻到了一个因为在简历的后面上写上一个奇怪的公式而被面试官叫去面试的程序员,虽然这个程序员没有被录取,不过这个公式引起了我的好奇心----“P=NP”。
带着对公式的不解,顺着这个公式,找到了王垠谈“P=NP”,我看到王垠这个名字是无比的熟悉,每当我在百度上搜索一些技术性的文章时,右面的“相关人物”推荐系统总会推出来一些我们眼中的天才人物,传奇人物,大牛。其中王垠的头像我看过了不下五十次,但我以前只知道他是:当年的学霸,清华的直博生,后来好像是因为清高于世俗,三次退学博士。
我心里就一直在想:这样一位学霸,计算机大神,我眼中的人才,对计算机世界,对程序世界是怎样思考的呢?
带着种种疑问与好奇,我找到了一篇CSDN博客,说的是王垠的过去与现状。我快速地浏览了一下主要内容,不过内容信息量很大,就像一棵完全二叉树的生成一样,随着我点开博客,树的root节点生成。
随着我不断的浏览,对以前从没见过的东西就像树的快速生成一样,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等等,随着我了解王垠这一生故事的不断深入,我发现了王垠的个人主页
从他的主页中,我又发现了一片全新的空间,一个别有洞天的空间。我想,这是王垠在清华读本科时期所写的,而我本人也恰好是本科即将毕业,当然,王垠的大学是清华圆,那所全国闻名的著名高校,其学生可谓是举国上下之精英。而我并不值一提。正因如此,我才更想着去看看清华园的学霸他的思想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与人家思维差在哪里!
他的页面很简洁,有七个小标题,第一个标题就命中了我的爱好之一----“我爱滑板“,他是这样描述他的标题的。没错,我也爱滑板。继续往下读,他的每一个标题对我来说都很有吸引力,毕竟同为CS专业。他在标题中写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笔记和一些小程序,而这些恰好是我所感兴趣的内容,直逼主题,此刻,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他对计算机世界的认识翻个底朝天。
我不断递归的遍历每一个文件,不放过任何一点有关于他的大学生活以及他对程序世界的认识。
还真的找到了一篇名叫:解谜计算机科学 的文章,但我现在不舍得去阅读它。我把它从网页栏中众多被我递归打开的网页的最后一个,拖拽到了网页栏首的位置,心理期望着我做完递归,多打开几个类似的文章,静下心来细细品尝,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买几种零食,我会把我最喜欢吃的的留到最后,慢慢去品尝。没错,我很享受那一刻。我称之为“自己造的未来”
我找到了他最新的个人主页,名字叫:“当然我在扯淡”
里面谈及了解释器,程序语言(Java、Go)以及年近40的他写的“编程的智慧”,还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这些内容正是我所感兴趣的,我默默的把扯淡收藏了,就像我刚刚提到的“自己造的未来”一样。把它现在来说,其实它是一种概念,是目前非常火的独角兽公司创始人----张一鸣 从无人关注的南开大学大学期间到他连续创业,直到他成功创业,他多次在他的“朋友圈”上发表的“一生碌碌无为的人,大多是因为没有延迟满足感”,是他所谓的延迟满足感了。
为什么收藏?因为我一字不落的看过了他的“解谜计算机科学”,虽然他说的我基本都会,不过对于程序语言的精妙理解和对函数的来源的分析,我觉得我对计算机底层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对自己在IT路上的快速学习,也更加沉稳了一些。
当然我再此对王垠关于对待社会的观点持保留态度,也希望各位读者以批判的思维,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他对社会的观点。我这里更加宣扬的是优秀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宣扬大家把自己对程序语言的独到理解写出来,以造福更多初学者。
--完
03年停更的王垠主页:https://docs.huihoo.com/homepage/shredderyin/index.html
当然我在扯淡:http://www.yinw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