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规划理论总结为“一个模型、三个特征”。
一个n乘以n的矩阵w[n][n]。存储的都是正整数。棋子起始位置在左上角,终止位置在右下角。每次只能向右或者向下移动一位。把每条路径经过的数字加起来看作路径的长度。最短路径长度是多少?
下面给出回溯解法
/**
* @description: dp课第二节,案例回溯法求解
* @author: michael ming
* @date: 2019/7/19 19:55
* @modified by:
*/
#include
#define N 4//地图大小
#define k (2*N-1)//需要走的步数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selectWay[k], shortestWay[k];
void step(int (*map)[N], int s, int &mins, int r, int c, int idx)
{
selectWay[idx++] = map[r][c];//记录选择的路
if(r == N-1 && c == N-1)
{
if(s < mins)
{
mins = s;//更新最小的总路程
for(int i = 0; i < k; ++i)//把最终的路线记录下来
shortestWay[i] = selectWay[i];
}
return;
}
if(r == N || c == N)
return;//走出地图边界了
step(map,s+map[r+1][c],mins,r+1,c,idx);//往下走
step(map,s+map[r][c+1],mins,r,c+1,idx);//往右走
}
int main()
{
int s = 0, mins = 65535;
int map[N][N] = {1,3,5,9,2,1,3,4,5,2,6,7,6,8,4,3};
step(map,s+map[0][0],mins,0,0,0);
cout << "最短路径是:" << mins << endl;
cout << "走过的点的距离分别是:" << endl;
for(int i = 0; i < k; ++i)
cout << shortestWay[i] << " ";
return 0;
}
走到(i,j)这个位置,只能通过(i-1,j),(i,j-1)这两个位置移动过来,也就是,想要计算(i,j)位置对应的状态,只需关心(i-1,j),(i,j-1)两个位置对应的状态,并不关心棋子是通过什么样的路线到达这两个位置。而且,我们仅仅允许往下和往右移动,不允许后退,所以,前面阶段的状态确定后,不会被后面的决策所改变,所以,这个问题符合“无后效性”这一特征。
把从起始位置(0,0)到(i,j)的最小路径,记作函数min_dist(i,j)。因为只能往右或往下移动,所以只有可能从(i,j-1)或(i-1,j)两个位置到达(i,j)。到达(i,j)的最短路径肯定包含到达这两个位置的最短路径之一。换句话说就是,min_dist(i,j)可以通过min_dist(i,j-1)和min_dist(i-1,j)两个状态推导出来。这就说明,这个问题符合“最优子结构”。
min_dist(i, j) = w[i][j] + min{min_dist(i, j-1), min_dist(i-1, j)}
一般能用动态规划的,都可以使用回溯暴力搜索。所以,可以先用简单的回溯算法解决,然后定义状态,对应画出递归树。
从递归树中,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来,是否存在重复子问题,以及重复子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此来寻找规律,看是否能用动态规划解决。
找到重复子问题之后,有两种处理思路,第一种是回溯加“备忘录”的方法,来避免重复子问题。从效率上来讲,这跟动态规划的解决思路没有差别。
第二种是使用动态规划,状态转移表法。
先画出一个状态表,一般是二维的,可以把它想象成二维数组。其中,每个状态包含三个变量,行、列、数组值。
根据决策的先后,从前往后,根据递推关系,分阶段填充状态表中的每个状态。最后,将这个递推填表的过程,翻译成代码,就是动态规划代码。
尽管大部分状态表都是二维的,如果问题的状态比较复杂,需要很多变量来表示,那对应的状态表就是高维的,这个时候,不适合用状态转移表法来解决了。一方面高维状态转移表不好画图表示,另一方面人脑不擅长思考高维的东西。
根据回溯代码画出递归树,递归树中,一个状态(节点)包含三个变量(i,j,dist),其中i,j表示行和列,dist表示从起点到达点(i,j)的路径长度。图中看出,尽管(i,j,dist)不存在重复,但是(i,j)重复的有很多。对(i,j)重复的节点,我们只选择 dist最小的节点,继续递归求解,其他节点舍弃。
画出二维状态表,表中行、列表示棋子位置,表中数值表示从起点到这个位置的最短路径。我们按照决策过程,将状态表填好。为了方便,我们按行来进行依次填充。
dp状态表法代码如下:
/**
* @description:
* @author: michael ming
* @date: 2019/7/19 23:30
* @modified by:
*/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4//地图大小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printShortestWay(int (*map)[N], int (*states)[N])
{
stack<int> path;
path.push(map[N-1][N-1]);//终点
for(int i = N-1,j = N-1; j != 0 && i != 0; )
{
if(states[i][j]-map[i][j] == states[i-1][j])
path.push(map[--i][j]);//从上面过来的
else
path.push(map[i][--j]);//从左边过来的
}
path.push(map[0][0]);//起点
cout << "走过的点的距离分别是:" << endl;
while(!path.empty())//栈逆序弹出路径
{
cout << path.top() << " ";
path.pop();
}
}
void step_dp(int (*map)[N])
{
int (*states)[N] = new int [N][N];
int i, j, sum = 0;
for(j = 0; j < N; ++j)//初始化第一行状态
{
sum += map[0][j];
states[0][j] = sum;
}
sum = 0;
for(i = 0; i < N; ++i)//初始化第一列状态
{
sum += map[i][0];
states[i][0] = sum;
}
for(i = 1; i < N; ++i)//填写状态表
for(j = 1; j < N; ++j)
states[i][j] = map[i][j]+min(states[i][j-1],states[i-1][j]);
cout << "最短路径是:" << states[N-1][N-1] << endl;
printShortestWay(map,states);
delete [] states;
return;
}
int main()
{
int map[N][N] = {1,3,5,9,2,1,3,4,5,2,6,7,6,8,4,3};
step_dp(map);
return 0;
}
状态转移方程法有点类似递归。根据最优子结构,写出递归公式,也就是状态转移方程。
有两种代码实现方法,一种是递归加“备忘录”,另一种是迭代递推。
min_dist(i, j) = w[i][j] + min{min_dist(i, j-1), min_dist(i-1, j)}
状态转移方程是解DP的关键。如果能写出状态转移方程,那DP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一大半了。但是很多DP问题的状态本身就不好定义,状态转移方程也就更不好想到。
下面用递归加“备忘录”的方式,将状态转移方程翻译成代码。对于另一种实现方式,跟状态转移表法的代码实现是一样的,只是思路不同。
/**
* @description: dp 状态方程 递归
* @author: michael ming
* @date: 2019/7/20 9:35
* @modified by:
*/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4//地图大小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states [N][N];
void printShortestWay(int (*map)[N])
{
stack<int> path;
path.push(map[N-1][N-1]);//终点
for(int i = N-1,j = N-1; j != 0 && i != 0; )
{
if(states[i][j]-map[i][j] == states[i-1][j])
path.push(map[--i][j]);//从上面过来的
else
path.push(map[i][--j]);//从左边过来的
}
path.push(map[0][0]);//起点
cout << "走过的点的距离分别是:" << endl;
while(!path.empty())//栈逆序弹出路径
{
cout << path.top() << " ";
path.pop();
}
}
int minDist(int (*map)[N], int i, int j)//从起点到i,j点的最小距离
{
if(i == 0 && j == 0)//从起点到起点,返回该位置数值
return map[0][0];
if(states[i][j] > 0)//遇到算过的,直接返回结果
return states[i][j];
int minLeft, minUp;
minLeft = minUp = 65535;
if(j-1 >= 0)
minLeft = minDist(map,i,j-1);//点左边的点的最小距离
if(i-1 >= 0)
minUp = minDist(map,i-1,j);//点上面的点的最小距离
int currMinDist = map[i][j]+min(minLeft,minUp);
states[i][j] = currMinDist;//备忘录更新
return currMinDist;
}
int main()
{
int map[N][N] = {1,3,5,9,2,1,3,4,5,2,6,7,6,8,4,3};
cout << "最短路径是:" << minDist(map,N-1,N-1) << endl;
printShortestWay(map);
return 0;
}
强调一点,不是每个问题都同时适合这两种解题思路。有的问题可能用状态表更清晰,而有的问题可能用状态方程思路更清晰。
到现在为止,已经学习了四种算法思想,贪心、分治、回溯、动态规划。
算法 | 算法特点 |
---|---|
回溯 | 穷举所有的情况,然后对比得到最优解。时间复杂度非常高,指数级,只能用来解决小规模问题。大规模问题,执行效率很低 |
动态规划 | 需要满足三个特征,最优子结构、无后效性和重复子问题,动态规划之所以高效,是因为回溯算法实现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子问题 |
分治 | 要求分割成的子问题,不能有重复子问题,与动态规划正好相反 |
贪心 | 高效,代码简洁。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有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最优子结构、无后效性和贪心选择性。“贪心选择性”的意思是,通过局部最优的选择,能产生全局的最优选择。每一个阶段,都选择当前看起来最优的决策,所有阶段的决策完成之后,最终由这些局部最优解构成全局最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