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ing核心概念

DStream:

实际上,DStream代表一系列持续的RDD
每一个在DStream中的RDD都代表着某个批次

一个DStream由多个RDD构成,对于DStream的操作底层都是基于RDD;

对DStream操作算子,比如map/flatMap,其实底层会被翻译为对DStream中的每个RDD都做相同的操作;
因为一个DStream是由不同批次的RDD所构成的。

参考:https://www.jianshu.com/p/8c3908fe9ffa

Input DStreams和Receivers:

每个输入DStream(文件流除外)都与Receiver对象相关联,该对象从源接收数据并将其存储在Spark的内存中进行处理。
基本输入源:file systems, and socket connections
高级输入源:Kafka, Flume, Kinesis等

Transformation和Output Operations

DStreams支持Spark Spark RDD的许多转换
一些常见的如下:map、flatMap、filter、repartition、count、countByValue、reduceByKey等
Output Operations:saveAsTextFiles、saveAsObjectFiles、saveAsHadoopFiles、foreachRDD等

带状态的算子:UpdateStateByKey

例如:统计到目前为止累计出现的单词的个数(需要保持住以前的状态)
定义状态——状态可以是任意的数据类型。
定义状态更新功能——用一个函数指定如何使用前一个状态更新状态,以及来自输入流的新值。

备注:
// 如果使用了stateful的算子,必须设置checkpoint
// 在生产环境中,建议大家把checkpoint设置到HDFS的某个文件夹中

窗口函数的使用

window:定时的进行一个时间段内的数据处理

window length : 窗口的长度
sliding interval: 窗口的间隔

Spark Streaming整合Kafka的两种方式

参考:Spark-Streaming获取kafka数据的两种方式:Receiver与Direct的方式

Receive-based:基于接收者
算子:KafkaUtils.createStream
方法:PUSH,从topic中去推送数据,将数据推送过来
API:调用的Kafka高级API
效果:

SparkStreaming中的Receivers,恰好Kafka有发布/订阅 ,然而:此种方式企业不常用,说明有BUG,不符合企业需求。因为: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在Executor的内存,会出现数据漏处理或者多处理状况

解释:

使用Kafka的高层次Consumer API来实现。receiver从Kafka中获取的数据都存储在Spark Executor的内存中,然后Spark Streaming启动的job会去处理那些数据。然而,在默认的配置下,这种方式可能会因为底层的失败而丢失数据。如果要启用高可靠机制,让数据零丢失,就必须启用Spark Streaming的预写日志机制(Write Ahead Log,WAL)。该机制会同步地将接收到的Kafka数据写入分布式文件系统(比如HDFS)上的预写日志中。所以,即使底层节点出现了失败,也可以使用预写日志中的数据进行恢复。

缺点:

1、Kafka中topic的partition与Spark中RDD的partition是没有关系的,因此,在KafkaUtils.createStream()中,提高partition的数量,只会增加Receiver的数量,也就是读取Kafka中topic partition的线程数量,不会增加Spark处理数据的并行度。

2、可以创建多个Kafka输入DStream,使用不同的consumer group和topic,来通过多个receiver并行接收数据。

3、如果基于容错的文件系统,比如HDFS,启用了预写日志机制,接收到的数据都会被复制一份到预写日志中。因此,在KafkaUtils.createStream()中,设置的持久化级别是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

Direct Approach:直接方法
算子:KafkaUtils.createDirectStream
方式:PULL,到topic中去拉取数据。
API:kafka低级API
效果:

每次到Topic的每个分区依据偏移量进行获取数据,拉取数据以后进行处理,可以实现高可用

解释:

在Spark 1.3中引入了这种新的无接收器“直接”方法,以确保更强大的端到端保证。这种方法不是使用接收器来接收数据,而是定期查询Kafka在每个topic+分partition中的最新偏移量,并相应地定义要在每个批次中处理的偏移量范围。当处理数据的作业启动时,Kafka简单的客户API用于读取Kafka中定义的偏移范围(类似于从文件系统读取文件)。请注意,此功能在Spark 1.3中为Scala和Java API引入,在Spark 1.4中针对Python API引入。

优势:

1、简化并行读取:如果要读取多个partition,不需要创建多个输入DStream,然后对它们进行union操作。Spark会创建跟Kafka partition一样多的RDD partition,并且会并行从Kafka中读取数据。所以在Kafka partition和RDD partition之间,有一个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2、高性能:如果要保证零数据丢失,在基于receiver的方式中,需要开启WAL机制。这种方式其实效率低下,因为数据实际上被复制了两份,Kafka自己本身就有高可靠的机制会对数据复制一份,而这里又会复制一份到WAL中。而基于direct的方式,不依赖Receiver,不需要开启WAL机制,只要Kafka中作了数据的复制,那么就可以通过Kafka的副本进行恢复。

3、一次且仅一次的事务机制:基于receiver的方式,是使用Kafka的高阶API来在ZooKeeper中保存消费过的offset的。这是消费Kafka数据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配合着WAL机制可以保证数据零丢失的高可靠性,但是却无法保证数据被处理一次且仅一次,可能会处理两次。因为Spark和ZooKeeper之间可能是不同步的。基于direct的方式,使用kafka的简单api,Spark Streaming自己就负责追踪消费的offset,并保存在checkpoint中。Spark自己一定是同步的,因此可以保证数据是消费一次且仅消费一次。

由于数据消费偏移量是保存在checkpoint中,因此,如果后续想使用kafka高级API消费数据,需要手动的更新zookeeper中的偏移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Streaming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