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明朝野史,刘伯温无疑是其中最传奇的一个人物。他通阴阳,知来往,料事如神,文韬武略无不奇才,不仅帮朱元璋打下江山,还以一曲《烧饼歌》预测了千百年后的社会变革。
但回归正史你就会发现,刘伯温其实并没有那么充满玄妙,野史中让人惊叹的故事也经不起推敲。举个简单的例子,传说朱棣在位时,刘伯温曾携龙之九子来帮助他稳固江山。但按照时间线,刘伯温那时已经死了很多年了。
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刘伯温都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推到了一个神的位置,也因此被人逐渐忘记他身为人的欢喜悲苦。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固定角色交替出现,比如昏君,比如明君,比如勇士,比如儒生,但总有一些角色不是这样固定,出现时甚至需要为他带上“百年一遇”的高帽,比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以一己之力改变世事的谋士们。
代表性人物也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旺汉400年的张子房,以及为建立明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刘伯温……
刘伯温(刘基)像
依照如今的地域分布来看,刘伯温是温州市文成县人。
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武侠小说,但凡讲到隐士,对方一般情况下都是深藏不露的高手,而但凡是深藏不露的高手,大多也会选择归隐山林。
而隐士刘伯温最初是没有想要当隐士的。
他从小被称做神童,看书过目不忘,有个故事说他在京城的书店里看书,看完就能背诵,店家大为惊奇,要把书送给他,他却骄傲地拒绝了,因为“书已经在我心中,你送我书又有什么用呢?”
拥有这样的才智,刘伯温二十三岁考上了进士,可那是元代末期,战火连连,饿殍满地,元政府一片混乱,压根就没人想到给他一个官位。
两年赋闲之后,他才终于得了一个八品官职,可彼时元政府已经病入膏肓,回天乏术,刘伯温一身风华无处散落,最后无奈之下决定辞官回家,当起悠闲散人。
隐士往往寂寞,孤风寒夜疏星尤其难熬,因此刘伯温还与另外三位隐士结了伴,日日斗诗饮酒。这三位隐士中有一位,就是后来直接将他和朱元璋联系到一起的宋濂。
宋濂跟随朱元璋很早,当时豪强分裂,除朱元璋外还有韩林儿、陈友谅盘踞一方,宋濂为了增加朱元璋的战斗力,就把自己那三位隐士朋友引荐给了他。
刘伯温是个很傲气的人,据我所知文人大多都很傲气。所以朱元璋叫人去请他时他直接谢绝了,这一行为增加了朱元璋对他的好奇心,让他更加想要得到这位谋士。
当然刘伯温还是跟随了朱元璋,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最后请了一位武将去请他,文人是斗不过武将的,尤其是这位武将要拔刀威胁文人的时候。
东征西战,南讨北伐,刘伯温跟随在朱元璋身边,为其一次次献上计谋,一次次排布兵阵,起初朱元璋并不看重他,实战之中才终于逐渐认识到了他的才能——这不是后代所说的神机妙算,只是对战况的精准把握以及预测分析。
而且虽然并不是自愿跟随朱元璋的,他却拥有极强的报国忠节——
陈友谅攻陷太平时气势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见此都劝朱元璋要么投降,要么避其锋芒。朱元璋意犹未决,就问刘伯温是什么想法。刘伯温慷慨陈词道:“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他认为,陈友谅目空一切,此时正是利用他这一缺点诱敌入伏,一举重创的好时机。刘伯温甚至激动地表示,自己哪儿也不去,要死就和这城一起死。
漫漫黄沙平地起,一朝卷席。多年之后的一天,在诸多开国功臣的帮助下,朱元璋终于坐上了帝位。
那是新的开始,也是开国功臣们人生终章的序幕。
皇帝之所以被称做孤家寡人,正是因为他拥有了一切,而拥有意味着可能失去。陈友谅、韩林儿,元军……那些曾经的敌人都在历史中化为风尘,如今能抢夺他东西的只剩下自己亲手挑选出来的优秀亲信。
刘伯温知道是时候了,先是名将徐达,后是宰相李善长——虽然刘伯温与他是死对头,但同为开国元老,唇亡齿寒——他们一个个被赐死,如同灿烂的流星,在大明王朝建立不久后相继陨落。
于是刘伯温决心再次归隐山林,企图避此一难。
洪武八年,刘伯温偶感风寒,卧病在床。朱元璋派当时的丞相胡惟庸代替自己去看望他,还让胡惟庸带上御医给他看病。
刘伯温病得不重,但也不能拒绝皇帝的好意,因此在御医看诊后服下了御医开的药方,这药方很怪,连服几日后,刘伯温知道有些不对,自己不仅没有好转,甚至病得更重,肚子里沉甸甸地长出了瘤子,让他痛不欲生。
刘伯温忽然醒悟是胡惟庸害他,而这一切大概就是朱元璋的旨意。
刘伯温想起了当年和三位隐士朋友们一起喝酒写诗的日子,阳光穿过竹叶缝隙,行成光斑倒在棋盘上,他们肆意评判局势,断言天下谁属,那时他们在尘世里,却离尘世很远。
二月寒冬,冰天雪地,刘伯温睡在榻上,永远地闭上了眼。
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奏请立法,以止滥杀,帷幄奇谋,屡救险局,功勋不能够被忘记。
但正视历史,他并不是个神人,战功虽然赫赫,却也不比常遇春、徐达之辈。朱元璋建立明朝论功行赏,他排名三十六,既非六公,亦非二十八侯,而是“诚意伯”。
后人神话他,自然有一部分是因为民间对他的推崇,而另外一部分也因为朱元璋的故意为之。
朱元璋原先是个农民,后来做了和尚,主要负责乞讨,就皇家贵族而言,这身世十分上不得台面。
称帝之后,朱元璋也一直对自己的身世耿耿于怀,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顺承天意的真龙天子,他一度大量编造个人神话,比如自称自己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
而刘伯温正好懂得经纬之学,可以帮助朱元璋创造一些所谓的“天象”证据,证明朱元璋受命于天。而这些话的可信程度,也取决于刘伯温是不是“灵”,因此朱元璋多次在诏书中刻意突出刘伯温的“神迹”,将其描绘成为“神的化身”。
但即便如此,刘伯温依旧值得后人称颂,他学术醇深,文章气昌字奇,宏才大节,忠诚恪慎。浪花淘尽英雄,他仍配占据众人心中一方崇敬。
倘若大家对刘伯温有兴趣,也可以去刘伯温故里了解更多关于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