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州 商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甘肃省庆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学 院、 系: 经济学院
专 业 (方 向): 经济学
年 级、 班: 08经济学一班
学 生 姓 名: 杨伟森
指 导 教 师: 赵 锋
2012 年 4 月 12 日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甘肃省庆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业的发展直接的影响到国民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其深刻的必要性,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需要,解决农产品科技含量的问题的需要,也是解决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
文章内容首先指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农业产业结构相关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庆阳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指出庆阳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相关策略。庆阳市在农业发展中农业产业基础条件改善缓慢;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农产品加工转换率低、附加值不高;农业区域结构表现雷同、生产经营模式比较单一;农业综合配置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单纯追求农业发展,环保意识淡薄。根据庆阳市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加大投入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各项政策等。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庆阳市
ABSTRACT
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most countries, the direct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can be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has a profound necessity, it is the need for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o solve the farmers' income slow need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ent, but also sol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he article first pointed out that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hen, Qingyang C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 Qingyang City in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trategy. Qingyang City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improve slow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is not high; the difficulty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relative lack of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is weak. In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rket demand are incompatible; low conversion rate of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high added value; agricultural regional structure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am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s relatively simpl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configuration, high co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imply the pursuit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weak. The strategy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 Qingyang City: increase investmen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ctively organize the export of labor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 strengthen leadership,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Key word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Qingyang City
目录
一、引言1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1
1、解决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剩余问题1
2、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2
3、解决农产品科技含量问题2
4、解决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问题3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简要回顾4
二 文献综述6
(一)国外研究综述6
(二)国内研究综述7
三 庆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与现状10
(一) 庆阳市概况10
(二)庆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11
(三)庆阳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13
1、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14
2、农产品加工转换率低,附加值不高15
3、农业区域结构表现雷同,生产经营模式比较单一16
4、农业综合配置低,农业生产成本高17
5、单纯追求农业发展,环保意识淡薄17
四 庆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措施18
(一)加大投入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
(二)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19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20
(四)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剩余劳动力21
(五)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各项政策21
结束语22
参考文献23
一、引言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1、解决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剩余问题
目前,国内有近 2 亿多的低素质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于这些劳动力既是现实的消费者,又是潜在的生产者,及时将他们合理的引导利用,不仅不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根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调查表明:由于农业资源严重短缺,70%的农民不得不进城务工,但约有 55%以上的农民找不到工作。“八五”期间,我国就业弹性仅为 0.108,即是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约能吸纳 60 万人就业,到“九五”期间,就业弹性已下降到 0.1 以下。这说明随着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城市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会不断追求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城市经济的增长对解决就业的作用逐步弱化,城市经济吸纳农业人口就业能力下降。及时使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的就业和转移,不仅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社会矛盾,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只有依靠各地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是最根本的途径和解决方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改善各地普遍存在的资源驱动型农业产业结构类型,通过加长产业链的方式,促使非农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农村的中心任务,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措施,其中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近年来,国内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下滑。从 1997 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势头锐减,1996 到 2000 年分别为 9%、4.6%、4.3%、3.8%、2. 1%。特别是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初期的 1998 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距进一步加大。从经济角度讲,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低下农业生产水平、低迷的农产品价格和单调的农产品结构,只有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才能解决农产品“价跌卖难”,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善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拉动内需,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发展当地的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另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状况进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解决农产品科技含量问题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0 世纪初,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仅占 10%一 15%左右,而到 20 世纪中期则上升到 40%,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又上升到 60%以上。美国 1964 一 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3.6%,其中依靠科技进步获得的增长为 2.6%,占 71%。日本 1952-—1968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9.5%,其中技术进步因素占 65%。我国由于区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科学技术的比例达不到发达国家一半。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数量型农业发展中。现阶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已经转变为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价跌卖难”的问题主要是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而优质农产品、特用保健型农产品供不应求。
4、解决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就是确立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的外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农村二、三产业之间产值比重的变迁情况密切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二、三产业的发展过程并不完全依赖当地第一产业的发展。如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许多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又如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中早期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兴起带来当地二、三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另一种情况则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当地第一产业的深化而发展起来。如围绕着种植或养殖某种农产品而发展起来的该农产品的加工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等。从目前的情况看,以第一种方式发展当前经济发展落后的庆阳市二、三产业是非常困难的,技术、资金、信息的制约因素太大。因此,庆阳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只可能走第二种发展方式的路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协调农业产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比例,寻找农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相互比例。按照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比例,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在农业内部的产值构成上的显著特征是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畜牧业和种植业之和;实现农产品增值的三件法宝是养殖、加工和出口。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简要回顾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 1978 年农村改革以前的近 30 年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综合经营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农业生产结构突出表现为“三个为主”的结构。即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粮食生产又以高产作物为主。这种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核心是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这种停留在“农业—种植业—粮食”低级阶段的农业生产结构模式之所以在农村改革前变化缓慢,是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一方面我们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和行政命令是资源配置的惟一手段,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阻滞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农业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受阻,各地的比较优势无从发挥,使农村经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结构单一的封闭体系,结构调整就非常缓慢。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短缺经济条件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人口压力沉重,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本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从 1952~1978 年,全国总人口由 5.7 亿多增加到9.6 亿多,人均粮食占有量平均增长只有 1kg多点,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粮食产量经常发生波动。再加上国际敌对势力对我们封锁造成的威胁,我国政府不得不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首先偏重农产品总量的增长目标,特别是追求粮食产量的较快增长,强调“以粮为纲”,尽可能地缓解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压力,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而民众的生活水平较低,形不成对产品结构转换的需求拉动,结果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种植业比例居高不下,农业生产结构长期得不到调整。
70 年代末,农村率先进行改革。1981 年,我国政府制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政策方针,开始了改革以来的第一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从1979 年到 1982 年的 4 年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 712.4万h 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累计增435.4 万h m2。这期间农民收入增加了,积极性得到调动,粮食单产的提高抵偿面积的下降而有余,结果粮食总产反而增加了。第二轮结构调整是 1985年,针对粮食棉花连续几年丰收后出现“卖难”的现象,大幅度调减粮食和棉花的播种面积,而增加棉花以外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和畜牧业、水产业的生产。第三轮结构调整是 1992 年,直接诱因是多数农产品出现“卖难”的同时,少数品质较好的农产品价格坚挺,这使决策层认识到,农业在数量上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的基本需要后,还必须在品质上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在数量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品质目标,就可以为农产品找到销路,实现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而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通过这几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我国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农业—种植业—粮食”高度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日趋协调合理,从而拓展了农业内部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体制的转轨,我国农业已悄然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一方面,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粮食连年丰收,畜水产品持续高速增长,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另一方面,随着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稳定地越过温饱线,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明显下降。这两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从供给总量不足的数量问题,转变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和品质不适宜而形成的结构问题。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欧美、日本等国的经济学文献,主要从农场角度来分析农业结构的,并且认为农业结构就是,与农户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相关关系或者结构即农场的数量、规模、资源的支配权和所有权,还包括农事活动方面,例如关于管理的组织,关于技术的组织和关于资本的组织。前苏联的学者站在经济部门的视角来分析农业结构,他们把农业结构概括为农工综合体内部各部门(特别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提供的农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实质上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在论述“荷兰农业的结构”时,谈论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同时又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农场数量和规模、农业劳动力的变化、不同类型农场的专业化的趋势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变化等。
归纳起来,国外文献关于“农业结构”的描述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主要从社会条件、制度来研究的农业结构;二是主要从农产品的角度进行研究,农业结构又可以分为广义的农业结构和狭义的农业结构:前者主要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等在农业部门内的比例;后者是在以上各业内部再进一步细分,对各种产品的数量的变化以及品种、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农场结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农户、农民。这种观点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家的重视。研究的重点是:农业不同所有制的效率、农场的数量及其规模的变化、农户在生产中的决策权和对资源的支配权,以及农户的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的状况和收入等。研究农业产业结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产品。这种观点主要是前苏联和多数计划经济国家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在既定的制度或体制里,农民给社会提供了哪些农产品,这些农产品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通过政府的计划、储备、价格、补贴、税收、投资等政策,增加最短缺产品的供给。
(二)国内研究综述
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好处有:一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发展农业,可以繁荣农村经济,二是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三是可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因此,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都在关注农业结构调整,他们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深刻的理论和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同时他们还制定了一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感谢他们的努力工作,使得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得以加快。
陈锡文(2000)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要把握住重点》一文中,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明了方向,既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加工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还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区域布局。
钱加诸、汪建国(2001)在《对甘肃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一文中提出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思路。
揭新华(2002)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十大原则》一文中指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有:遵循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原则,遵循产业化经营、效益原则,遵循国际竞争、科技领先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政府保护和引导原则等。
刘澈元(2003)在《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一文中指出,河西地区应将制种业、反季节蔬菜种植及其加工、销售业、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业、草畜业等作为本区域的农业主导产业。
卢良恕(2003)在《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文中,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是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优化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三是深化农产品流通市场改革,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险等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
徐左军(2004)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甘肃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文中认为甘肃省要选好突破口,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要因地制宜,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政府也应建立权威性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努力发展多渠道的市场信息服务,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丁连生、李善堂、张榕(2005)在《试论草畜业在甘肃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一文中,通过分析近年来草畜业在甘肃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特点,认为草畜业已成为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新型产业,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张利国(2007)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归纳出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有农户行为因素影响、政策性因素影响、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障碍的影响、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对农业结构调整指导的有限性的影响。
陶涛(2007)在《酒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一文中,全面分析酒泉资源享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现有的产业结构,指出根据目前酒泉农产品市场发展走势和农业生产总的趋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加快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种植业的竞争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周翔(2008)在《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实证研究》一文中,客观评价了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潜在优势和现实障碍,指出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应采用的最佳模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应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及方向选择、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第二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遵循的原则;第三是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职能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庆阳调整农业结构具有深远意义,为庆阳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指导,在区域优化农业结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本国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国内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们首先就必须认识到其农业结构合理性所在。
三 庆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与现状
(一) 庆阳市概况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辖7县1区、116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257个行政村、43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5.71万亩,总人口264万,其中农业人口199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16万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至2082米之间,地形分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中南部平均海拔1400米,有大塬12条,面积382万亩,其中董志塬总面积136万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北部海拔1500至2000米,黄土丘陵连绵起伏,土地辽阔,植被稀疏,草地牧场丰富,有荒山荒坡和天然草场190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1034万亩。东部纵跨南北的子午岭林草茂密,有400多万亩次生林,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有“天然水库”之美誉。庆阳属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480至660毫米,南部多北部少,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气温7-10℃,无霜期140-180天。年日照225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25-145千卡/平方米,地面年均蒸发量为520毫米。市内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等5条河流,较大的支流有27条。河川年径流量14.5亿立方米,其中入境水6.9亿立方米,自产水7.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2立方米。全市地下水静储量约43.39亿立方米,动储量3714万立方米。全市林业用地1587.7万亩,占总面积的39%,其中林地605.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4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5%。
(二)庆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5.6万亩,比上年增长1.2%,粮食总产量达到122.41万吨,下降4.1%。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98.03万亩,下降0.1%,总产量34.24万吨,下降12.8%;秋粮播种面积457.57万亩,增长1.8%,总产量88.17万吨,减产0.3%。油料播种面积115.23万亩,增长4.1%,总产量12.07万吨,增产10.7%;蔬菜面积120.17万亩,增加2.33万亩,产量75.69万吨,增长4.3%;果园面积171.71万亩,其中:当年新栽32.85万亩。水果总产量47.64万吨,增长11.5%。其中苹果面积116.51万亩,产量39.64万吨,增长9.7%。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2.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8%。
如表一所示,2011年全市大牲畜存栏58.75万头,比上年增长3.7%。其中,牛存栏36.88万头,增长5.4%;牛出栏14.41万头,增长2.4%。猪存栏38.78万口,增长0.6%;猪出栏35.61万头,增长2.8%。羊存栏168.53万只,增长4.2%;羊出栏64.66万只,增长5.6%。肉类总产量5.96万吨,增长0.1%。201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789.39吨,比上年增长0.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9.68万亩,增长0.2%,占年末耕地面积的10.3%;保证灌溉面积达到46.71万亩,比上年增长1.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3.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9%。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2.53万亩,比上年增长41.7%。2011年,全市共落实扶贫资金17183万元,比上年增加4431万元,增长34.7%。
表1 2011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计算单位
实际完成
上年(±%)
粮 食
万吨
122.41
-4.1
#夏 粮
万吨
34.24
-12.8
秋 粮
万吨
88.17
-0.3
油 料
万吨
12.07
10.7
豆 类
万吨
8.33
13.4
薯 类
万吨
11.35
75.7
水 果
万吨
47.64
11.5
#苹 果
万吨
39.64
9.7
杏 子
万吨
4.89
37.7
蔬 菜
万吨
75.69
4.3
#黄花菜
万吨
3.85
13.4
瓜 类
万吨
74.58
-9.2
药 材
万吨
5.32
-5.7
肉类总产量
万吨
5.96
0.1
水产品产量
吨
789.36
0.7
政府部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设施瓜菜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的科技水平;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面积压麦扩秋、压粮扩经、压粮扩草,着力发展“草畜、果品、瓜菜”三大主导产业,全力实施“500万亩紫花苜蓿、100万头肉牛、300万只肉绒羊、300万亩苹果、100万亩瓜菜、200万亩全膜玉米”六个百万工程,逐步构建“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畜、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全市劳务”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业稳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三大目标。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20万吨,创历史新高;瓜菜种植面积149万亩,建成千亩以上设施瓜菜基地18个;紫花苜蓿种植面积105.7万亩;肉牛饲养量82.3万头,肉绒羊饲养量292万只;苹果留存面积121.38万亩;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省级20户、市级68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4处、无公害农产品3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3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815元,增长18%。
总体来说,庆阳市农业产业发展落后,农业产量增幅不高,且有下降的情况出现,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投资力度不大,整体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收入还不能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
(三)庆阳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庆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五点。
1、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庆阳市在农业生产方面仍然还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加上对市场信息的缺乏与滞后,生产者素质低,生产的随意性较大。品牌形象差,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布局不合理。都导致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生产的农产品销路狭窄,产品价格低,在市场中不具有优势。
庆阳是著名的苹果优生区,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是庆阳的支柱产业之一,庆阳苹果生产区域布局通过多年的调整与优化,形成了四个基地县组成的陇东苹果带。2009年苹果栽培面积发展到121.38万亩,产量48.56万吨,苹果年产值达8.26亿元。然而在生产布局上,适地适栽、科学布局、强化管理 、集约经营的原则贯彻不够,许多农户市场观念欠缺、科技知识掌握不够、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管理上和技术服务上的困难,浪费了人力和物力,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品种结构上,一是主栽品种比较单一,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慢;二是熟期搭配不合理,早中熟品种相对较少,晚熟品种约占75%~80%,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贮藏、销售压力加大,造成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三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浓缩果汁加工原料多为残次果,适于加工的品种很少,致使苹果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而且庆阳市苹果生产仍以小规模家庭果园为主,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小规模的个体果园主资金投入力度小,没有能力去建冷库、购买商品化处理机械,更无法做广告宣传,创立自己的品牌。技术管理难以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缓慢,果园管理整体水平低,一些提高品质的综合措施没有大范围应用或应用不到位,大多数果园停留在一般管理水平上,产品质量很难达到高品质和标准化,因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还较弱。加之果品销售较为混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销售渠道单一,70%的果品依靠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当地的苹果协会在组织本地果品运销中作用不显,果业协会、苹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大多以乡镇为单位,各自为政,多头对外,无序运作,价格混乱,相互竞争。;二是市场信息闭塞,对于果品销售价格缺乏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三是缺乏果品集中销售的市场,不利于果农制定统一的销售等级和价格;四缺乏规范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客商对果品的压级、压价现象严重,造成果品短期内出现压库滞销,影响了果农的生产收入和苹果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农产品生产还是销售都突出了农产品与市场的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发展。
2、农产品加工转换率低,附加值不高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的重要一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食品工业重要支柱的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城乡市场供应,对协调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积极作用。庆阳市在农产品保鲜加工工业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只是针对个别产品进行保鲜加工,还只是对农产品进行的传统性的加工,农产品没有达到人民对绿色食品,功能食品的需要,在农产品加工原料产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整体上产前田间生产费用远远大于产后加工环节,还没有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庆阳市具有丰富的中药植物资源和优良品种,如甘草、当归、大黄、地生、丹参、枸杞、黄芪、黄芩、柴胡、秦艽、麻黄、薄公英、地骨皮、刺五加、青蒿、野玫瑰、月见草、紫苏、沙棘、车前等众多野生药材。据统计,庆阳市内有各类中草药527种,植物类114科436种,其中根茎类123种、果实种子类98种、全草类121种、花叶类61种、皮类23种、菌类10种、动物类81种、矿物类等10种。但是由于庆阳市种植和加工都处于经验阶段,特别是对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认识还不够,通过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来增加产量和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技术不成熟,终端产品粗糙,包装简单,使具有较大优势的中草药业产业发展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发展。
3、农业区域结构表现雷同,生产经营模式比较单一
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优化的重点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生态优势,确立地区支柱产业,开发建立一批优质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规模生产基地,强化地区产业结构优势,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通过不同地域内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促进地域产业结构优势的发挥,实现广泛地域上的产业结构均衡。庆阳市在整体农业区域规划中并没有较大的效果,主要原因还是国内仍然实行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这从根本上就限制了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大多数的农户还是根据喜好,往年的价格种植适合气候土壤的农作物,在整体上没有形成规模化农产品生产,而当形成一定的规模,出现较好的效益时其他区域又跟风进行生产种植,并没有形成较合理的农业区域结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庆阳市在生产经营模式上,仍然以小农经营为主,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干部和群众对结构调整的重要和紧迫性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还没有完全做好,结构上的问题,品种品质上的问题,布局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还不完全清楚,甚至顾虑重重;有的连我们基层干部也不完全清楚。具体体现为:市场还看不准,发展路子还不宽,对农民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还比较滞后。总体上还缺乏明确的规划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模仿外地经验和模式。
4、农业综合配置低,农业生产成本高
庆阳市在农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备方面仍然很落后,水利节水配套设施少,电力配套不完备,农业措施工程没有较好的实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并没有更好的落实,农技推广工作及农业信息服务也没有做到够好,加之农业农资价格上扬,农业机械作业费上涨,雇佣工资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高,农产品生产所带来的收益空间越来越狭窄。
5、单纯追求农业发展,环保意识淡薄
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而且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也相当困难。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人们单纯地认为农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农副产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为了解决吃穿问题而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庆阳市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因陋就简上了许多污染大、效率低的项目,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之农药、化肥、地膜等大量使用,造成多种形式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较多:一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粗放经营,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目标,是形成人们短期行为与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农民不知道种什么赚钱,往往是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荒砍树、消耗“存量”,环境资源,势必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二是违背生态环境演替进化规律。庆阳市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既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地区,也是比较落后、贫困的地区。生态贫困导致人们为糊口求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最终陷入“生态贫困—经济贫困” 的泥潭。三是政策上偏重“经济扶贫”,轻视 “生态扶贫” 。长期以来,国家对“生态贫困” 扶贫采取转移支付的形式直接把资金发放到贫困县或其相关管理机构,进行“输血式”扶贫,这种方式只能缓解暂时的贫困,难以从根本上脱贫。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又调整为开发式扶贫,这种扶贫方式集中体现在对资源的开发上,而缺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四 庆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措施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全面把握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上狠下功夫,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运行水平、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比较效益。针对庆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切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投入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的巩固和发展,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利支持。庆阳市要建立政府、农民、外资、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的力度,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农业。在农业投入上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搞好招商引资,发挥现代园区示范,集聚,辐射作用,支持扶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资重点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及农田基础设施的整治力度。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改造,分步推进,在规划区内基本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二是加强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依法加强耕地的保护的建设,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严禁滥征、乱用土地。
(二)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是农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高科技基础上的。庆阳市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科技推广的有效办法。一是要加强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加快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和政策法规知识的普及,增强农民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二是要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用现代化技术装备农业,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三是鼓励和吸引农科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型的企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科协组织的作用。四是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农业供、产、销全面信息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监督、预测和宏观调控服务等应用系统,建成一个快速便捷的信息传输系统,逐步将网络终端延伸到农户,提高我市的农业信息化水平,避免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民对生产缺乏预见性,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
首先,庆阳市应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我市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围绕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建成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加强培育、扶持龙头企业。营造好有力于龙头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和壮大。三是建立企业化农贸市场,为农民增收保驾。企业化的农贸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产业化的一种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有效组织模式。企业化农贸市场的建立,可使农民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农民来讲,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解除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可有利的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其次,庆阳市应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应对入世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必然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必须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有了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在实践中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一开始就杜绝劣质产品的生产,最终体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庆阳市应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五高六化”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的要求,科学制定规划,认真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成套机械及配套设备,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广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改造农业,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努力建设优势产业突出、农业水平先进、流通加工发达、信息应用普及、生态环境优化、经济效益良好的现代农业经济新格局,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四)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什么时候农村收入增长就快,反之,农民收入增长就慢,甚至停滞不前。现在庆阳市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要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仍可采取劳务型增收模式,通过输出劳务增加收入。一方面通过镇企业和私有企业经济的二次创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低收入的农民能够输出劳务;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组织劳务输出为农民拓展渠道增加收入。
(五)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各项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业的发展,仅靠农业内部调整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庆阳市应该加大农业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现代化都需要政府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切实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切实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杜绝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错误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配合有关部门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合作医疗等问题。
结束语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然途径,是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个长期的基本战略。无论是决策部门还是理论界,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更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它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所以,庆阳市应该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视为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及时找出问题,不断的汲取经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要把握住重点[J].上海农村经济,2000,(01)
[2] 钱加诸、汪建国.对甘肃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甘肃经济, 2001(07)
[3] 揭新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十大原则[J].农村经济,2002(12)
[4] 刘澈元.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03(06)
[5] 卢良恕.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
[6] 丁连生、李善堂、张榕.试论草畜业在甘肃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J],草业科学,2005(22)
[7] 张利国.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7(06)
[8] 陶涛.酒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2007(06)
[9] 周翔.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实证研究[J],兰州大学,2008(06)
[10] 李炳坤.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0,(03)
[11] 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
[12]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3,(3)
[13]王伟等.试论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4)
[14] 徐左军.西部开发过程中甘肃农业结构的调整[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
[15] 亢霞.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机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2005,(6)
[16] 袁 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06)
[17] 宋建鸣.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7(01)
[18] 马中亚.庆阳市农产品加工与特色农业资源协调发展的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2009,(6)
[19] 李朝阳.黄土高原生态战略下的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0)
[20]王亚飞.农业产业链纵向关系的治理研究——以专业化分工为研究视角[J].西南大学,2011,(12)
[21] 习冀萍.庆阳市旱作农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甘肃农业,2010,(02)
[22] 雷智刚.试论庆阳市可持续发展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J].庆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9,(05)
[23] 庆阳市统计局.庆阳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感谢信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赵锋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杨伟森
2012年5月15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