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 2018-01-29


雁过留声 2018-01-29_第1张图片

作者  前朝妃子

(一)考证篇

证书这个东西很奇怪,曾经认为,证书是打破先天不足的重要利器。何谓先天不足?没有一个强大的爹,没考上一个牛逼的大学,没有生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后来发现,这些不足,证书也打不破……但是,证书可以帮助你让你的孩子有机会获得先天优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只是一种助力,我坚持认为是很重要的助力。最后面才发现:考证重要的是过程对你的锻炼,由此生成的品质、学习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心智。

我的考证经历大致如下:

2013年10月,注册会计师(CPA)考6门,过了5门分别为会计80、财管71、经济法70、税法69、公司战略65,没过的是审计57分。2014年9月,考过审计。2015年取得CPA专业阶段合格证,准备参加综合阶段考试。

2014年6月,注册税务师(CTA)考5门,过了2门。分别为税法一、财务与会计。其他的没过,跟当年的审计一样,都差了一些。

2014年7月,如果算上非证书的证书,参加了荷兰莱顿大学的国际税法暑期课程,5天英文国际税法课程,通过了英文的考试,取得了结业证书。

2015年4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考2门,全部通过(part 1:400;part 2:380,考试就2门)。

大致总结一下:CPA是拼了老命去准备了的,尤其是2013年考6门的时候,嘴唇发白、脸色发青的11天突击,有目共睹的;CTA是吃老本,几乎裸考去的,果然就是税法和财会通过了(深切感受到不打无准备的战是很痛的领悟);CMA也是吃了老本,不过买了真题集,考前1天狠狠扫了一通。这里不是为了强调裸考,而是准备CPA的时候打下的基础可以堪堪应付这些考试罢了。基础是第一的。

大道至简,只说CPA和CMA:

一、CPA考试

CPA考试的难度是真的,也有神人一次性通过6门(某人2014年的时候一次性过了6门,其中4门都是60分,不可复制)。考试难度因人而异,不过学习总是有个过程,然后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1、教材的重要性

每年都有舍不得买教材的人,喜欢问能不能用上一年的教材。好吧,我很不喜欢这样的人,请跳过。我个人很建议看书,有的人喜欢直接看辅导书,扬言只需要看XX辅导书再听听课就能通过。这样的人,是有的,不是我罢了。看书的感觉,其实很好,越看越透。

教材的知识更新很没有规律性,但是也可以预见到。

会计:2015年会计变化之大让人无奈,不过仔细看看,这些变化主要是范围广,实质上的变化不少,但是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审计:我个人认为,读审计就像是学习一门方言,读起来要命,一旦顺起来就不要命。审计的书向来偏厚,我的用法是拿来听课使用,复习就不用了。

财管:……

经济法:……

税法:……

公司战略:……(同上)

2、辅导书与课程的选择

这里很多人都知道3大马车:东奥、中华、北注协(高顿财经之流是末流了,不敢说不好,至少市场占有率不高)。

先说北注协,北注协在北京,中注协唯一默许的允许开辅导班的地方注协。通过率很高,看到宣传广告是:专业阶段70%以上,综合阶段100%……请自行脑补。拿不到课件的人,建议去找找他们的讲义,尤其是模拟题……再行脑补……

中华和东奥,好或不好大多针对个别老师,机构本身也互相挖人,技术也差不多。如果有志向考6门的同学,可以首选中华(奖金10000元比较实在,东奥好像没发了?未核实)。

大家的说法都一样:老师嘛,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比如,田老师很多人夸的同时,也有很多人骂,口音接受不了。刘姥姥很多人喜欢,因为细,教你读书;很多人不喜欢,觉得啰嗦(觉得啰嗦的未必都是考过的,就不适合罢了)。先试听,后决定。我推荐一下我喜欢的几个老师:

(1)会计:东奥的张志凤(众人的男神,讲的容易接受),中华的郭建华(声音比较提神,更有深度,我更偏爱)。

(2)审计:东奥的刘姥姥(刘圣妮)。不为啥,就因为基础班最后一节课,她说要结束了,祝大家早日成功的时候,我心里超级不舍。习惯了。我大力推荐,因为审计本身就难懂,有个像幼儿园老师一样的人教,本身就是一件幸事。

(3)财管:中华的黄胜。别的不说,冲刺串讲班的押题可谓是神准无比……

(4)经济法:东奥的郭守杰(建议第一次听使用),中华的赵俊峰(第二次的时候我超喜欢此人,超级赞)。

(5)税法:中华的叶青。税法这门课不好讲,尤其是优惠税率太多太多了,讲到的时候很多人反映是念书(可,不念书讲不完不是)。

(6)战略:中华的杭建平,东奥的吕鹏。2个人我都很喜欢。当年战略完全没时间了,被吕鹏放了鸽子(课件到一半就木有了,跳槽了),我就靠杭冲刺班的讲义,根据他说的重点使命背,最后通过了。

3、学习方法

6门课,我的方法比较统一。总体滚动,是这样安排的:会计和审计同时学,然后是审计与财管、财管与经济法、经济法与税法、税法与战略,听完一门再另一门。

(1)听着基础班课程,看着教材,在教材上勾勾画画。(课后不做习题,非常迅速把课都听完,再来“复习”)

(2)上一轮让你觉得时间都浪费了(啥都没记住),别懊恼,记住的是天才,恰好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想吧:你连清华北大都没考上,怎么敢奢望自己看一遍就记住呢?两遍也不行!

(3)做轻松过关1。(很够用)

(4)听冲刺串讲班。

(5)做模拟题。

方法适合自己就好,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

4、冲刺突破法

神马方法啊、资料选择啊,都是铺垫,我觉得很多人可能没有坚持下来,或者坚持了但是觉得效果不好。

研一的课很密,不过我没有为了考试而旷课,每一节都上了,所以当时可纠结了……大致情况如下:

2013年,10月:

2-3日,按照临时计划,用题目来突破提升自己。于是乎,一天3门卷子,2天做完一套。结果:会计60分,其他的最高50分,其中战略一题都不会……别笑了哈,没背书,只看书就是这样,只看书不做题就是这样。

4-5日,寻求突破,再做一套卷子。结果是经济法、会计及格,其他的不及格,其中战略一题都不会,again……然后呢,慌了。。。

6日,深刻自我反省,一整天,然后制定了一个“喷血冲刺计划”。

首先是自我剖析:会计底子不错,不是重点;审计从来没背过,必须加强背诵;财管公式都没记全,很多陷阱需要做题;经济法道理不难,但是数字和细节没记住;税法只记得大税率和增值税法条,优惠神马的都是浮云;战略嘛,从我一道题都不会就看出,虽然读过听过,但是没有记住,需要加强背诵。奈何自己记忆力奇差。

其次,是时间剖析:7-17一共11天,其中8-17除了周末2天,其余9天都是课(课程都是半天的,不跷课的话,满打满算加起来只剩下6天)……平均一门不到2天时间,很多需要记忆的,很多题目需要做。

最后,XY轴匹配计划。X轴是6门课,Y轴是时间。时间太紧急了,很多人劝放弃,也有些过了几门的人侃侃而谈所谓的“不可能”。

时间安排如下:

4:30,起床

4:50-7:00,审计。资料:东奥最后六套题赠送的思维图。顺序为:第一天半本书,第二天剩下的半本,之后每天都是整本书。方法:使命读,一遍又一遍,加强记忆,然后一遍又一遍背,加强记忆。

7:30-8:20,会计。会计比较自信,掌握较好,比较放松和随意。

上午,会计和审计。审计依然是读书。

1:30-3:30,财管。看一遍所有的公式。

4:00-5:30,战略。资料:杭建平冲刺班课件。背诵方法与审计相同。

6:30-7:30,经济法。资料:东奥最后六套题赠送的思维图。顺序:分为2部分,公司法、证券法为1部分,其余2部分,然后每天一部分轮流来。

8:00-9:30,税法。每天小税总过一遍,资料:自己整理的小税总,一个税一张纸。大税种分2部分:个税、企税;3大流转税。大税的资料:课本。然后大税总轮流来。

10:00睡觉。

总之,最后是这么个结果。强迫自己一回,没那么难。就一回,死不了……

二、CMA

CMA考试比较偶然,是获得了美国IMA协会的全额奖学金,可以免费考试一次,并且免了各种费用,加起来价值大概$1000吧……

IMA奖学金申请资格和途径:学校为单位推荐,成绩5%or校级奖学金获得者,有名额限制(2013级是5名,会计3,审计2)。最终由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总部直接与获奖者邮件联系(可以认识Luda,邮箱的客服)。申请时间是6月,批准时间是2014年10月7日。

CMA考试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吧,与事实有出入,本人概不负责哈。

1、CMA是财政部与外专局联合引进中国的,近年来大力推行

2、人行的人力培训人员说:CMA就是小MBA,某些hr也是这么认为的(架不住更多人不知道这个东西)

3、美国友人说这个证书是骗钱的,就跟ACCA一样,宣传的好罢了

4、2015年考试4门变为2门,难度加大,内容涵盖MBA所有课程

5、可以选择中文或英文考试,号称证书含金量一样,不过会有备注考试语言

7、考试报名费$300/门左右,加上注册费、会员费等,就不少了……

8、自己报名途径:IMA官网,可以选择中英文,美元支付(可以用有visa的信用卡);外专局,报名中文,RMB支付。奖学金报名途径:发邮件给IMA的老外Luda,他们负责一切,除了最后选考位。

这个考试,其实不难,但是也架不住某个新晋CPA没考过……所以,裸考的人看的还是命……

考试可选资料:

1、网上可多课本,没看过,目录看起来和CPA蛮像

2、历年真题。这东西永远是意义最大的……我看了

考试:只需要带身份证和准考证,是外包给普尔文公司的……然后,就这样,一天2门,一门3小时貌似,1.5小时就做完了,检查一下,就可以交卷了。我一向认为,这东西就是命,检查多了就砸了……

祝,北国会出现CPA一次过6门的大神!

(二)实习篇

随着研一课程的结束,大家都会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选择:实习OR考证?不可否认各类资格证书是就业过程中的一个敲门砖,拥有它可能会使得你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面试入场券。同时作为一个就业季的亲历者看来,实习在求职中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实习,首先需要想明白为什么要去实习?你希望通过实习学到什么或者是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怎样平衡实习与考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考虑了综上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的实习领域和岗位,接下来就是认真对待实习每一天,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使实习价值达到最大化。

作为一名即将进入求职季的研究生,虽然之前都或多或少的有过实习经历,但基本上每次实习进入的领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新的一次实习依然需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去年暑期我在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实习过一段时间,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有如下几点体悟:

1、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每年的暑期都是实习的高峰期,然而细心观察却可以发现,真正进入到优秀企业实习的同学无不是前期准备做的特别充分。优秀企业的实习生招聘一般都开始的特别早,有的甚至春节过后就开启了招聘流程,所以如果特别心仪某家企业,就需要提前收集该企业的资料,包括随时了解官网信息以及关注微信公共号等,因为招聘信息会通过这些平台定期发布,在第一时间获得招聘信息后,就要立刻着手申请流程。

2、  实习无小事

真正开始实习之后,首先是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要好高骛远。实习生的特点就是没有工作经验且人脉关系少,所以如果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公司上级的认可,除了认真、主动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要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实习无小事,所以要在实习中学会去自己找事情做,能够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不仅可以获得上级的信任,而且可以给公司留下良好的形象。通常来说,公司并不会指望实习生来创造价值,更多的时候,对实习生是出于一种观察的状态,观察他们的态度、潜力和发展性,而这些就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显现出来。

3、  主动找活干                                                                          

大部分实习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实习领域时,因为与上级、同事之间的不熟识,大多会陷入一种无所事事的尴尬状态。面对这种局面,一部分实习生会选择“敌不动我不动”,被动地去等待别人打开僵局,这一类学生缺乏的是实习工作的意识,不会被企业所需要;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会通过主动去询问去帮助别人的方式来打开局面,让自己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中。工作肯定是有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学,多观察、多向别人请教、帮助别人来快速成长自己。机会是要自己寻找的,不要把别人不给你事情当借口,要明白实施期已经进入社会,一切只能靠自己,公司没有义务培养你。

4、  主动去思考

在实习的过程中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而社会并不像学校一样会有老师为你答疑解惑,所以需要自己学会独立的去观察、思考问题。实习生要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填补自己实务能力的欠缺。同时,因为没有经验会遇到一定的挫折,这种时候要学会积极的调试和总结,主动去面对工作、解决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主动思考并不意味着就只靠自己,工作中的前辈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主动去向他们请教。

实习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实习,在实习大军中不乏一些的同学找到自己的论文写作方向或是直接因为表现优异而被公司录用,或是即使没有被公司留用但因为被上级赏识而遇到更好的机会。简而言之,实习既然是必经的一段旅程,那我们为什么不让它过得更有意义呢?学而实习之,且行且珍惜!

(三)论文篇

一、论文写作

两年研究生,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论文,研二一年的时间基本就是流连于论文和面试之间,论文的完成就意味着校园生活的结束,面试就是社会生活的起点。有人说,论文就仿佛十月怀胎,这话真的一点都不假,从一开始迷茫惶恐,不知道该写什么,然后依然是迷茫惶恐,不知道怎么去写,然后就是囫囵吞枣,被Deadline逼得拖无可拖,然后草草一篇论文初稿出来,在接下来就是暗无天日外加逼死强迫症的修改论文和查重改格式阶段,最后就是新鲜出炉的一份精心修改的毕业论文,那时那份装订整齐的论文就是你一年心血的凝聚,那会你是满足和骄傲的,觉得仿佛这就是迄今为止用心良苦最伟大的创造,最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在我们十月怀胎的过程中,我们是一定要紧跟“医生”的步伐,就是我们的导师,对于那些早起发育不良或者发育迟缓者来说,导师的督促是我们健康发育的关键,我们一定听“医生”的话,定期检查汇报,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阶段的成果和汇报,这样对于那些胎位不正或者跑偏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后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发生。就我个人而言,以下是我的一点经历和感悟,有经验也有教训,希望对学妹学弟们的创作有一点启发吧,此外,我特别感谢我有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导师,其实跟着导师走,你一定可以给研究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一)开题阶段

论文开题是论文的起点,我认为好的开题就是成功的一半,开题的时间基本就是在7月到9月之间,我认为确定论文方向的核心就在于资料,资料丰富才能保证论文研究的充分,对于金融论文来说,尽量选择数据比较充分的资料或者能够与自己的实习紧密联系的题目。其实大家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样的迷茫,都不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自己能写些什么,或者是自己会什么。起初,我也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什么都是一知半解,我也不清楚我对什么感兴趣,觉得30000字的研究成果就是天方夜谭,最终,我在和导师的沟通中,选择了与我实习相关的方向。另外我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在去年的时候给我们组织了一次相对比较正规的开题答辩,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开题答辩,督促我在安排的时间内阅读了许多与我方向相关的论文,保证了我在提笔之前是心中有数的,知道数据从哪里来,论文的框架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个方向,我还能做哪些创新和突破,以及接下来论文写作过程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我应该学习什么。同时我认为这些东西也是好的开题最起码考虑到的内容。

(二)写作过程

写作的时间应该是从10月份左右到3月份,写作中的核心就是计划性。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有教训的,由于我的懒惰,迟迟不愿意动笔,所以写作时间就集中在了10月份到12月份,然后就是2月份到3月份,中间空了一段时间,这就造成了我后面写作时间很慌张,而且思路很不连贯,甚至是通宵熬夜加班加点,感觉要拼了命似得在赶论文。所以我建议论文的写作还是要有计划的,这是一个持久战,是不可以断的,我们这个时候就要跟老师经常沟通汇报,一方面是在这种汇报机制下能保证我们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论文,另外,也保证我们的论文出现一点点营养不良的苗头时就能够及时的被湮灭。而且后期时间过于仓促的话,对论文来说会造成分析不充分,说服力太弱,漏洞太多,这在最终答辩的时候都会是硬伤的,对我们个人来说,也是后期熬夜通宵血淋淋的代价啊。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些都需要及时跟导师沟通,早点克服,我在论文的写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量化的问题,而且我也一直不愿意去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到2月底,我对于我量化的东西都束手无策,软件吃不透,数据做不了分析,我一度认为我的论文不可能继续了,我甚至认为我自己毕不了业了,这也是我前期不努力的教训,直到后来,恶补金融计量学,多次请教学长和老师,那会我自己都觉得自己脸皮太厚,一直缠着师兄教我,也感谢师兄的热心。所以,如果学弟学妹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碰到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也可以随时告诉我们,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三)修改阶段

论文的修改是论文的重中之重,我觉得知识的积累和升华就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论文修改的时间基本是在初稿完成之后一直到答辩结束,学习不止,修改不止。修改的核心就是论文逻辑的连贯性和分析的深入性。我认为一篇好的硕士论文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应该是以专业的姿态能够深入透彻的说清楚你研究的问题,不一定非要标新立异,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说清楚自己写的是什么,不然在答辩的时候很容易被问住。论文修改的时候,如果能够结合国内外发展的最新现状是最好的了,但我们经常由于看的太少,读的不够,视野不足够开阔,很难写出新意和深度,这时就一定要经常和导师沟通,导师的眼界能迅速抓住我们论文中值得推广和总结的内容。另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论文的每一部分一定要紧紧的围绕主题,这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要体现在标题上,围绕核心关键词,重点突出。总之,修改的关键就是进一步的升华和提炼,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把自己的写出新意的一个过程,多听听导师的建议是很有必要的。

(二)论文答辩

接下来就是论文答辩部分了,论文答辩可以说是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最后一次个人作业,论文已经写作完成,毕业在即。论文答辩是学生生涯的一座山丘,只是我却不忍越过,因为越过山丘虽能收获学业硕果,却也意味着即将别离。

(1)首先从时间把握上:

论文答辩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陈述,一是老师提问,每个学生总计20分钟,一般而言陈述和提问各10分钟,但具体还需根据答辩老师的要求做适当的调整。所以学生在准备PPT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时间,最好在正式答辩之前能够又一次预答辩的模拟,以便发现问题、把控时间、及时调整。

另外,在正式答辩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答辩的次序及答辩老师当时的状态另行调整。如果答辩相对靠前,那么可根据之前准备有序进行。若答辩次序靠后,且答辩老师已经相对疲惫,可是当缩短陈述时间,语言精练、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废话不说才是答辩老师希望看到的。

(2)其次从PPT的准备上:

PPT的准备要超脱论文,答辩讲述要超脱PPT。

这是因为在答辩之前,老师们已经看过学生的论文了,不需要学生再答辩时只是简单的重复。另外几乎每篇论文都有吸收和借鉴其他文献或他人研究成果,尤其在文献综述和基础知识介绍部分,而在答辩的过程中老师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学生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以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所做的工作是什么。答辩时答辩老师一天要面对二十多名学生,照本宣科、平铺直述、重点不突出很容易增加老师们的视听疲劳。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PPT的准备过程中应该源于论文又脱离论文。鉴于“芳华绝代”的小伙伴们都是研究金融方向的,现简单谈一下实证性研究论文的PPT的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选题背景,即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二是我在文章研究的思路、方法是什么。三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包括为什么要进行实证性分析、选择论文中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具有研究意义、主要是通过该案例说明什么。四是论文的结论与建议。另外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也可以在PPT中有所体现,但是具体讲述时不做重点,可一带而过。

PPT在制作页数可长可短,具体可根据论文答辩过程中需要讲述的内容来具体确定。就我们答辩的具体情况,答辩的PPT从十几页到上百页不等,具体在讲述的过程中可具体展开也可以直接跳过。

(3)最后在问题回答方面:

答辩老师一般有四位,三位校内老师和一位校外老师,平均每个老师会问一到两个问题。有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也有的是老师依次提问之后,学生再追个回答。如果是后者就需要学生提前准备好纸和笔以记录每个老师的问题。提的问题都是论文相关,但也会有些通性的问题。比如文论的格式问题、结构逻辑问题等。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用紧张、保持思路清晰、态度谦虚,记下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答辩后继续修改。切勿与答辩老师发生冲突。

简单总结了这么多,希望各位学妹学弟一切顺利,争取都能取得优秀毕业论文,以谢师恩,也为自己的学业生涯画上完美音符。

你可能感兴趣的:(雁过留声 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