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衡逆袭,从奴隶到宰相


阿衡在老家附近耕种的时候,一队身着白色服装,举着白色旗帜,浩浩荡荡的车队驶进了亳(bo),并驻扎下来,开疆拓土营建城镇。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白色车队过后,一句话在阿衡的家乡流传开来,“人视水见行,视民知治不。”(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到自己的样子,看一看民众就能知道国家治理的好与坏。)

这句名言来自汤哥。汤哥又名成汤,也叫天乙。汤哥刚带着浩浩荡荡的白队搬迁到亳,距离阿衡老家有莘氏(山东曹县)不远。后来,汤哥在阿衡的辅佐下灭夏建商。

阿衡听闻,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夏帝桀的黑暗统治之下,此句名言彷佛一道曙光,点燃了阿衡的对未来的希望。

“英明君王啊!善言能够听得进去,道德才会进步。治理国家,抚育子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为朝廷的官员。”

阿衡就是伊尹。他自认为有才能,也有责任辅助有道德的君王,汤就是他要选择辅助的君王。

“阿衡欲奸(gan)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然而,阿衡却没有办法,或者说没有门路求取到汤哥的认可。没有钱疏通门路,也不认识高官牵线搭桥,连汤哥的面都见不着。

阿衡颇自无奈。他只能背起(“负鼎俎”)火锅和菜板,一边沿路摆摊售卖秘制美食,一边继续寻找机会。

当阿衡听说老家大户有莘氏的闺女将嫁给汤时,阿衡收拾了摊位,背起“鼎俎”回到了家乡,并卖身给有莘氏,做了陪嫁的奴仆。

阿衡终于进入了王室,并负责烹制各种美食。新婚的汤哥不仅喜欢阿衡烹制的美食,而且还喜欢追问烹制方法,阿衡借着跟汤哥讲述烹制美食的机会,把治国理政的道理添加到了美食制作方法中。

汤哥听出了其中滋味,认识到阿衡不仅是厨师,更是治国理政的人才。

“汤举(阿衡)任以国政”。阿衡不再是厨师,而是治国理政的大臣——伊尹。

“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汤哥把治国理政的重任交给伊尹之后,又出现了这么两句话。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去”为“离开”的意思,“适”是“到……去”的意思,“丑”当讲“丑恶,不好”。这句话意思应该是:伊尹离开了汤哥,到了夏桀那里去。看到夏桀的暴政,以为夏桀是丑恶的,便又重新回到了亳——汤的国都。

关于伊尹这段离奇的经历,有人说伊尹为了自抬身价,让汤哥感受一下离开之后的缺失;也有人说伊尹到夏桀那里刺探军事秘密。关于传说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毕竟辅佐汤哥,讨伐夏桀打破专制,必须有真实的一手材料。

况且,司马迁还透露了另一个民间说法。汤哥“聘迎”伊尹,前后往返伊尹哪里五次,比起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多两次,已经给足了面子。(“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

伊尹辅佐商汤创建了商朝,成为千古名相。除了汤,伊尹继续辅佐了后续商王,外丙、中壬以及太甲。其中,外丙、中壬均是汤哥太子太丁(太丁未能上任就去世了。)的弟弟。太甲是太丁的儿子,汤的嫡长孙。

这嫡长孙太甲大概是娇生惯养,品行不端,为非作歹。“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昏庸糊涂),暴虐(凶狠残暴),不遵汤法(不遵守汤制定的规章制度),乱德(礼仪败坏,道德沦丧)”。

帝太甲在帝王位置上坐了三年,估计伊尹也忍受了三年。伊尹实在难以忍受,“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将帝太甲流放了,去给他爷爷汤哥守坟墓。

在外流放三年,太甲竟然“浪子回头”,诚心悔过,一心向善。伊尹一看惩罚效果不错,又重新把太甲接回到亳,将治国大权交还给太甲。在太甲流放期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死了之后,太甲儿子沃丁上任。沃丁在任期间,伊尹去世。沃丁将伊尹葬在亳南,在国都附近安葬,待遇还是蛮高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就是第一个实践者。

与同为千古名相的姜尚相比,伊尹的知名度弱一些。因为,姜尚除了历史文献的记载,《封神榜》神话故事,让姜尚、姜子牙、姜太公传说的更多更广一些。

其实,伊尹不仅在治国理政方面成绩卓著;在烹饪方面还是厨师鼻祖,备受敬重的厨神;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汤药的发明者,贡献了《汤液经》,食药同源养生理念。

(后世伊尹画像各有特点,共同之处是总配个鼎。)

毛泽东主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可以效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太公(姜太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衡逆袭,从奴隶到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