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承认我被《军师联盟》里的曹操圈粉了,尤其是横槊赋诗那段。
当然,作为刷剧有感,这篇文的反射弧未免太长。所以我带着一颗迷妹的好奇心,搜寻了更多有关曹操的资(段)料(子)。
曹操小名叫阿瞒这件事基本上人尽皆知,他还有一个更萌的小名,叫吉利……很可爱吧。
曹操的父亲名叫曹嵩,史书中说他本是夏侯氏之子,入嗣到曹腾膝下。如此说来曹操本来也姓夏侯,难怪《三国志》中把两家的有名人物放在一起,叫做《诸夏侯曹传》。
曹嵩在战乱中被陶谦所杀。据说当时陶兵杀上门来,曹家毫无防备,仓皇逃跑。曹嵩准备从后院的墙窟窿里逃出去,并让小妾先走,然而小妾太胖,被窟窿卡住了,逃之不及,最终被杀。
这个记载出现在《三国志》裴松之注里。记得大学时学古代史,老师说你们看《三国志》啊,会发现裴松之的注比陈寿的正文有趣。陈寿只取信史,而裴松之基本把他见到的材料都列了过来。
我当时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真的会去看《三国志》,最近却被电视剧激起了兴趣。果然裴松之注内容更为有趣,信息更为劲爆,虽然可信度比正文略低,但是人代冥灭,能看到更多的文字总是好的,毕竟我们还有判断的余地。
如果这个故事确有其事,曹操的性格还真是不像老爹。
二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太脸谱化了,没读过书的人都能脱口而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之类的评语。近世为他做翻案文章的人也不少,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评价曹操雄才大略,经世济民。
曹操文武双全,他的诗文不必说,中学生们必然背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早年势艰力弱,遭遇险境,常常手刃数十人突围得脱,武功也非等闲之辈。
这样的人,本身已经非常有魅力,重要的是,他还非常诙谐洒脱: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三国志》引《曹瞒传》
想象那个场景,曹操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并能消除距离感。
据说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所以《军师联盟》中曹军将士齐唱《短歌行》的一幕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看过这一幕之后,高中时背过的金句迭出的《赤壁赋》,极不起眼的这一句顿时在脑海中复活: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大爱这种文采风流。
关于曹操的驭人之术,《军师联盟》中选取了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曹操破袁绍,发现一批许都军臣与袁氏往来的书信,他看也不看付之一炬,并说了一句:
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非常难得的同理心。
其实还有一件事,更为难得。
曹操在征乌桓的时候,有一次形势险峻,众人劝他不要出兵,他坚持出兵,并取得了胜利。
事后,曹操查问当时劝他不要出兵的人都有谁,那些人很害怕:出错了主意,大概要秋后算账了,这种自堕威风的行为,至少也要治一个“摧沮军心”之罪吧。
谁料曹操笑眯眯地奖赏了他们:“我虽然胜了,但只是侥幸。诸君的办法才是万安之计,以后遇到类似的事,诸君还是要及时进谏。”
叹为观止。
一般敢于力排众议并且成功的人,事后都喜欢享受一下鄙视反对者的快感,曹操居然忍住了。
曹操之多忠亮死节之臣,与他的个人魅力与驭人之术是有很大关系的。
三
所以,我们可以忘记那些“奸诈残忍”的偏见,认为曹操是一个知人善任、仁爱宽厚的好主君了吗?
不,那太天真了!
杀董承、杀杨修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不讲,来看一个更无赖的。
同样是《曹瞒传》里记载,曹操征战中军粮不足,将士们不够分了,他问负责人:“怎么办?”
那人道:“把分粮食的容器做小一点,不就够分了么。”(“可以小斛以足之。”)
曹操说:“好。”然后他就这么干了。
不久将士们觉得受到了欺骗,纷纷鼓噪,曹操对那个献计的人说:“借你人头一用吧。”(“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
于是曹操毫不犹豫地砍死了那个可怜的献计的家伙,并在他的人头上贴了一张小纸条:“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句话:
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仁恻之态是一定要做的,可是真需要人命来顶缸的时候,砍你没商量。
四
曹操有好几个夫人,二十五个儿子。
对,就是二十五个,不仅能拉两支足球队对垒,连裁判都有富余。
在各种电视剧的普及之下,大多数人所熟悉就是卞夫人所生三子:曹丕、曹彰和曹植。(确实,这三个人在历史上存在感也最强)
曹丕字子桓,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文武双全稳重乖巧。
曹彰字子文,人称黄须儿,勇猛无敌拒绝读书。
曹植字子建,文采风流任性疏狂。
曹植最像父亲,也最得父母的喜爱。
理论上全面发展的孩子更加优秀,可是曹操看着谨慎持重的曹丕,怎么看怎么不像自己年少时无法无天混世魔王的样子,倒是锦心绣口豪放洒脱的曹植常常让他想到当年的自己(好吧这句是我编的)。就是这一点偏爱,导致三兄弟之间发生了诸多苦涩的故事……
那些故事太长,就不在曹操这里歪楼了。
此处想说一说曹操对亲人的态度。
有一个比较惊悚的故事,说曹操午睡,睡前对小妾说,一会儿叫醒我。小妾看曹操睡得很好,就没叫。曹操醒来之后就把她杀掉了。
也许在那个时代,妾不能算亲人吧,就跟养一只宠物差不多,喜欢玩一玩,不喜欢可以随便弄死。
《魏略》里还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曹操的长子曹昂生母早亡,由丁夫人抚养。后来曹昂死于战乱,丁夫人十分难过,日日哭之,终于把曹操给哭烦了,将丁夫人遣送回家,准备让她冷静冷静。
过了一阵,曹操去见她,再三问:“愿不愿意跟我回去?”
这位丁夫人也是硬气,低头织布,就是不理曹操。
曹操道:“这是真的要与我决绝了。”于是离去,以卞夫人为继室。
后来曹操病重将死,叹道:“我一生所行,无愧于心。只有一件事:如果死后有灵,子修(曹昂字)问我母亲在哪里,我却无辞以答。”
看到这里,真不知该说他有情还是凉薄,虽然用现代人的观点看,这绝对是凉薄。
综上,曹操对待身边人的态度,基本上是一个正常的古人的样子。
五
前几天去4S店给车做保养,店里有一个小书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了几本,藏书居然还不错,于是拿了一本《三国史话》来看。
看到这样一句话:从古英雄,坚贞坦白,无如魏武者。
连忙发给恰恰看,说,曹操地下有知,应该是开心的。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曹操的诗文,我们可以看到他无数次以周文王自比,表白自己“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的心迹。
不过曹操代汉的欲望基本上是肯定的,当时的汉家天下已经千疮百孔,想结束那个乱局,另起炉灶比挽救汉室要简单得多。
在《军师联盟》里,青年时代的司马懿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一个学子,最大的抱负就是找到一个君王,臣之,辅之。也许,我还能和他一起结束这乱世。
这句话说得很朴实,细想却是很燃以及自信心爆表的,所以我非常喜欢。
曹操的出身比司马懿要差很多,他对战乱之苦的感受应该也更深。在他留存不多的诗歌里,除去脍炙人口的《短歌行》与《步出夏门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蒿里行》中的这几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的理想,就是迫切地想结束这一切。
《军师联盟》中有一个场景,曹操在吃一碗面,吃得唏哩呼噜无比香甜,并把掉到桌子上的一截面条捡起来放嘴里,最后用热水把碗底一冲,喝掉。
我十分钦佩这个细节的设计,史书中记载曹操崇尚节俭,衣不锦绣,履不二采,无论这是不是在上位者的作态,我相信一个对生民疾苦念念在兹的人,是会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一口食物的。
曹操有一首《苦寒行》,写远征之苦,真切动人: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这个情景可算曹操征战生涯的缩影,履冰蹈刃,九死一生。只有真正经历过这些的人,再去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不会让人觉得是妄为大言。
一个人既有功业垂世,又因诗文不朽,我是服气的。
PS:刷剧之余,将《三国志》中曹操一家的传记看了个遍,并恶补了一下三曹的诗歌,感觉非常爽利。在这个过程中,十分感谢恰小娘子的分享与聆听。刷剧读书,允为快事,有知己可以交谈,更将这种享受提高了一个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