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de自留地‖不喧哗,自发声

某日,素心问:为什么大多人外出旅行,都停留在网络上发个九宫格的个人摆拍和吃吃喝喝,真正发自内心从旅行中的感悟和景区的介绍很少。纵观整个朋友圈,也就那么一两个人有在旅游中因为见得多,从而有了更加豁达的人生观。

二八法则,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越生活越年长越发现,这个社会二八法则无处不在。百分之二十的聪明+才干+实干,百分之八十的看看;百分之二十的看门道、学套路,百分之八十的看热闹、瞎嚷嚷;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而这一天中有公司开业、上岗、升职加薪、职称考试、旅行在路上;有企业破产、下岗、辞职、学习纠结控、躺着睡大觉。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当下的待遇也是你应当得到的待遇,无论是理想or差强人意。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都是我们应该去适应的时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无论是生活还是旅行,你是用心体会和感悟抑或者走马观花、胡乱应付,随着时间变化,你的身上(状态、言行举止等)都会有淋漓的呈现。

物质第一,精神排后

周濂有本书《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这个人自己醒来;

[1]先解决温饱问题,才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你见过哪个文化人脱离物质紧靠文化而生活?有个叫高晓松的文化人,说了句让无数少女所折服的至理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现在回想起来,打自己的嘴,矮大紧没有穷过,所以他有足够的资本来追求诗歌、远方、不买房子、娶年轻妹子。穷人的诗和远方在书本里、在旅途中、在蓝天白云中、在一切可以可以捕捉的机会中。

[2]当我们身边的大环境在追求更快更好的发展时,浮躁、浮夸、虚无缥缈代替了更多的务实和勤奋,连看书都变成了一种奢侈和炫耀的资本。偶然被人冠以“文化银“的帽子,浑身直打哆嗦,弄不清是夸呢还是夸呢?因为看书找不到可以对等沟通交流的人,后来才和朋友做了读书会,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喜欢做的事,在这个小圈子里不被当作怪咖。你的收入等于五个朋友的平均值,你的整个状态和身边的环境有关系,当你想要的和拥有的有落差时,你要么去找到你想要的那个环境适应和匹配,要么自己变成这样的人。

经过和阅历,所有的积累写在脸上

最近频繁的失眠和焦虑,整晚睡不踏实,早晨起来眼睛肿、手肿,这种状态几乎让人萎靡崩溃。临时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四天之后回来,一切还是照常,耶稣还是耶稣,撒旦还是撒旦,要做的事一件也不会少,繁杂的过程一点都不会少。那出行的意义在哪?

[1]暂时放下手中事,到一个新环境中去放松、去大口呼吸、无压力的做自己,尽管这个时刻短暂而珍贵;

[2]旅行中的磕磕碰碰和小摩擦,最能锻炼和考验人的品性;饭菜不满意,酒店住宿不理想、延误了航班、旅游景点被骗等等,你若放下这些纠缠不清的坏心情,直奔一个主题:出来耍,主要是开心,那你就会收获一个顺利和如意、有乐趣的旅行;反之,抱怨、牢骚只会让各种不顺利接踵而至,压倒思想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失望至极。我们时常呼喊我要成长,成长就在身边,在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你的视野、格局、能力逐步积累和变化。

[3]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这是D姐常对我说的,也是我常对身边人说的。看一本书,带着你的问题去阅读,在过程中找到自己需求的那个点,去消化到自己的心里,转化到自己的思想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算有意义。去旅行也是,在每个城市我会买当地的地理杂志和历史传记,去看当地的文化演出,到景点找讲解员讲这个地方的故事、到历史博物馆租电子耳麦点对点的听讲解,到这个城市的菜市场溜达、乘坐公交车、出租车去接触当地人的气息。只有融入,真正的融入这个城市,你才会体会到这座城市的风情和魅力。

某次听一个分享里讲到的,切换角色,走到哪里把自己的思想切换到当地频率,这样你才会放下你的顾虑和拘束,真正的打开自己,展示真性情的你。无论是学习还是旅行,都是遇见更好的自己,但前提是你得真实。

《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在进监狱前过着成功人士的生活,某银行投资副总裁,聪明、英俊、有前途;进入监狱后,有过间歇性的萎靡和颓废,不过很快又调整过来,他的耐性在一次次的受折磨中锻炼起来,忍耐力强大到无法想象,26年坚持不懈的掘挖隧道,以及对未知区域的判断力,让他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厉害的有魄力的人。有种鸟儿,笼子是管不住的,因为他迟早会飞走。有种人,无论旅行或者生活,他们都可以打理的很好,因为他们足够的专注和勤奋,在前进的路上不断成长,直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静de自留地‖不喧哗,自发声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de自留地‖不喧哗,自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