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的性能

1.运算处理能力

      在选择服务器时,运算处理能力时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但是影响服务器的运算处理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Intel的CPU结构为例,实际构成CPU的部件有:CPU内核(Processor Core)、一级缓存(L1 Cache)、二级缓存(L2 Cache)、后端总线(BackSide Bus,BSB)、前端总线(FrontSide Bus,FSB)。CPU内核用于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因此它的性能直接与运算处理能力有关;一级缓存为CPU直接提供计算所需的指令和数据;二级缓存主要用于存储控制器、存储器和缓存检索数据;后端总线是用于连接CPU与二级缓存的总线,前端总线用于互连CPU与主机芯片组的总线。

      服务器的性能与CPU的速度的关系可以定性的说明:

      CPU1的主频M1,CPU2的主频M2,且两者之间采用相同的技术。若M2大于M1,且M2-M1<200MHz,则配置CPU2的服务器性能比配置CPU1服务器性能提:(M2-M1)/M1*50%,这也就是CPU的50%定律。(参考《计算机三级教程》,但是表示怀疑,因为其他地方并没有查阅到相关表述)

      服务器的性能与CPU的速度的关系可以定性的说明:

      如果一个高端服务器支持8路SMP的CPU,假设其他条件理想,那么从1个CPU增加到2个CPU,系统性能为前者的170%;增加到4个CPU,系统性能为300%;增加到8个CPU,系统性能为500%。

      但是实际上,一级和二级缓存、前端和后端总线等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CPU的主频和数量来提升服务器的性能。

2.磁盘存储能力

      磁盘存储能力表现在磁盘存储容量与I/O服务速度上,而决定这两个参数的因素又在于磁盘总线与硬盘两个方面。磁盘总线目前主要是SCSI标准。

      硬盘性能的参数包括:主轴转速、内部传输速率、单碟容量、平均寻道时间和缓存。

3.系统高可用性

      系统高可用性可以描述为:

                                                 平均无故障时间/(平均无故障时间+平均修复时间)

      服务器一旦出现故障,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

4.可管理性

      系统的可管理性表现在:方便的系统管理软件界面和远程监控管理能力,硬盘、内存、处理器、电源的热拔插,便于拆装、维护和升级。

5.可扩展性

      系统的可扩展性表现在处理器的扩展能力与存储设备的扩展能力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