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人工智能结合,传统媒体或难有未来 智媒时代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从机器人“秒速”撰写财经、体育、气象等新闻,到720度沉浸式高清直播带受众身临其境,再到惟妙惟肖的AI合成主播相继亮相……眼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闻的生产方式。拥有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诸多“黑技术”助力的智媒传播,越来越移动化、智能化,有时甚至更人性化,这不仅颠覆着受众的感官体验,也冲击着媒体人的从业经验。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未来媒体会长啥样?又该如何发展延伸智媒探索?

  2019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近日在江苏苏州举行,其间,在“智媒未来——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发展”的分论坛上,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高校学者到行业新锐,各方前沿观点的碰撞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动态与新模式有了更新的认识,也为在智能化媒体探索中迷茫的业者开阔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人机耦合赋能媒体是趋势

  新华社此前推出的AI合成主播曾引起业界普遍关注,可能很多人会有同样的疑问——既然有真人主播,为何还要这些“没有灵魂”的合成主播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相比真人主播,这些AI合成主播不仅能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停歇地提供服务,还能用无数个分身在不同的现场同时为观众带来各种资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客户端主编陈倩介绍,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其AI合成主播共播发稿件236条,累计浏览量达1.2亿。而目前,这一智能应用正在新华社全面铺开,已播报新闻5000余条,累计时长达1.3万多分钟。此举节约出来的人力十分可观,可以让记者更加专注于独到深度的报道和人文访谈。

  对于媒体发展的未来,长期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的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一认为,技术的扩散不是均质的、等速的,也不是等距离的,因而需要我们更加灵敏地去捕捉它、用好它。

  “未来人工智能将被广泛应用于媒体内容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人机耦合赋能媒体行业提质增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科大讯飞听见科技媒体业务线总监黄佑银说道。

  目前,传统媒体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传统录音整理耗时耗力且试音效果差、音质不清晰、文件容易泄露,传统内容生产来源多、数量大、效率低、成本高。对此,黄佑银认为,面对媒体融合这一时代课题,有3个发展方向值得期待与探索。即如何扩大主流媒体价值影响力,让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通过媒体融合方式抵达更多用户,这是未来探索的方向。如何以传播优势提升智力势能,传统传播渠道主要是基于报社、广电以及手机等载体,而未来传播可能更侧重基于算法的分发,如何让传播变得更快、受众更广值得深思。如何以更新的技术迭代开启无限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将驱动媒体内容生产变革,以5G、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新闻采集、以算法为核心的内容分发已成为可能。个性化与社会化交织,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内容体验。

  人工智能尚初级并非万能

  人工智能的优势已不言而喻,也被业界广泛认可,但在认识人工智能强大的同时,与会嘉宾也较为客观地看到了其目前发展所处初级阶段面临的不足。正如瞭望周刊杂志社副总编辑罗海岩所言,人工智能正在逐步作用于媒体领域,意味着媒体从“众媒”走向“智媒”,这是一次革命性的重大历史转变。然而,这种智能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处在比较初级的水平,应该冷静客观地评价,多角度地思考和实施。人工智能会给新闻操作方式带来一定的变革,但新闻工作者的理想和情怀是新闻业发展的本质。写作机器人是为了解放采编人员的劳动,有利于他们将精力集中于更深层次的研判和思考。

  对此,《中国记者》值班主编陈国权也表示认同。他认为,人工智能将极大推动媒体传播力的提升,但应该认识到技术的边界。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只会做“薄情报道”,缺乏媒体所需的倾向、情感和人文关怀。同时,人工智能也做不到采访或者提问的精髓——追问。目前人工智能应是媒体工作者辅助生产以及采集收集新闻线索的工具。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叶龙也认为,智能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演化、产生的新形态,然而,媒体资源的智能分配、音视频节目内容虚拟化制作、音视频内容的智能监管等媒体服务智能依然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在叶龙看来,智能媒体时代仍然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例如,媒体资源的智能分配方面,制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传输资源等资源利用率低,供给侧改革需求明显;音视频节目内容虚拟化制作方面,场景采集效率低、重复利用率低,内容的呈现受导演、导播限制,交互性低;音视频内容的智能监管方面,涉黄、涉暴恐以及敏感事件以人为监看为主,效率低,时效性差;用户行为分析与个性化推荐方面,推荐系统基于以往收视习惯,未考虑当前的用户体验以及情感需求。

大连那家医院看妇科好 http://www.0411fuke.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与人工智能结合,传统媒体或难有未来 智媒时代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