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写过一本回忆录《人生舞台》。他在里面提到,成名后,他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完稿时的1990年是收入最高的一年。
很不幸,1992年他就去世了,享年72岁。据他的妻子说,那一年的收入比1990年还要高。也就是说,去世时,他达到了一生最高的年收入。我当时心想,这种收入模式真是太好了。老了以后,收入反而更多了,根本不用为养老发愁。
大多数人的收入模式恰恰相反:工作时达到收入的高峰,退休停止工作以后,收入就逐渐减少,人到老年,手头越来越紧。所以,大多数人为了养老,年轻时必须足够储蓄。要是年轻就背负了很多房贷和卡债,老了以后,往往会陷入困境。
为什么阿西莫夫老了还有大量收入,其他大多数人就没有呢?原因是普通人的收入,来自出卖自己的时间,老了不工作,自然就没收入了。但是,阿西莫夫的收入来自于他的书,这些著作一再重版,为他带来了一年比一年多的版税收入。再加上,他勤奋写作,每年都有新书问世,自然就收入高了。
这件事的启示就是,如果退休以后,还想有稳定的收入保障,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必须拥有资产。在阿西莫夫的例子里,就是他拥有版权,版权就是一种产生收入的资产。其他类型的资产包括房产、专利、股权等等。总之,年轻时就必须明确,你的工作目标不完全是高收入,更重要的是必须积累资产。
小时候,我对于经济的最大误解是,人们通过高工资致富。实际上,虽然有一些例外(比如娱乐明星),高工资并不足以让你发财,福布斯富豪榜上,几乎没有人是领工资的。
真正富裕起来的人,都是通过拥有某种价值迅速增长的东西而致富。
这种价值迅速增长的东西,可以是股权、房地产、自然资源、知识产权或其他类似的东西。你需要拥有一些这样的东西来获取收入,而不能仅仅依靠出卖自己的时间换取收入,因为时间是一种线性资源。想要要多的收入,只能出卖更多的时间,这对你不利。
使你的东西的价值迅速增长,最好方法就是让大量的人想要你的东西。
呆伯特漫画的作者亚当斯( Scott Adams),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
他的经历其实很普通。小时候喜欢画画,画得还可以,但远远不算优秀。长大以后,在一家公司当经理,管理企业,也是业绩平平。无论是选择当画家,或者继续当公司经理,也许都能够干下去,但应该都不会很成功。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选择了另一条路:专门画讽刺企业管理的漫画,结果走红了,成了世界闻名的漫画家。
他说,任何领域最优秀的前5%的人,都能拿到很好的报酬,比如,最优秀的那5%的程序员、面包师、钢琴家、美发师都是高收入的。但是,想要挤进这5%,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拼掉其他95%的人。但是,如果标准放宽一点,挤进前25%,普通人经过努力,还是很有希望达到的。
成功的秘诀就是,你必须有两个能达到前25%水平的领域,这两个领域的交集就是你的职业方向。
简单计算就可以知道,两个领域都是前25%,那么交集就是 25% 乘以 25%,等于 6.25%,即很有可能挤进前5%。更进一步,如果在两个领域里面,你都属于前10%的优秀人才,那么在交集里面,就可以达到顶尖的1%。总之,选择交集作为职业方向,你的竞争力会提升一个量级,收入也会随之大涨。
举例来说,袁腾飞是一个中学历史老师,但是表达能力非常好,特别能说,简直能当脱口秀演员。如果他一直当中学历史老师,或者选择说脱口秀(就像黄西那样),可能都不会很成功,竞争者太多了。但是他把两者结合起来,专门在网上视频说历史,讲得就很有意思,非常受欢迎,另一方面这个领域的竞争者也很少。
当市场出现大的热潮时,最好的策略通常不是参与这个热潮,而是成为工具提供者。
硅谷默认的人生模式是这样的:你进入这个行业,赚到了钱,然后离开(也就是退休)。你卖掉你的公司或股份,环游世界,并在 Medium 上写写帖子。
如果你不年轻了,却还在第一线工作。人们认定,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你已经发财了,不在乎钱了。工作对你只是一种消遣,你不想干的时候,就会走。
第二种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你错过了套现的机会,没有赚到钱。你很依赖这份薪水,真的需要这份工作。
我有一个50多岁还在上班的朋友,告诉我不久前他与经理对话,经理直接问他:
你为什么还在工作?
经理的言下之意就是,首先你被视为“老人”了,其次,你为什么不离职呢,为什么不环游世界呢?你已经工作了这么多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没有赚到钱呢?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叫做棉花糖测试。一群小孩,每人拿到一块棉花糖。心理学家告诉他们,你可以现在就把糖吃掉,但是如果忍耐15分钟,就可以得到第二块糖的奖励。
大多数小孩子都没能忍住,有的立刻吃掉了,有的还没等实验员离开半分钟就吃掉了,有的四下张望之后偷偷吃了一点点……只有30%的孩子一直坚持了15分钟,直到实验员回来。
日后的追踪发现,那些忍住不吃的小孩,往往有更成功的人生。
以前的解释是,为了长远利益、忍受眼前诱惑的人,更可能成功。但是,新的研究发现,那些忍住不吃的小孩,大多来自富裕人家,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成功,很可能与忍耐力无关,而是家庭的帮助。
美国最畅销的小说家斯蒂芬·金,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成名的。
当时,出版公司为了保证每本书的销量,只允许小说家一年出一本书,但是斯蒂芬·金一年可以写两本书。他决定不放慢写作速度,另一本用笔名 Richard Bachman 出版。接下来的几年里,每一本署名斯蒂芬·金的书都卖出了数百万美元,而每一本署名 Richard Bachman 的书都不成功。虽然,它们的内容质量是完全相同的。
最终,有人发现了,这两个作者实际上是一个人,因为写作风格实在太像了。斯蒂芬·金接受采访的时候,承认这个事实。于是,所有 Richard Bachman 的书立即重版,署名改成了斯蒂芬·金。它们马上占据了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最终一共卖出了300万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起步时的市场占有率是多么重要。两个水平相当的作品或者项目,仅仅因为一个已经有市场,另一个没有,就会导致后者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前者竞争。
挪威画家蒙克一生留下了7000张画作,他活了79岁;大家经常听到的梵高,活了37岁,大概也留下了2000张各种作品。这些人不光天才,还勤奋加努力,关键还得有兴趣,一件事一直做,坚持一辈子。
天才怎么来的?很多研究都显示,天才是后天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
2014年,爱沙尼亚的研究人员调查了163名优秀运动员。研究发现,优秀人才首先存在强烈的内在动机。他有很强的意愿和兴趣,投入所从事的事业。然后,他会自发地在这方面进行刻意练习。
研究还发现,内在动机与刻意练习有互相增强的作用。较高的初始内在动机,会带来更多的刻意练习;而较多的初始刻意练习,会使得内在动机增强。最终,内在动机和刻意练习两者都呈现螺旋式上升。如果你走在一条这样的道路上,往往就预示着这是一条正确道路,通向成功。
结合一万小时理论,如果刻意练习达到一万小时,就很可能使得自己变成一个优秀人才。你在所做的事情里面感受到明确的动机,动机成为你不断刻意练习的中心目标。练习之中,你通过反馈,逐步消除错误取得进步,结果进一步加强了动机。
参考文档:https://www.yuque.com/ruanyf/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