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的索求

我还依稀记得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里这样描述:“假如遥远的中国发生了波及亿万生命的大地震,那么一个欧洲人应当有什么反应呢?首先,他可能会拿出地图,确认那是遥远到与自己无关的地方后心中安定下来;然后呢,出于“人道”,他可能会对那些不幸者表示哀悼然后感慨世事无常;接下来如果他是个商人也许会考虑灾祸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然而不论如何,这场大的灾难都不会让他有等同于生活中遇到的小麻烦那样会让他忧心忡忡。”

每每把玩这段内容,一方面感慨于亚当斯密对人性驱利的理解之深,然而另一方面却更让我陷入更深的迷惑:我们的内心驱利的源头在什么地方?所谓的“人道”又缘何而生,“无私的善举”为什么会在不同的事情上给予我们不同的道德行为边界呢?

我想到的是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据此我突然想到可能纵使是非常“独立”的人也难以摆脱在思维的基础层面被社会评价的影响吧。

在地震这件事中,我们可能更在意的是,我们所谓的“善举”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自己的圈子所认同,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以对远在海外的国度的灾难忧虑远远不如对手头的琐事的忧虑来的实在和迫切。

这是或许是一个线索,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更多的富人愿意施以慈善,也许因为他们的财富所以劳苦大众对他们的评价负面压力较大,也许因为他们拥有财富以后对社会评价有了更迫切亦或是更高的需求了,也许是因为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富是因为自己拥有良好的“道德”等等。

进而,很可能,大部分人的“无私”施与都并不那么真的纯粹,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至少我们可能需要施与对象的“感恩”以及自己圈子里那种社会评价的“肯定”,所以我们遇到当我们主动的施与被打上“应该的”标签的时候就会特别的愤怒甚至会放弃善举,因为这样会让我们的努力被忽视而难以获得之前我们预期的种种。

我又想到之前听到的一个故事:同样的募集捐助活动,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酬的小组反而没有义务劳动的小组最终的成果要好。人性真是奇妙,究竟什么是”道德“呢,“道德”是否会与“独立思考”产生根本性的对立和冲突呢,至少今天还在困扰着我。

0615-2017
未禾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私的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