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开工日记(1)

正因为平时接触的,看到的,都是十亿百亿产品的诞生和发展的全过程,都是互联网界最聪明的弄潮儿,所以自然眼界高、全在顶层设计,自然谦虚自卑。

为了接地气,这一年来我深入操盘了产品的方方面面,仔细体悟。但在社群的最底层设计上,比如GSC,却迟迟没有摸索到套路。如此耗费时间精力在此,值得么?想起MIA做的BF,选定一个能力可以的接班人交手之后再也没有去理会。我呢?身边的大学挚友尚无此能力,GSC做了一年半却没有根本的进展。该交手给谁?如何交手?如此割清?
培养人才,着眼十年后。这自然没有错,可是现在这种时机合适么?这些我一手带起来的,是能力不够还是我无法放权?应该从更大的层面比如Waker去做,大胆去做而不是还蕴于GSC?是这样么?

一个社群,应该是做一个不分地域的社群,然后才是具体地域的落实,而我做GSC-Waker是走了相反的路了!无论是疯蜜还是农友会,莫不如此!GSC原先设想的活动,可以在新的Waker上等发布,就不用纠结着老是不放手?飞说,GSC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义工旅行,我们没有资源做不到长期吸引。这应该是相对于公众号来说吧,就算做好了文化营不还是义工旅行的套路么?除了反思和义工旅行,GSC还有什么呢?

疯蜜社群是只能在疯蜜买高品的东西,而不是那种大家都可以卖货大家都可以推荐。如果是我操盘的话,说不定就成了后者了。老张建立规则,而我是大家随性规则,这是不对的。有点心惊,疯蜜要设计的路竟然和我们一样。单纯阳春白雪的读书、诗歌和反思并不是人类的天性,所以豆瓣这么多年来才如此不温不火。知乎内测之前质量是很高,但正因为开放内测之后才传播拥有如此大的有深度的舆论影响力。这对于我们是不是一种参考呢?在一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有门槛,而且是很明确的门槛,然后才开放。

“只有彼此欣赏,才能找到自我认同,证明自己,活出自我。”但不要被老张影响太深了,要有自己的套路。因为没有门槛,或者门槛太低,来者不拒,所以GSC内部做不到“彼此欣赏”而是几乎都是围绕中心去进行的,或许这就是根源所在。吸引来的几乎都是一些或者大部分都是一些有惰性的、改变成长成本太高的人群,自然做不到彼此欣赏。还有一点,GSC把执行人员(义工)和用户混为一谈,试图相互之间转化,可是效果并不好,即使我非常看好这种性质。我们究竟是走疯蜜一样地精品路线,还是走分布式去中心化的人人皆是一切的路线?不对,的确是人人都可以,但必须要有一定的门槛。比如通过注册、认证、升级等方式,再推出原创。GSC真的是去中心的么、是不是因为我的问题?

我不能指望GSC的,特别是内部的大一的都认同努力的理念,这也许是当初门槛太低的缘故吧。我只要发掘适合的人吸纳如Waker就好。Waker再回过头来做GSC,但是还是要确定清晰的用户画像吧。如何创造给人们分享的场景??“重点不是你用生命方法,而是你想做什么。” 至少在宣传上,睡协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校内案例了。

接下来,该如何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3月开工日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