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介绍的话,估计很少有人会将这位年轻人与企业老板联系在一起。
身着印着公司logo的黑T恤、牛仔裤,戴着黑框眼镜,一开口就乐呵呵的,不时地还挠挠头,说话直接、有问必答,一副“技术男”的典型风格。
这位邻家大哥就是陈炎,帆软联合创始人兼CEO,一个年营收近两亿的企业老板、一位在BI圈子里鼎鼎有名的大拿。
2006年,还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陈炎,想着总是待在学校里感觉很闷,多接触社会涨涨见识,于是便有了创业的想法,后来因为结识了另外两位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于是一家称为帆软的公司就成立了。
没有任何背景,三位年轻人有的只是他们所学专业的“技术背景”;没有外来投入,他们认为既然是创业,当然就得白手起家,全身心投入。
商用报表系统,是当初就制定好的发展方向,没想到十年间初心不改,始终沉浸其中,而今帆软已是国内商业智能(BI)市场的领军级企业,其口号也大气且务实——让数据成为生产力。
从陈炎口中道出,一切就是这么简单,不提壮怀激烈的梦想追逐,也不谈情深意切的报国情怀。
“我们都是写代码的,2010年之前公司都没有专职且专业的销售,所有的项目都是我们直接对客户。”苦辣酸甜的创业及成长历程,陈炎也是一语带过。直到2012年从民宅搬到正规的写字楼,公司上下才有了些许成功的感受。
在报表这个领域,陈炎并不认为帆软的产品比起友商有着绝对的过人之处。这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产品也基本上呈现通用型。
那么帆软何以取得如今的成功?谈及帆软的优势,陈炎仍是据实道来,显然他并不擅长“包装”。
首先是产品本身。帆软一直在产品雕琢上不遗余力,特别强调产品的易用性,客户使用起来极其简便、非常顺手,“同时我们不断针对客户的细分需求,而开发出全新的应用模块”,由此帆软在产品端有着极好的口碑,客户口口相传。
按照东方融资网数据总监王广伦的说法,帆软是在“做一张有生命的报表”。
在不久前举办的百城巡展上海站上,帆软对其拳头产品FineReport已经不做重点宣传了,问其原因,理由很简单,FineReport已经是一个龙头产品,大家也都知道帆软做得好。而在2013年,帆软又推出了另外一款产品,也是现在的宣传重点FineBI,这也是在产品端的跃升。
产品力是首要的,更是核心,这是三位帆软创始人的“背景”所决定,也成为了一直以来帆软成长发展的“基因”。
不过,陈炎话锋一转,做产品也需要“克制、克制、再克制”,不一定非要去做大而全,“一大堆的插件、模块,想要面面俱到,这并不足取,相反打造一款精品型产品,并将其做到市场垄断地位,这才是成功。”
另外一点则是销售。公司如今550余人的员工中,销售的占比很小,只有10%左右,但招募的新人仍会有长时间的培训,出道之后不仅胜任销售工作,每一位更是从规划到实施及维护各个方面无所不精的全才。这样,在客户端形成很好的使用感受,客户的忠诚度极高,良性循环的效果很明显。
陈炎提到,帆软一年期的新销售,在客户竞标中击败对手十年的老销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对销售给予充分的信任,使其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在销售管理上也有一套卓优成效的制度,比如商机的分配,不会因人而异。”
留住优质客户、留住优质员工,一个企业能够做到这两点,焉有不成功之理?
陈炎提到,公司另外一位创始人薛宝,主抓后方服务及现有客户维护,故将其私人手机号作为客服热线,客户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向他投诉,由他来直接处理。不管过程如何,从结果来看,帆软的客户忠诚度在业内称得上“极高”两字。说到这里,陈炎笑了,“我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谈到留住员工,帆软上海大区总经理赵一昭介绍,公司总部在2013年底从南京搬到了无锡,其原因之一就是要让帆软的年轻员工在三至五年内付得起购房首付。“安居之后,才能乐业,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另外了解到,帆软后勤部门还经常组织一些年轻人相识相亲的机会……
不用一一详述,窥一斑可见全豹,通过个别事例,我们就可以看到帆软的努力和认真。
这个行业从来不缺乏“热点”,新鲜的辞藻和惊悚的概念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又登场。
方兴未艾的云部署,火爆正热的人工智能,对于这些,帆软都保持着一个正常的工作节奏。
陈炎表示,对于有些热点,“我们在市场上不一定行动,但在产品上一定会有行动。比如帆软现在的产品,就完全符合云部署的架构。”
帆软无意紧跟潮流,也不去预判未来,“市场在哪里,我们就会做到哪里”,其原则就是——一切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准则。
专注BI和数据分析十余年,这期间帆软经常受到风投的光顾,特别是近几年公司呈加速发展之势,更加得到资本的青睐;同样,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帆软也已经远远达到了上市的标准。
对这个经常问到的话题,陈炎笑称“我们都没想好”,其实帆软自有主张——帆软并不希望时时看到外来资本带来的业绩压力,也不希望公司的决策权受到资本力量的掣肘;同时,通过上市进行融资,收购竞争对手,或许是一条捷径,但是这个市场参与者众多,此起彼伏,上市也并不一定能达到效果。
陈炎还提到华为、老干妈、VIVO、OPPO等,“如果我们是这样超级有战斗力的公司,风投和上市这些都不重要”,他认为,帆软仍要继续苦练内功,做好产品是第一要务。
在此,我们无意讨论引入外部资本的利弊,每个企业自有其通盘考虑。
并非是陈炎书生意气、不见森林,他坦言,帆软内部现在也有专门的机构,来分析和权衡引入外来资本的利弊。
也并非陈炎托大,如果还不了解帆软的实力,那么可以看一组数据——《财富》中国企业100强中,有62家选择使用帆软产品;《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100家上市企业,有52家与帆软合作;中国软件企业100强中,有69家是帆软的合作伙伴;中国244家一级资质集成商,有142家牵手了帆软。
没有四平八稳的套话,不去迎合市场的热炒,也不见避实就虚的高调,皆是有一说一、真情实感、客观事实再现——采访陈炎,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如果说这是一种“书生意气”,那么就让这种气质在而今浮躁的市场上再多多出现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