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缘

乐山大佛——缘_第1张图片
一米阳光照佛顶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以上是去乐山前在百度上查到的资料,而我知道大佛却是因一部儿时看过的电影——神秘的大佛。电影的情节早已忘却,大佛却留在了记忆里。暑期,儿子初定旅行计划,把游乐山大佛做为四川行的一部分,把我蒙尘的记忆再次擦亮。大佛的图片早已看过,还有必要再去近距离看吗?尽管心里有疑问,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从位于四川西北的青城山重返成都,再从成都东站坐高铁来到位于四川西南的乐山,我们在路上折腾了一整天。

        早起,趁暑热未至,游人还不多,我们没在山下逗留就直接上山了。

        一路被凌云山特有的酱红色崖壁吸引,它让我联想到了青藏高原上的寺庙,同样的颜色,同样的宗教,自然与人的精神信仰竟然能如此默契!是佛跟山有缘,还是山和佛有缘呢?我和大佛是不是也有缘呢?

        一路蹭旅游团导游的解说,知道上山须登三次三十三节台阶,经历三生三世才能到达凌云山顶,见佛面。看看!想拜乐山大佛有多不容易啊!

      行至半山时,被崖壁上的一尊弥勒佛吸引。这就是明代开凿的兜率宫,内有弥勒菩萨像一尊,高约2米。兜率为梵语,义为圆满、喜足。兜率宫是弥勒菩萨的住处。宫左是明代雨花台故址,岩壁上刻有“雨花台”三字。所谓雨花台,取义于《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借指佛法的玄妙广大。雨花台现已不存,台址改建为载酒亭。

      因为年代久远,弥勒佛身上的酱红已斑驳,佛龛也被信众香火熏染成了黑色,少了庄严,多了亲切。佛有时也需要走下神坛,化身民间才会被更多人信奉吧!

        行至山顶,无心进凌云寺,直奔山崖边观大佛。乐山大佛真的是只有眼见了才会让心灵震撼!佛顶上螺髻经历了千年多的风雨侵袭,已经有草木相伴仍旧完整逼真。木制的巨大佛耳后的排水系统设计隐蔽,如果事先不做功课还真看不出它的玄妙之处。佛目俯视三江汇流处,看尽千百年的世事沧桑,仍旧安详如初。

        是什么样的奇人开凿了这座巨佛呢?心里满满的敬仰,我寻到海师洞前。海通禅师的雕像立在海师洞的右侧,他右手执佛珠,左手合十,头部向右上方微仰,目视远方,刚毅不屈的表情正应和了底座上“自目可剜,佛财难得”不畏强权的刚烈本性。

        走进幽暗湿冷的海师洞,即便洞壁上残存着烟熏的痕迹也让我无法相信这里还可以住人!由衷的敬意让我更加急迫地想近距离地观大佛全貌。

        因为不想错过近在咫尺的凌云寺,我按捺住参拜大佛的心境先走进了寺里。儿子想看大佛却不喜欢游寺庙,我对他的矛盾选择无语却只能尊重,这就是所谓的代沟?也许是年少时都爱热闹,看表面,不喜和佛结缘吧!

      像每次一样,每个大殿逐一看过仍旧不知每尊佛的前世今生,记不住佛的名字和拜佛的目的。我也只是个凑热闹的游人而已,儿子选择真实,我选择随流……最终记住的还是儿子指给我看的。他说凌云寺匾额上的“凌”字是三点水而不是两点水。经他提醒,仔细看去果真如此。刚想夸他心细,儿子却一脸笑意地告诉我说他也是听导游说的。凌字之所以写成三点水是因为这里是三江汇流之处。听完儿子的解释我笑着沉默了。我以为自己走近了佛却未见佛,儿子与佛保持着距离却懂了佛。佛缘并非强求,自然使得。

        走出凌云寺才发现刚刚还空无一人的迂回曲折的栏杆里已站满了等待下九曲栈道看大佛的游人。后悔已晚,就当做是佛要磨练我的耐心,然后才可与他结缘吧!

      上山需要虔诚,下山需要佛家的清净心才可以在茫茫人海中头顶暑热,身蒸水汽,走走停停围着栏杆转一个多小时而心不浮气不躁。

        终于下到栈道时方知它有多狭窄陡峭。从九曲栈道一路向下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膜拜大佛,角度不同看佛也不同,参禅悟道需要灵气和缘份……

      在佛顶的净玉亭边远观三江汇流处壮观,视野开阔。下了栈道,临栏看三江水清浊同流,界限分明,立足此处,感叹自然给人的启示……回头仰望大佛,他仍旧肃穆威严。我们在浊世拜佛,佛在净地佑世。

      拜过乐山大佛三天后,在峨眉山金顶拜过四面普贤菩萨下山的当晚,九寨沟发生了地震。知道我和儿子在四川旅游的家人和朋友纷纷打来电话,发来信息关切询问。儿子说当初定计划时多亏他拒绝了我去九寨沟的建议。如果真的决定去九寨沟,按行程安排地震时我们一定是在那里。我没有反驳,只是遗憾再也见不到地震前的九寨沟了。此时此刻,我更愿意相信我们与佛有缘才会如此选择。

以下内容摘至百度: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禅师就圆寂了。此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禅师的弟子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海师洞位于大佛头部左后方的凌云山顶,相传为海通居住过的地方。海师洞洞深约10米,洞额刻“海师洞”三字,为清乾隆时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洞内原有海通塑像,后毁。

……

  每当夏汛,汇聚于凌云山麓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江水如万马奔腾,直捣山壁,船毁人亡的悲剧时有发生。海通和尚看在眼里,心中十分不忍,于是决心凭崖开凿一尊弥勒佛大像,想仰仗佛的无边法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在海通和尚的发起之下,大佛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修凿,历时90年,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竣工,距今已有1200多年。 在唐代韦皋的《嘉州凌云大佛像记》中不仅记载有大佛建造的经过,还记录有海通和尚为保证大佛顺利开凿,不惜“自抉其目”的故事。当海通和尚发念修造大佛之后,开始云游四方去为佛像化缘。

  历经二十年的化缘,海通和尚筹得了一笔款项。佛像动工后,当地的郡吏勒来向海通和尚索营造经费,海通和尚正言相告,“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没想到那郡吏仗势欺人,竟然说,那将你眼珠挖来给我。海通和尚一身正义,从容的将双目挖出,并用盘接住,捧到郡吏面前。那吏大惊,悔恨交加,奔跑离去。佛像的建造得以顺利进行。 涛涛江水流了千载,人去人来,唯有乐山大佛依然安在。

乐山大佛——缘_第2张图片
乐山高铁站

乐山大佛——缘_第3张图片
上山之路

乐山大佛——缘_第4张图片
我们总是向前,不肯回头

乐山大佛——缘_第5张图片
崖壁上的石刻

乐山大佛——缘_第6张图片
唯有他执著,大佛才显世

乐山大佛——缘_第7张图片
佛头的螺髻也有故事

乐山大佛——缘_第8张图片
佛耳后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缘_第9张图片
俯视大佛

乐山大佛——缘_第10张图片
山顶上的凌云寺

乐山大佛——缘_第11张图片
藏经楼的外墙颜色和山体颜色一致

乐山大佛——缘_第12张图片
山顶的净玉亭很特别

乐山大佛——缘_第13张图片
三江汇流

乐山大佛——缘_第14张图片
清浊分明

乐山大佛——缘_第15张图片
游船驶向大佛

乐山大佛——缘_第16张图片
下九曲栈道近观大佛排队中

乐山大佛——缘_第17张图片
九曲栈道观佛

乐山大佛——缘_第18张图片
九曲栈道观佛

乐山大佛——缘_第19张图片
九曲栈道观佛

乐山大佛——缘_第20张图片
九曲栈道观佛

乐山大佛——缘_第21张图片
九曲栈道观佛

乐山大佛——缘_第22张图片
九曲栈道

乐山大佛——缘_第23张图片
九曲栈道

乐山大佛——缘_第24张图片
九曲栈道

乐山大佛——缘_第25张图片
质朴的佛

乐山大佛——缘_第26张图片
自在的佛

乐山大佛——缘_第27张图片
最初的佛

乐山大佛——缘_第28张图片
乐山腊肉

你可能感兴趣的:(乐山大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