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位机程序架构总结

项目经验:下位机程序架构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项目经历,发现不同的项目之间在程序架构上面有着一些共同点,所以打算写来总结一下,方便以后对比补充和借鉴。
下位机往往都会和上位机通讯,所以我把软件架构总体划分为2个部分:前端通讯部分和后台管理部分。可能这里的比喻不是很恰当,所以我解释一番。回想一下,很多下位机工作在这样一个场景,上位机发一条指令,下位机执行,然后反馈结果。所以,前端通讯代表了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通讯的部分,而后台管理代表了动作的执行或者反馈给上位机需要的数据。
刚才说的还是很笼统,下面细分一下。
前端通讯:作为整个项目的通讯架构,必须要有可靠的职能划分。我一般将通讯架构划分为:接收、解析、处理,返回四个部分。
1)接收:保证接收数据的完整性,为接下来的解析提供数据。
2)解析:对接收到的完整数据进行解析,解析方式按照协议规则即可,这个操作之后,得到的是指令字与数据,它们将为接下来的处理提供依据。
3)处理:经过上面2个操作以后,我们得到了需要执行的指令和数据,其实这里的数据有时候为空,看具体指令需求了,相当于入参。我们一般会根据不同指令做出不同的处理,有时处理是驱动一个电机,有的处理是反馈一些数据,那么这就需要整个架构的另外一个部分来参与了,即后台管理部分。
4)返回:处理以后,需要将数据返回,可以是指令回复或者是上位机所请求的数据。
后台管理:所谓后台,一般处于长期运行的状态,下位机往往会接很多传感器,那么后台的主要职能为:数据的采集、加工、更新、存储以及动作的执行。往往它会处于数据准备阶段,当上位机需要反馈数据时它将数据反馈,当上位机需要执行某个动作时,它会执行某个动作。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一般下位机程序架构,2个部分:通讯部分和后台管理部分。
接下来,我想接着总结下项目中往往遇到的缓存机制。项目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某段时间内上位机会频繁地发送指令或者数据,如果不添加缓存机制那么会造成数据覆盖或者丢失。
那么在什么前提下缓存才有意义呢?可能你会说这是句废话,前面不是说防止数据丢失嘛?其实不是,因为有时候即使你添加了缓存也未必能解决数据不丢的问题。如果把数据发送方比作“生产者”,把数据处理方比作“消费者”,那么缓存机制可以发挥作用并且有意义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某段时间内,生产者的速度要大于消费者的速度,而在总体时间内,消费者的平均速度却要大于生产者的速度。试想,如果消费者的处理速度一直比生产者的速度快,那么根本不需要缓存,所以缓存存在的意义是某段时间内,生产者生产的数据激增,消费者一下子消费不完,所以要缓存起来慢慢处理。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慢慢可以无限慢吗?当然不行,缓存都是有界限的,所以你必须在缓存池未满之前将数据消费掉,那么就需要消费者的平均速度要快于生产者的速度,否则一定会产生数据溢出丢失的情况。
上面说了,缓存有意义的前提条件,下面说一下如何进行缓存。再说这个之前,我们先谈一下如何保证数据接收的完整性,如果数据接收不完整,缓存到的就是废掉的数据。
一般保证数据接收完整可以有2种方法(我就知道2种),一种是延时等待,一种是结合首尾标记判断。延时等待的方案为判断数据接收的连续性,即从接收到第一个字节开始,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再接收到数据,则认为数据接收完毕。而结合首尾标记判断则为从首字节开始接收,到尾标记字节停止接收,而在此以外的数据都将被抛弃。这2种方案,我个人更喜欢第二种,因为它更可靠,简单,延时总会有不确定性。
谈完数据接收完整性以后,我们再回到刚才的缓存机制。既然要缓存,那么必须要有缓存池,那么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数据结构来建立缓存池呢?普通的数组?还是队列?当然这里的队列也是顺序表队列,而非链式队列,单片机往往裸奔,没法malloc。我一般会根据情况选择,如果数据存储在RAM里,我会选择队列,因为队列可以进行先进先出,比如尾部入,首部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使用缓存池,但是数据需要不断的搬运,比较耗费资源,比较而言,如果选择普通的数组进行缓存,那么数据只要不断的往后加载,即使前面的数据处理完毕以后也没有及时清除,然后数据处理完后再从头缓存,这样,在操作上减少了数据的搬移,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数据过多时会造成混乱,它也没有重复利用缓存空间,造成浪费。如果你的数据是存在外部Flash中,那么还是使用类似数组的办法吧,可以定义2个索引(上下指针),上指针负责加载数据,下指针负责处理数据,当首尾指针一致时认为数据处理完毕,然后从头缓存,否则你要像在队列里那样不断的从flash里搬移数据,将耗费大量时间,w25q128对一个扇区的写时间网上说是300ms,具体没测试过,但是确实很耗时间,不建议使用队列的方案。
好了,以上是项目总结的一些经验,供自己以后学习总结,必有错误之处,仅供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