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笑怒骂,皆是微尘

这两天看了一些关于李敖的文章,贬的多,褒的少。

嬉笑怒骂,皆是微尘_第1张图片

越来越个人主义,觉得此生所能遇到的人、接受到的知识,都是一种机缘,能为己所用的留下,无关的就放手。所以,很不太愿意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框架去限定什么。这世界有太多的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受招安,你能怎样?

很多年前看《鲁豫有约》的一集,那里,鲁豫坐在台上等着“大师”(这是她自己的台词),可能李敖上台时不小心绊了下,鲁豫还“批评”工作人员不到位来着。采访的什么内容,却是忘记了。

后来也看过几集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 发现都是以前书上的内容再贩卖一次。隐隐中觉得,一个人开始说重复的话了,就已经老态毕露了,会被归入“可怜”一类了。

嬉笑怒骂,皆是微尘_第2张图片

去年时看了龙-应-台的一本“名著”,满纸山河,如椽巨笔,结果被李敖用一本谈话的记录,剥的体无完肤。文字有文采,有气势,是一件好事。然而笔下是否有物,论据是否真实和客观,更为重要。所以即便龙比李敖要在文字上胜了很多,却更像当今的传统武术在MMA面前一样,惨不忍睹。

然而,世人更愿意相信和看到那种气吞山河的夸张气势,却对繁琐的史实没有兴趣印证。

李敖的私德不了解,文字也一般,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好。读书很多应该是肯定的,他信手引来的那些材料估计我一辈子也读不到和读不完,所以如果被他骗了,也毫无办法。作为一个醉心于文字的人,对于这种人,无论他有多少缺点,还是会保持着一些敬畏之心的。

就像我从去年开始同步看周氏兄弟的著作。“大先生”永远是在文章里随手都要刺别人一下,不管说什么话题都有能力把他的“对手”们所犯的低级错误给拎出来,予以鞭挞。一开始觉得好玩,看多了觉得这有什么必要吗。再看看知堂老人,没有什么烟火气,永远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抄抄书,找找资料,谈谈吃喝玩乐,不惹人,不评论,偶有指摘也是很低调,极少数的对“东吉祥派”表示鄙视,这好像是兄弟二人唯一的共同之处了……

可是我要说的绝不是“大先生”这样做很“小气”。后来我看到他和许广平的通信,看他他和别人的通信,也很“正常”,不背地论人是非,不处处讽刺和伤人,相反倒是像极了平常人。那么,我想,在那个时代,被人诬为“拿卢布的”简直就比今天被指责为“妄议**” 还要危险,有点火气和“痛打落水狗”也是很正常的了。

李敖也是骂人骂了一辈子,有些话甚至把自己骂进去了。骂到身后,别人开始鄙薄他。我们平常人是无法理解一个坐过牢的人的心理变化的,对其间的苦难也不可能感同身受。我在这里举“大先生”的例子,并不是说李敖可以媲美他。只是当你看到鲁迅随便一篇文章都可以适当的引用一些史实和记述,仅留下的几本文史类专著简直是无人能越,李敖也能够在举手投足间就把论敌本来恢宏气势的文章冰销瓦解——总会替他们可惜一下,如果能有更好的环境和更平和的心态,应该是可以有更大成就的,学问上。

“大先生”有诗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文人而交“华盖运”已是不幸,连翻身都不得,此种情境,如果不是夸大,那就足够让人唏嘘了。

所以,去纪念或者盖棺论定一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本应可以活的更好成就更大的人们,为什么却没能达到那个高度?

那么,我们呢?一粒微尘,又该如何去看待自己的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嬉笑怒骂,皆是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