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1张图片

文/远读重洋

今天,我们会读完《今日简史》的最后一部分:生存下去。

这也是整本书最震撼、最发人深省的篇章。在这部分,赫拉利分别谈了教育,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认识自己。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2张图片


0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到 2050 年,谁也不知道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如何谋生?军队和政府如何运作?两性关系会是怎样?是否会有人利用人机结合或生物技术延长寿命?

赫拉利在书中描写了自己想象的未来场景:

你在 25 岁的时候,交友网站上的自我介绍可能是:“25 岁的异性恋女性,住在伦敦,从事时尚业的工作”。

但到了 35 岁,自我介绍可能是“年龄调整中,非特定性别,新大脑皮层活动主要发生在‘新宇宙’虚拟世界,人生的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时尚设计师未曾踏足的领域”。

到了 45 岁,就连“约会”和“自我定义”都成了过时的概念,只要等待算法帮你找出(或创造)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

而且,你也才 45 岁,后面还有好几个10年,等着你发生巨变。

赫拉利并不是异想天开。《奇点临近》的作者雷·库兹韦尔甚至认为,科技进步能让人类在 50 年之内战胜死亡,长生不老。

此时此刻,很多人也许在考虑如何利用现有技能,安稳地过完下半生。但可能 50 年之后,已经没有“下半生”这个概念了,你必须重新开始学习新知识,每 10 年就换一个职业,直到永远。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3张图片

这也是赫拉利强调未来人生的“非连续性”特点。从古至今,人的一生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在学习阶段,人们会积累各种信息,学习各项技能,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和身份认同。

在工作阶段,人类依靠之前积累下来的技能闯世界、谋生计。虽然在这个阶段人们还是会不断给自己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但本质上都是对过去积累的核心能力做小幅微调。换句话说,这两个阶段是紧密相连、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但未来,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类寿命延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将被彻底打破。人一生的各个关键节点可能出现裂痕,不同阶段的人生也不再紧密相连。

这意味着,现在我们学习的各项科目和技能,到 2050 年绝大多数可能都没什么用了。到那时候,90% 的人类职业会消失,人工智能会比人类的编程效率更高;有了机器翻译,外国人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会说广东语、四川话。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4张图片

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孩子的就是信息。学生们需要的是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并能整合所有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那么,既不教技能,又不教信息,人类该如何教育下一代呢?

赫拉利的答案是:4C。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沟通(Communication)

合作(Collaboration)

创意(Creativity)

这意味着,学校不应该教太多的工作技能,而应该是通用的生活技能。但可能有人觉得,只有掌握了具体的技能和知识,才算学到了东西,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算什么?但赫拉利告诉我们,别急着“务实”,先“务虚”,你才知道该怎样更好地“务实”。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5张图片

关于这一点,美国资深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雷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认为,现代课堂上教授的大部分内容,从重力理论到进化论,再到音乐理论,没有一个 100% 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未来教育不是教知识、教信息、教技能,因为你学到的不一定正确,而且还可能随时被淘汰。真正的未来教育,是要让孩子们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02.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

从《人类简史》到《未来简史》,赫拉利一直在探讨人类讲虚构故事、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正是因为这项独特的能力,让人类站上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在《今日简史》中,赫拉利对“讲故事”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故事到底能赋予人生怎样的意义? 

谈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话题,人类会用各种版本的故事来做答案,比如宗教故事、神话故事,甚至是童话故事。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6张图片

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要说清楚人类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在这世界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我与身处的环境是什么关系?我存在的作用又是什么?

具体到故事的版本,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了。比如,有一类故事是关于永恒循环的,它告诉我们:生命就是一个循环,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角色,然后完美地扮演它。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7张图片

这类故事的代表是动画片《狮子王》。小狮子辛巴想知道生命的意义,它的父亲木法沙告诉它,世界有一个“伟大的循环”:羚羊吃草,狮子吃羚羊,狮子死后又会分解成为草的养分。生命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每个动物都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一切都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的。

但当父亲木法沙被叔叔刀疤谋害之后,辛巴以为是自己的过错,于是离开了狮子王国,选择逃避自己的责任。历经磨难之后,辛巴终于找回了自我,回到狮子王国,杀死刀疤,夺回王位,维护了草原的和平,让生命的循环得以延续。

还有一类故事是线性的——它有明确的开始,清晰的目标,以及一劳永逸的结局。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8张图片

比如,在穆斯林的故事里,是真主安拉创造了世界,制定了各种法则。但有坏人背叛了安拉,所以穆斯林必须站出来维护安拉。到审判日的时候,好人可以上天堂,享受永恒的喜乐;坏人要下地狱,被永世折磨。

不同版本的故事还有很多。赫拉利认为,无论哪种故事,只要能够满足两个条件,人类就愿意相信并认可它:

1.我在这个故事里至少要扮演某种角色;

2.这个故事至少要能延伸到超出我自己的视界。

但无论怎么选,人类还是逃脱不了故事的牢笼。不论哪种故事,都是被人类强行赋予意义的虚构故事。而在赫拉利看来,人生的意义,绝对不是一个故事。实际上,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人生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而是“如何摆脱人生的痛苦”。


03.我们为什么而活

人类一直在探索和寻找某个永恒的本质,只要自己能找到,人生就有了意义。这种本质有时候被称为上帝,有时被称为国家,有时被称为灵魂,有时被称为真实的自我,有时被称为真爱。但如果找不到它,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在书中,赫拉利引用了佛教的说法,描述了宇宙的三个基本现实:

1.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会不断改变

2.诸法无我: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的本质

3.诸漏皆苦:没有什么能永远令人满意

换句话说,这种永恒的本质并不存在,生命本来也没有意义,人类更不需要去创造意义。只要人类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不再依恋,停止追求,得到解脱。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能否找到人生的意义暂且不论,但痛苦却是绝对真实存在的。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9张图片

而赫拉利认为,了解人生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质。

那么,如何探索痛苦的本质呢?佛会说:“什么都不要做。”但问题是,我们的身体也许可以什么都不做,但精神却闲不下来。

赫拉利在书中承认,自己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扰得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为了找寻真相,他翻阅了大量书籍,研究了无数哲学著作,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直到有一天,他接触了内观禅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冥想。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10张图片

其实,冥想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早在解读《巨人的工具》这本书的时候就提到:蒂姆·费里斯采访了全世界 200 多位各领域的顶级大师之后发现:其中 80% 的牛人每天都会坚持冥想,包括乔布斯、瑞·达利欧、迈克尔·乔丹... 赫拉利也不例外。

在《今日简史》压轴的最后一章,赫拉利用了整个章节来描述冥想的重要性。他说,第一次接触冥想之后,他对自己和整个人类的了解可能超过之前学到的所有。而且做到这一点,他不需要接受任何故事、理论或神话,只要观察真正的现实就可以了。

赫拉利还从冥想中学到了一件事:各种痛苦最深层的来源,就在于自己的心智。如果有什么是自己想得却不可得,心智的反应就是产生痛苦。痛苦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情况,而是自己心智产生的心理反应。而了解这一点就是跨出了第一步,让人不再产生痛苦。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11张图片

于是,从 2000 年第一次接触冥想起,赫拉利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冥想,每年也会参加一两个月的冥想课程。在他看来,这不是逃离现实,而是接触现实。

甚至在《今日简史》中,赫拉利说:如果不是冥想带给他的专注力和眼界,他是写不出《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12张图片

整本书中,赫拉利探讨了很多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科技发展、全球化、生活的本质、真相的重要性等等。而最终的高潮,他落在了人生的意义上,这也算是给《简史》系列一个开放而有力的结尾。

在书的最后,赫拉利写道:

过去的燧石刀已经发展成了现在的核武器,社会秩序崩塌的可能性更高了;同时,过去洞穴里的壁画发展成了现在的电视广播,可以更容易地迷惑大众。

在不远的将来,机器算法可能会为“人生的意义”划上句号:它将决定我们是谁,该知道关于自己的哪些事。只有趁现在,我们还有机会成为拥有自主意识的个体。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与他人无关,与机器无关,而是藏在我们自己的心智里。只有我们毫无保留地审视自己,才有可能看得清浩瀚宇宙的一小部分。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_第13张图片

所以,用那句镌刻在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箴言来做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认识你自己。”

本文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远读重洋」ID:「readabroad」

欢迎关注,带你第一时间读没有中文译本的国外畅销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5:我们为什么而活 | 远读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