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CEO简叔的个人主页,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的内容主张 :真实 新鲜 多元》。
前几天的一篇文章《想要体面的生活,请放下你的自尊》承蒙编辑大大厚爱,推荐到首页,一个下午提示消息不停,涨了近200+喜欢,粉丝也涨了100+。
那一刻,之前所有对自己写作的质疑和失落,统统被赶的远远儿的。
于是,我就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感慨:“人一旦有了努力的动机,马力可以飙到200迈!”。
不得不承认,我像大多数来写作的作者一样,都是怀揣着写作梦,或者说是抱着赚钱的目的而来的。在这个知识付费盛行的年代,但凡胸中有些墨水的人,都跃跃欲试的想要加入内容变现的网络大潮中,期待着某一天可以像那些新媒体大咖一样,一夜间坐收几十万上百万的付费收入。
只是,有些作者能够善于抓住实时热点,懂得分析读者的心理轨迹和情感需求,分分钟可以写出10万+的爆款文章;而有些作者根本就不为之所动,只是自顾自的沉浸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一砖一瓦的堆砌着属于自己的潘多拉城堡。
02
在写作,想要得到更多的粉丝和like数,最大的来源入口莫过于被编辑大大们推荐到首页,获取超大的浏览量。而能够被推荐到首页的前提条件就是你的文章质量真的不算太差,不至于是生编硬造,胡乱拼凑的,否则连编辑大大们的这一关都过不去。
我每天都仔细研读被编辑大大推荐到首页的那些文章,以期待能够读懂他们文章所具有的共同性。
通过观察发现,同一时间段被推荐的文章列表中,有些文章浏览量暴增,like数也跟随着暴涨,但是有些文章虽然浏览量上去了,但是like数变化幅度不大,更有甚者,虽然是排在首页,但浏览量和like数根本就寥寥无几。
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浏览量和like数呢?
于是我连续深入观察了几天那些浏览量和like数增长幅度较大的文章,分析了他们的行文特点和文章架构,得到以下几点心得:
1,文章标题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勾到人?
2,文章内容结构是否清晰明了,具有统一性?
3,你的文章是否能够给读者带来共鸣?
一,文章标题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勾到人?
这是个内容盛行的时代,人们有太多的碎片化时间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并不是代表他们有很多时间用来读那些无用的碎碎念。
文章标题能否在第一时间勾到人,这个是否能够得到超高浏览量的关键一步。倘若你的标题取的好,能够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眼球,读者就有点进去的冲动,浏览量自然就上去了。
那文章标题到底该如何拟取呢?
1,制造价值的筹码
读者之所以读你的文章,无非就是获取碎片化知识和寻求情感归宿。而获取碎片化知识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例如在30日热门文章排行中,排名第一的这篇文章,标题所传递的价值很清晰:你点进来知道并运用了这些网站,你就有甩别人一万条街的筹码。
这便是给予读者的价值所在。
至于你点进去之后是否真的能甩别人一万条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标题取的是真的甩很多作者一万条街。
2,制造有违常理的戏剧化冲突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资深撰稿人布隆代尔曾经说过,最适合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就是:
《我在FBI工作时如何通过与狗熊发生关系而找到了上帝》
与狗熊发生关系?找到上帝?
我们人类的大脑一直是变化非常敏感的,但对固定的事物并不敏感。我们对于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鸣笛声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倘若警笛声突然响起,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回头关注,同样的,警示灯明亮和颜色的闪烁变化,也是用来提醒人们的关注。
当一个文章标题有违常理的出现,必定会受到关注,引发人们的好奇心,所以,你需要找出你想表达的庞大信息中,真正违反别人的第一直觉的地方。
如此一来,你的文章标题就算成功了。
二,文章内容结构是否清晰明了,具有统一性?
除了较好的文笔之外,判断一篇文章的质量好坏与否,就是快速的浏览文章的内容结构。
文章分段合理,段与段之间承前启后,所阐述的中心点一致,清晰明了,读者能否在第一时间快速get到文章中的核心点,尤为关键。
前几天一个读者私信给我,说尝试着写了一篇文章,请我指点一二。我打开链接一看,通篇1600多字,只有两段,我第一时间就决定放弃了读完它。我回复私信给她说,先把文章分段捋一捋,内容呈现合理且清晰的行文结构,这是对读者和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我们阅读时,眼睛的视觉高度只有2-4行的高度,超过这个高度,眼睛就会自动呈现视觉疲劳,所以文章的结构分段也很重要。
内容的统一性,这点在我写作初期是个常犯的毛病。常常开篇之前,觉得自己需要阐述的是这一个点,但是写着写着就跑题了,通篇下来往往会有好几个点,最后不得不重新来过。
所以一篇文章开篇之前,先列好框架,再填充内容。文章就像一具躯体,只有骨骼存在了,才能撑得起丰满的血肉。
三,你的文章是否能够给读者带来共鸣?
无论是在也好,还是在其他平台,之所以想要读者读你的文章,无非就是通过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寻求读者的共鸣,继而获得读者们的关注和like。这一点也和读者们之所以读文章而寻求情感归宿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什么样的文章能够给读者带来共鸣呢?
1,能够表达读者们的想法
槽值大大的这篇爆文,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一条。
诚如文中所言,我们都是被“懂事”绑架的孩子,那些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故事,即便对于我们读者而言,也都如同是感同身受一般。
记得前几天在朋友圈有篇爆文,被职场妈妈们疯狂转发——《谁不是一边生儿育女,一边玩命挣钱?》,而点进去各个转发的公众号底部,留言的那些职场妈妈们,无不是在留言区感慨万千,诉说着自己的辛苦与委屈。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她们所要想表达的东西为诉求点,便能很好的引起共鸣。
2,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理满足感
在垂直母婴类的新媒体中,被年轻妈妈这个群体转发最多的文章,莫过于《做一个好妈妈,都需要哪些标准?》这类文章。事实上,年轻一代的妈妈,因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针对孩子们的教育缺失,无论是从情感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抱着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她们会时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好妈妈。所以,当一篇文章,能够通过一些控诉点带给她们一些心理安慰和情感满足时,她们能够第一时间与文章产生共鸣。
3,可持续化的谈资
无论是熟人社交还是陌生人社交往往都是从聊天开始,而聊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寻找谈资”。
我们聚会时,时常会遇到一桌人高谈论阔之时,自己却一点也插不上话的尴尬场面。这些除了平时自身对于书本知识的积累,更多的知识点往往是来自于碎片化时间的知识获取。
前几天在一次同学聚会时,几位金融系的同学,在针对时下新热的“区块链金融”概念侃侃而谈,而我却连听都没听过。慌张之下,赶紧百度一下,原来才知道它是一种基于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
但是之前从未听说过,更遑论跟他们能够侃侃而谈?
因此,如果你创造的信息能够为用户提供“可持续的谈资”,就相当于给了他们“社交筹码”,让他们可以拿去聊天,可以在社交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你的文章便是具有价值的。
所以,当你的文章能够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并在读者持续的动作中,给他们提供对他们具有可利用价值和能够产生共鸣的切入点,那么,这篇文章的爆点就一切水到渠成的完成了。
当我写到这里时,我一直在想,我们写作者写作的最初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读者浏览,并让他们从我们的文章中汲取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吗?如果一篇文章读者读过之后,如同嚼蜡,那我们写作的意义在哪儿呢?
于是,我尝试着在每一篇文章开篇之前,先把自己变成一位读者,以读者的心理去分析我想要表达的观点列表中,读者最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或许,这会不会比自顾自的自言自语会好一些呢?
03
写作是一个通过自身长期的知识积累,针对这些知识进行消化,分类,并进行二次加工之后的输出过程。
诚然,只有自身的知识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输出的时候以量变引发质变。无论是针对知识点的旁征博引,还是对语句华丽辞藻的再三斟酌,都需要平时不断的自我充电。
有很多人说:“写作根本不需要学什么写作技巧,只要去写,自然就会了。所谓的写作技巧,那些条条框框只会扼杀自己的风格和灵感。”
但是,写作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够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能够写的得心应手。一个成功的写作者,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鲁迅先生也曾对写作说过这样一句话:“本来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既然怀揣着梦想来到这个大舞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那就要学会模仿适合这个舞台的风格,以及适合这个舞台下静静观赏的观众们的风格。只有迎合了他们的口味,你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写作者。
而寻找最适合这个大舞台风格的最快捷径,就是去模仿那些爆款文章的写作框架。
把框架剥离出来,填充上自己的血肉,并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把其中的骨骼替换成属于自己的,那你的文章还怕没有阅读量吗?
- END -
「纳兰央措」,装作有态度的文艺青年。
每天不定时更新,欢迎交流讨论。本文首发于,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署名作者相关信息,谢谢支持。
相关文章推荐:
你我赢了爱情,却输给了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朋友圈里的你,不必讨好任何人
想要体面的生活,请放下你的自尊
《二十二》:这世间的冷漠,是最锋利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