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梟”[hiau]不孝鳥、惡鳥。舊說梟為惡鳥,生而食母;獍為惡獸,生而食父;比喻忘恩負義之徒或狠毒的人。

閩南語中多有說“hiau-heng7”,也多見記為“僥倖”。但“僥倖“為企求非份;意外獲得成功或免除災害。猶幸運。可是口語中“hiau-heng7”我所瞭解只是有背道德義理的行為,是惡行。如閩南語中有的有說俗語“hiau-heng7錢,失德了……”,這“hiau-heng7錢”也只是黑心錢、不義財、不是好來的錢,真能算是僥倖來的錢嗎? 

我認為就是“梟行”背道德義理的惡行。我處也有“梟毒”(惡毒),“梟橫”(惡毒專橫)。

“行”品行、德行、修行等舉止行為之意,閩臺傳統音讀就是陽去的[heng7];國語等中也有保留[xing4]這種去聲音讀。《康熙字典》又【廣韻】下孟切,胻去聲。【玉篇】行,迹也。【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閩南語中[hiau]也有背約、變心的,這不也是無情無義、不合道義嗎?我處我個人所瞭解今多為男女情感的變心之意。 

“梟薄”無情刻薄。清·朱佐朝《吉慶圖•露訂》:「但大舅為人梟薄,若知小婿難中,必然不允,還宜瞞過才好。」

“梟”在清代白話文小說有出現挑起、掀起的意思。這和閩南口語中掀、翻動的[hiau]應有同源。 

梟_第2张图片
《漢語大詞典》截屏

閩南口語中“hiau箬、hiau蟶”都是板狀、片狀物彎弧變形、翹曲不平直貌,個人感覺後詞意程度更甚。如說他人“喙脣hiau箬”是他人嘴脣較翻翹。但在東山五都片“hiau蟶”和單字使用的掀起之意有鼻化增生讀為[hiaunn]的情況,為閩南小眾的變態,我個人就是如此的變態。

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這不是“梟=掀=翹”,“A=B=C”的問題嗎?清代白話文小說中所用的“梟”應非本字,如要記字我認為先拿“梟”來用不也挺好?可否比“撓、橈”更合???
梟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行(有背道德義理的惡行。) 

※~毒(惡毒) 

※~橫(惡毒專橫) 

※~心(變心) 

※合「諸姥」囝仔行幾個月仔就合儂~个。(和女孩子交往幾個月就將其情感變心了,把人甩了。) 


※~箬(板、片狀物曲翹變形,上翹貌。) 

※徹骹踢著石頭,骹指甲~起來。(赤腳踢到石頭,腳指甲掀了起來。) 

※磚~~起來,過鋪。(磚掀撬起來,重新再鋪。) 

※~蟶(板、片狀物彎弧變形) 


東山口語另一個讀[hiauh/hiaunnh],猛力掀動、翻轉,如“~桌仔”(掀桌子),“倒頭~”(頭猛的向下翻轉,倒栽蔥);還有如板、片狀物出現掀動、扇動的樣子,如“風颱天,鐵棚仔予風吹kah~下~”(颱風天,鐵棚子被風吹得上下掀動、扇動)……。這應對應漳其他處所記的[hiau3],如“hiau3疕”吧。我想興許是破音辨義? 



***藍色字為音頻鏈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梟)